2004~2015年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冰川变化
【类型】期刊
【作者】王晶,秦翔,李振林,刘宇硕,景红霞(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刊名】遥感技术与应用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空间分辨率;遥感;冰川;大雪山
【资助项】2015年重要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
【ISSN号】1004-0323
【页码】P490-498
【年份】2019
【期号】第3期
【期刊卷】1;|7;|8
【摘要】基于地面实测验证、利用SPOT 5/6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2004、2008和2015年的冰川及其分布进行遥感解译,分析了该区域的冰川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15年,大雪山地区共有冰川226条,总面积131.07km~2,其中山谷冰川81条,面积为106.50km~2;悬冰川128条,面积为14.68km~2;冰斗冰川17条,面积为9.89km~2。2004~2015年之间,大雪山地区的冰川以4.9%/10a的速率退缩,而同期的夏季温度和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这有可能是之前持续增温造成的冰川延迟退缩与气温高位震荡共同作用的结果。3种形态的冰川均表现为持续退缩,退缩速率表现为山谷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分别为0.45km~2/a、0.18km~2/a和0.06km~2/a。(2)冰川的高程统计结果表明冰川最低海拔均值在快速升高,而同时冰川最高海拔均值在缓慢减小,即冰川海拔差值在不断减小,冰川退缩表现为"上下两面夹击"效应;冰川面积分级统计表明小冰川退缩更为快速,而大冰川相对稳定一些,主要由于小冰川对于气候变化更为敏感所致;不同坡度上的冰川变化结果显示,冰川退缩绝对面积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15°的区域,坡度大于35°的区域冰川减少相对比率最大,为7.5%;不同坡向上的冰川变化差别也比较大,北坡(坡向22.5°~45°、0°~22.5°和337.5°~360°之间)冰川面积减小最多,南坡(157.5°~180°的坡向)冰川面积减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