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入梦来俄罗斯海参崴军事历史旅游杂记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201

【类型】期刊

【作者】徐志伟

【刊名】坦克装甲车辆

【关键词】 海参崴;俄罗斯;旅游团;历史;军事;冰河;圣彼得堡;铁

【ISSN号】1001-8778

【页码】P67-71

【年份】2019

【期号】第14期

【摘要】去海参崴旅游的"两大理由"上个月,跟旅游团去俄罗斯海参崴转了一圈。之所以在去过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后,还要去看一看海参崴,有以下"两大理由"。头一条是源于小时候奶奶讲过的一个歌谣:"到了海参崴,就把话来改:小孩‘马连科’,大人‘不勒衰’……"我们那会儿是上中学才开始学俄语的。学过俄语之后才知道,原来"马连科"是

【全文文献传递

铁马冰河入梦来俄罗斯海参崴军事历史旅游杂记

作者和老伴与俄罗斯美女在S-56潜艇旁的合影

铁马冰河入梦来俄罗斯海参崴军事历史旅游杂记

★ 徐志伟

去海参崴旅游的“两大理由”

上个月,跟旅游团去俄罗斯海参崴转了一圈。之所以在去过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后,还要去看一看海参崴,有以下“两大理由”。

头一条是源于小时候奶奶讲过的一个歌谣:“到了海参崴,就把话来改:小孩‘马连科’,大人‘不勒衰’……”我们那会儿是上中学才开始学俄语的。学过俄语之后才知道,原来“马连科”是俄语Маленький的音译(更正确的读音应为“马-林-科依”);而“不勒衰”则是俄语Большой的音译(更正确的读音应为“包-里-绍依”)。从这个歌谣中至少可以悟出两个问题。头一条是在晚清时节(19世纪末期),海参崴已经被俄国人侵占,不然怎么会“把话来改”呢?第二条是即使当时海参崴已被俄占,但是中国人去海参崴并不太费劲。爷爷奶奶是清光绪年间“闯关东”的,想必是一同“闯关东”的山东老乡有继续北上、甚至去海参崴谋生的。这些山东老乡一没有护照,二无需签证,能冒险去海参崴无非是想混口饭吃。如今,一百多年过去,海参崴这块故土今天变成什么样了?这引起我“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第二条,本人是当兵的,一辈子和武器、军事打交道,退休后的20年间也一直从事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装甲车辆)的科普写作工作。而海参崴又是当今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可以说,没有海参崴,就没有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在海参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军事历史故事。对这个俄罗斯重要的军事重地,如果能有一点点(哪怕是皮毛的)直观地了解,也是“非军事迷”的我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

海参崴印象

海参崴,现在的城市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征服东方”。1860年,依据中俄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被沙俄侵占;1872年建军港;1880年建市。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88千米)建成后,海参崴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港,在日俄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苏联方面更是进行大规模扩建,使海参崴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最大基地。

海参崴一角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全图

海参崴城市不大,三面环山,一边临海,市区依山沿金角湾呈阶梯状建筑和布局,主体位于金角湾的北岸,人口只有65万人。海参崴有山有水,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城市和街道也挺干净,道路上跑的小汽车特别多,不过多是日本和韩国淘汰下来的二手车,特别便宜。据俄导说,节假日各家都开着自家车去海边或郊外玩,路上堵车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是平常事。由于私家车太多,海参崴的出租车很少,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打车需要电话预约。

如今,在海参崴街道上见到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从肤色、外貌和穿着等方面来看,多数是欧洲人种,也有相当数量的具有蒙古人种特征的人(俗称“二毛子”)。当然,中国人也不少,一拨一拨的,一看就是旅游团。一般的海参崴人对中国游客挺友好,问路什么的,比比划划或者蹦出几个俄文单词,都能耐心地指示。跟团的俄导不用说,就连开车的俄国司机小伙子也成了半个“中国通”。你下车,他会用中文说:“下去溜达溜达”;你用俄语说:“Оченьхорошо”(“很好”的意思),他会竖起大拇指用不雅的中文说:“真牛B”!然而,当旅游团中的一位老年妇女跟俄导聊天时说:“海参崴本来是中国的”!他立马跟你翻脸用中文说:“那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回去好啦!”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S-56潜艇博物馆

去海参崴旅游的中国人,几乎都要被安排去参观S-56潜艇博物馆(见题图)。因为这是二战中苏联海军的一艘真实的潜艇、英雄的潜艇。

S-56号潜艇于1936年11月建成于列宁格勒,1941年10月入编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它能成为“功勋潜艇”,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事是它的远涉重洋。1942年冬,根据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急调太平洋舰队的6艘潜艇支援战事吃紧的北方舰队。S-56号潜艇在艇长谢德林大尉的指挥下,连同其他5艘潜艇,经过1.7万海里、2200小时的远洋跋涉,历时3个多月,横跨太平洋、大西洋,战胜惊涛骇浪和敌舰的多次攻击,在损失了一艘潜艇的情况下,5艘潜艇终于入编北方舰队。这次远航,创下了二战中潜艇远航作战的记录。第二件事是它的赫赫战功。二战中,S-56号潜艇一共击沉了10艘德军舰艇、重创4艘,创造了辉煌的战绩。S-56号潜艇也因此获得了最高统帅部颁发的“红旗”勋章,并获得了“禁卫军潜艇”的称号。

作者于大岛炮台留影

1982年,还特意发行了S-56潜艇的特种邮票,以资纪念。

在S-56的对面,建有一个烈士纪念墙,镌刻着二战中牺牲的海军官兵的名字,以缅怀二战中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海军官兵。

大岛炮台今昔

大岛炮台,即俄罗斯岛要塞炮台。俄罗斯岛(也音译为“鲁斯基”),是海参崴最大的岛屿,长约15千米,面积接近200平方千米,岛上多低山,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最高的俄罗斯山海拔仅为293米,大岛炮台即建立在俄罗斯山上。俄罗斯岛不仅面积大、海岸线曲折、港湾多,而且位置就在金角湾和海参崴市区的南部,是市区绝好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大岛炮台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这一年,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军区的温特伯格上校开始了要塞的设计工作。一年后,海岸防御工程初步完工。19世纪90年代,要塞加固了海岸炮兵阵地。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这个初步建成的要塞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要塞设防坚固,日本海军的军舰仅仅接近要塞发射了一些炮弹进行试探,未敢大规模进攻,转而北上攻击防守薄弱的库页岛(萨哈林岛),迫使守岛俄军投降。俄国战败,也促使沙俄接受了将库页岛的一半(50度以南)割让给日本的屈辱条约。

20世纪30年代,是大岛要塞加固、扩建的重要时期。6门305毫米、身管长为52倍口径的巨炮,就是在这一时期装到要塞上的。这些巨炮,原来是装在“伏龙芝”号战列舰上的。我们今天见到的,就是当年6门巨炮中的3门。这种MB-3-12型305毫米巨炮,并排装在巨大的旋转炮塔上,可以360度旋转,射角为-5度~+25度,射程达35千米(导游讲解称:这种巨炮的炮弹能打到日本去,那就太能“忽悠”啦)。要塞的水泥基座厚度为3.5米,足以抗击1吨航空炸弹的攻击。要塞中3门炮的编制官兵为75人,相当庞大。而要塞本身为三层结构,最下层放的是炮弹,有榴弹和穿甲弹,靠提升机构把炮弹提上来,装弹入膛。导游说,这种炮弹能击沉当时的航母(这还不算太离谱)。

二战前和二战中,大岛要塞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战事。但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苏联方面称之为“哈桑湖战役”)中,要塞基地派出了炮兵分队,支援俄军作战,对于打败日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张鼓峰事件以及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苏联方面称之为“哈拉哈河战役”),是二战前夜的两个重要事件。二战过后,日本专门成立了一个“诺门坎事件研究会”,足见对这两次战役的重视。这两次苏日交战,均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这一结果,对二战的发展和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假如这两次战役日军取得胜利,那么,二战中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德日夹击苏联,恐怕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所以说,日本被苏联红军打怕了,并不是始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而是始于这两次事件。

上了岁数、喜欢唱苏联歌曲的读者朋友,可能都会唱一首著名的二战苏军军旅歌曲《三个坦克车手》。歌中唱道:“黑龙江边高高的岸上,有着我们哨兵守望……”歌曲所反映的,便是哈拉哈河之战中,苏联坦克痛击日本鬼子的故事。所用的坦克便是BT-7快速坦克,比日本鬼子的97式坦克强多啦!

此外,要塞炮台的外面,还有多门“巨无霸”级的铁道炮。如今,铁道炮的车体和炮座已经不在,仅仅把巨大的炮管直接放到铁道上。不过,巨大的炮管看起来依然十分威武、震撼。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是,刚一进要塞展区的平地上,展出了二三十辆各型坦克装甲车辆、军车和火炮。一下子令参观者兴奋起来,纷纷合影拍照。不过,笔者对此倒感到没有啥,都是一批老旧战车,最新的坦克就是一辆T-80主战坦克和T-72主战坦克,剩下的就是T-55一类坦克和装甲车辆等,而且摆放也杂乱无章。

海参崴军事博物馆一瞥

说海参崴是一座军事城市,一点也不假。在以前,外国人是不能造访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直到1998年,俄罗斯才开辟符市为旅游城市,揭开了当今海参崴市神秘面纱的一角。即使如此,好多军事要地是不对外开放的(很隐蔽),这自然很正常。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一座军事城市,有众多的和军事有关的博物馆和纪念物。这里仅介绍最著名的海参崴军事博物馆。

室外展出的P-35反舰导弹

4K60型舰空导弹

海参崴军事博物馆,俄文全称为Военные Музеи 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博物馆。早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市之初,沙俄占领当局就开始了大岛炮台和军事博物馆的建设,以后又不断充实和完善。所以说,海参崴军事博物馆和大岛炮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在俄罗斯岛上,但是,大岛炮台主要用于海岸防御;而军事博物馆则是通过各种军事展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军事博物馆分6个展室和室外展览区。室内展室展出有各种枪支弹药、军服、望远镜、军用地图以及各种图表、照片等,展品很丰富。室外展品中,包括各种口径的火炮、装甲战车、地雷以及火箭导弹等,这里仅介绍几种有特色的室外展品。

P-35反舰导弹 这是一个大家伙,有岸基型和舰载型两种,1963年研制成功,北约名为“萼片”(Sepal)。它是在P-6反舰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全长为10米,弹径为900毫米,发射质量为4 500千克,射程为300千米,巡航速度为1.3马赫数,采用质量为1 000千克的聚能爆破战斗部,末端为主动雷达制导。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很厉害的“航母杀手”。当然现在它的性能已经落后了,这才能拿出了供公众参观。

4K60型舰空导弹 这是一种从水面舰艇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北约代号为SA-N-3“高脚杯”。当然,它的“个头”和P-35反舰导弹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它的绝对“个头”也不算小。4K60型舰空导弹的全长约6米,弹径为600毫米,发射质量为845千克,巡航速度为3马赫数,最大射程为55千米,最大射高为25千米,1967年装备到苏联海军的舰艇上。

水雷 在山坡的一角,摆放着一组很特别的武器装备。猛一看不知是何物。细看标牌,才知道是一组水雷和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双57毫米高炮 在混凝土工事的前方,有一组双57毫米高炮。尽管它的一些部件已经锈迹斑斑,但炮管打起仰角后依然很威武。它的后方为一门B-13型130毫米舰炮。

炮台入口 诺沃谢尔切夫斯基炮台的入口十分隐蔽。不过,今天它已经破旧不堪,尽显历史的沧桑。

双57毫米高炮

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中国人到海参崴去旅游,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这块曾经属于中国的故土,能不能够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对此,我认为应当从感情上和理性上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从感情上讲,作为炎黄子孙,谁不希望这块美丽、富饶、重要的故土重回祖国怀抱?然而,对这个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理性地去看待。首先,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割让给沙俄,是150多年前两国间通过条约定下来的事。即使是不平等条约,毕竟是政府间的条约,你想要回,上哪儿说理去呢?其实,类似的事俄罗斯也有。就在《北京条约》签订后的7年(1867年),沙俄便把153万平方千米的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的“白菜价”卖给了美国。正所谓“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而如今,这块占美国国土五分之一面积的宝地,成了美国监视、进攻俄罗斯最前沿的军事基地和石油天然气重要的生产基地。对此,当今的俄罗斯自然是“悔青了肠子”。今天,即使俄罗斯想用100倍的价钱(7.2亿美元)、10 000倍的价钱(720亿美元),能从老美手里赎回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吗?门儿都没有!

样子奇特的水雷和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不要说海参崴和西伯利亚,就连1924年通过所谓的“公投”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面积和阿拉斯加差不多,脱离大中华还不到一百年,你能要得回来吗?

还要说的是,建国初期,如果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坚持,如果不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连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也要不回来。名义上是中苏“共管”,实际上还不是苏联人说了算!

所以说,我们在对待海参崴的问题上,更多地要从理性上去认识,从大局出发去处理。

在国际上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二战以后确定的各国边界,基本上是不能改变的。不过,二战后的70多年来,国际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件,中东战乱、苏联解体、东西德合并、南斯拉夫分裂、苏丹一分为二、俄罗斯重新夺回克里米亚……这大大小小的事件,正悄悄地改变着“地球村”各“邻居”的边界。

“弱国无外交”。我们要做的事,便是静下心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踏踏实实搞创新,使我大中华强大再强大,实现民族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过三十多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的时候,我们将实现第一个伟大的目标。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革命先烈:中华民族已经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