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羌塘半岛湖地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厘定及意义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54

【类型】期刊

【作者】李月森,马德胜,白培荣,曾禹人(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刊名】贵州地质

【关键词】 西藏;羌塘盆地;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厘定

【资助项】青藏地区油气调查评价下属《青藏高原重点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所属《羌塘盆地半岛湖区块1∶5万石油地质调查》专题资助

【ISSN号】1000-5943

【页码】P105-110

【年份】2019

【期号】第2期

【摘要】在北羌塘半岛湖地区前人划分的晚侏罗世索瓦组二段地层中,采集到属于早白垩世时代的古生物化石(Classopollis sp.Dicheiropollis etruscus、Senegalosporites sp.Steevesipollenites sp.),依据化石鉴定结果及区域岩石地层对比,将半岛湖地区原索瓦组二段厘定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该套地层的厘定,对北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环境、古地理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文献传递

北羌塘半岛湖地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厘定及意义

北羌塘半岛湖地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厘定及意义

李月森,马德胜,白培荣,曾禹人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18)

[摘 要] 在北羌塘半岛湖地区前人划分的晚侏罗世索瓦组二段地层中,采集到属于早白垩世时代的古生物化石(Classopollis sp.Dicheiropollis etruscusSenegalosporites sp.Steevesipollenites sp.),依据化石鉴定结果及区域岩石地层对比,将半岛湖地区原索瓦组二段厘定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该套地层的厘定,对北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环境、古地理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西藏;羌塘盆地;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厘定

1 地质背景

半岛湖区块位于北羌塘盆地中部(图1),北界为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南界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1]。北羌塘盆地以奥陶纪为基底,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相沉积为盖层的复合盆地,研究区以出露未变质的中生界地层为特征,尤以发育侏罗纪沉积为典型。

白龙冰河组由西藏区调队1986年在改则北部的白龙冰河剖面而创名[2],指整合于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之上的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因该套地层处于复杂的构造带内,缺乏化石依据,前人对其沉积环境及时代的认识存在分歧,不同时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归属为不同时代。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归属为早白垩世[3-8]

笔者在1∶5万半岛湖区块石油地质调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填图及测制剖面,在前人划归的晚侏罗世索瓦组二段中部泥灰岩内采集到属于早白垩世早期的生物化石,依据古生物化石及岩石地层对比,将该区原划分的上侏罗统索瓦组二段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

2 地层剖面描述

本次工作在半岛湖五节梁西北侧测制了一条剖面(图2),剖面坐标:E 88°00.332′,N 34°08.722′,H:5 123 m。剖面分层叙述如下:

早白垩统白龙冰河组(K1b)

未见顶

32层: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15.32 m

31层: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夹灰色薄层状泥晶核形石灰岩。

25.66 m

30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核形石灰岩与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生物屑灰岩韵律互层。

35.49 m

29层:灰色中厚层状核形石泥晶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15.99 m

28层:黄褐色中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8.46 m

27层:灰色中薄层状泥晶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

58.02 m

26层:灰白色、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夹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

23.69 m

25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28.47 m

24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65.04 m

图1 半岛湖地区地质略图

Fig.1 Geologic sketch of Bandaohu area

1—工作区;2—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4—古近系渐新统唢呐湖组;5—古近系渐新统康托组; 6—下白垩统白龙冰河组;7—上侏罗统索瓦组;8—中侏罗统夏里组;9—始新世煌斑岩; 10—羌北地层区; 11—羌南地层区;12—剖面位置;13—化石采样点;14—地名

图2 西藏双湖五节梁早白垩统白龙冰河组(K1b)实测地层剖面PM1

Fig.2 Tested strata profile of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in early Cretaceous Epoch in Shuanghu of Tibet

23层:灰色中薄层状泥晶灰岩与灰色薄—中层状泥灰岩韵律互层。

11.26 m

22层:灰色中薄层状泥晶灰岩夹泥灰岩。

11.21 m

21层:灰白色中薄层状含灰质粉砂岩与钙质粘土岩韵律互层。

6.44 m

20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下部夹少量的砂质粉砂岩。

15.46 m

19层:灰白色中厚层状泥灰岩,中下部夹一层厚约150 cm的砂质粉砂岩。

30.41 m

18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砂屑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10.04 m

17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核形石砂屑灰岩→泥晶灰岩韵律互层。

23.32 m

16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

79.35 m

15层:灰色中薄层状泥晶含生物屑藻砾砂屑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

24.92 m

14层:灰色中薄层状亮泥晶生物屑灰岩→砂质粉砂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138.21 m

13层:灰色中厚层状亮泥晶含藻砂砾屑藻鲕灰岩。

29.00 m

12层:灰色中薄层状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夹灰绿色中层状砂质粉砂岩。

165.00 m

11层:灰色薄中层状含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

30.25 m

10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产孢粉:Senegalosporites sp.[塞内加尔孢(未定种)]、Classopollis granulatus(粒面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Classoides(克拉梭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minor(小克拉棱粉)、Classopollis annulatus(环圈克拉棱粉)、Classopollis sp [克拉棱粉(未定种)]、Dicheiropollis etruscus(伊特拉斯双手粉)。

17.62 m

9层:灰色中薄层状泥晶灰岩夹藻砾砂屑泥晶灰岩。

22.76 m

8层:灰色中薄层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浅灰色泥灰岩韵律互层。

43.40 m

7层:为灰白、浅灰、灰绿色中薄层状亮泥晶粉砂质藻鲕灰岩→粉砂岩→粘土岩及灰色中薄层状亮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多个韵律组合。产孢粉:Cyathidites minor(小桫椤孢)、Doltoidospora regularis(规则三角孢)、Waltzispora sp.[瓦尔茨孢(未定种)] 、Steevesipollenites sp.(斯迪夫粉(未定种))、Cycadopites adjectus(具唇苏铁粉)、Cycadopites balmei(巴尔姆苏铁粉)、Cycadopites sp.[苏铁粉(未定种)]、Classopollis granulatus(粒面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Classoides(克拉梭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minor(小克拉棱粉)、Classopollis annulatus(环圈克拉棱粉)、Classopollis sp [克拉棱粉(未定种)]、Dicheiropollis etruscus(伊特拉斯双手粉)。

64.58 m

6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

40.11 m

5层:由灰色中薄层状泥晶含藻鲕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组成了3个韵律。

21.10 m

4层:灰色薄中层状亮泥晶含生物屑藻鲕灰岩。

6.03 m

3层:灰色中层状亮泥晶生物屑砂屑灰岩夹泥晶核形石砂屑灰岩。

15.7 m

2层:为灰色泥晶灰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

47.11 m

1层: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与泥灰岩韵律互层,岩石发育水平层理。

31.38 m

-------------- 整合接触 ---------------

上侏罗统索瓦组 (J3s)

21.38 m

0层;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与泥晶生物屑藻砂屑灰岩韵律互层。

21.38 m

3 岩石组合特征及区域对比

3.1 岩石组合特征

白龙冰河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夹碎屑岩。上部主要为一套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韵律互层。中部及底部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生物屑灰岩、泥晶核形石砂屑灰岩、泥晶灰岩韵律互层,偶夹少量灰绿色薄—中层状砂质粉砂岩。粉砂岩中发育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产腕足、双壳、海绵、珊瑚等化石,局部见有珊瑚及海绵点礁。厚度大于1 160.83 m。

3.2 区域对比

白龙冰河组(K1b)最早由西藏区域地质调查队所创(1986),强调出现在羌塘盆地西北部的白龙冰河一带,为一套浅海相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鲕粒灰岩等,总厚度达2 080 m。根据最近羌塘石油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表明,早白垩世由于古地貌的差异,存在同时异相沉积物,主要表现为西北部的白龙冰河与中部的索瓦组上段(谭富文,2004)。在中部的东湖一带,索瓦组上段沉积环境表现为潮坪—泻湖相,根据采集到的孢粉化石,证实时代为早白垩世(贵州省地质调查院,2008)。往北部半岛湖一带,环境较为开阔,沉积环境为台地相,往西北至白龙冰河一带,沉积环境转变为陆棚相(图3)。由于受中央隆起带的控制,北羌塘盆地沉积相带由南往北呈现差异性,体现了该时期南浅北深的古地理格局[9]。白龙冰河组代表北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浅海相沉积,区域上可对比,具有代表性。

图3 白龙冰河组岩石地层柱状图对比

Fig.3 Comparison histogram of lithostratigraphy in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1—砂岩;2—粉砂岩;3—泥质粉砂岩;4—砂质灰岩;5—泥岩;6—介壳灰岩;7—泥晶灰岩;8—泥灰岩;9—生物屑灰岩; 10—亮晶生物屑灰岩;11—页岩;12—砂质泥岩;13—含泥砂质灰岩;14—核形石灰岩;15—鲕粒灰岩

4 时代讨论

本次在剖面第7层和第10层所采集到大量的生物化石,特别是孢粉化石组合对地层时代有较好指示意义,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鉴定人:黎文本): Classopollis sp.(克拉棱粉) 和Dicheiropollis etruscus(伊特拉斯双手粉) (图4),为特提斯海周边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特征分子,Senegalosporites (塞内加尔孢)和Steevesipollenites (斯迪夫粉)两属(图5),多见于早白垩世晚期及以晚的孢粉组合中。前人也曾在东湖索瓦组上段底部采集到Classopollis sp.(克拉棱粉) [8],在光明湖白龙冰河组地层中采集到Goniopygus sp.(小盾角海胆)、Pygaulus sp.(臀形海胆)和菊石类的Calliptychoceras sp.(美皱菊石)和Olcostephaninae(沟冠菊石亚科分子)[7],证实白龙冰河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无疑。根据化石鉴定结果及与晚侏罗世索瓦组岩性对比,化石时代与岩性差异较大,由此将白龙冰河组地层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早期。

图4 白龙冰河组早白垩世克拉棱粉与伊特拉斯双手粉

Fig.4 Classopollis and dicheirpollis etruscus of early Cretaceous Epoch in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1-3—克拉棱粉Classopollis sp;4-6—伊特拉斯双手粉Dicheiropollis etruscus sp.

图5 白龙冰河组早白垩世孢粉

Fig.5 Sporopollen of Cretaceous in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8—塞内加尔孢Senegalosporites sp.

9—斯迪夫粉Steevesipollenites sp.

5 地质意义

本次工作在北羌塘半岛湖地区原晚侏罗世索瓦组二段地层中采集到属早白垩世早期的化石。根据化石鉴定结果及岩性对比,地层接触关系,将索瓦组二段的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厘定为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改组的厘定既丰富该时代地层的古生物学内容、同时也为区域地层对比奠定了基础、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同时对北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海相沉积空间分布提供了地质基础资料。

致谢:本文是参与《羌塘盆地半岛湖区块1∶5万石油地质调查》人员的集体成果。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熊兴国高级工程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赵正璋,李永铁,叶和飞,等.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00-188.

[3] 改则幅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西藏区域地质调查队,1986.

[4] 1∶25万黑虎岭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

[5]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6] 方庆德,陇庆山,张永清,等.羌塘盆地北部上侏罗统东湖剖面的划分与对比[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24(1):14-17.

[7] 曾禹人,马德胜,吴滔,等.西藏羌塘盆地光明湖地区早白垩世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贵州地质,2014,31(4):302-306.

[8] 谭富文,王剑,李永铁,等.羌塘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地层问题[J] .中国地质,2004,31(4):401-405.

[9] 马德胜,张厚松,蒋开源,等.西藏双湖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索瓦组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J] .贵州地质,2011,28(1):54-57.

Determination of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in Cretaceous Epoch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Bandaohu Area of North Qiangtang

LI Yue-shen,MA De-sheng,BAI Pei-rong,ZENG Yu-ren

(Guizhou Academy of Geologic Survey, Guiyang 550005, Guizhou, China)

[Abstract] In Bandaohu area of north Qiangtang, the fossil of early Cretaceous Epoch was found in the strata of Suowa formation in late Jurassic which is divided by former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the fossil identification result and regional lithostratigraphy comparison, the Bandaohu area is determined to be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is stratum will b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build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aleogeography of early Cretaceous Epoch in north Qiangtang basin.

[Key words] Tibet; Qiangtang basin; Early Cretaceous Epoch; Bailong-binghe formation; Determination

[收稿日期] 2015-01-27

[基金项目] 青藏地区油气调查评价下属《青藏高原重点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所属《羌塘盆地半岛湖区块1∶5万石油地质调查》专题资助。

[作者简介] 李月森(1983—),男,贵州晴隆人,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中图分类号]P53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43(2015)02-0105-06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