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旷原”与“木素尔冰川道”
【类型】期刊
【作者】任乃宏(邯郸学院)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
【刊名】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西北大旷原;穆天子传;木素尔冰川道;伊犁河谷;尤尔都斯盆地
【ISSN号】1674-9227
【页码】P106-111
【年份】2019
【期号】第1期
【摘要】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穆天子传》所载之“西北大旷原”即今伊犁河谷,以及与之毗连的尤尔都斯盆地;“温山”即位于今新疆温宿县境之南天山,其得名当与“温泉”有关;“溽水”即位于“木素尔冰川道”北出口的“夏特温泉”;“硕鸟”即大天鹅,“硕鸟解羽”之处即今尤尔都斯盆地,向有“中国天鹅湖”之称。
【全文】 文献传递
“西北大旷原”与“木素尔冰川道”
摘 要: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穆天子传》所载之“西北大旷原”即今伊犁河谷,以及与之毗连的尤尔都斯盆地;“温山”即位于今新疆温宿县境之南天山,其得名当与“温泉”有关;“溽水”即位于“木素尔冰川道”北出口的“夏特温泉”;“硕鸟”即大天鹅,“硕鸟解羽”之处即今尤尔都斯盆地,向有“中国天鹅湖”之称。
关键词:西北大旷原;穆天子传;木素尔冰川道;伊犁河谷;尤尔都斯盆地
《史记·赵世家》:“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1]后人据此遥想,多以为周穆王或与西王母两情相悦,诗酒唱和,缠绵缱绻,故而滞留忘归。此说虽不无道理,却并非全部。据《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西王母还归亓□(其邦)。丁未,天子饮于温山……己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乃发宪命,诏六师之人□其羽。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硕鸟解羽,六师之人毕至于旷原。曰:‘天子三月舍于旷原。 ’”[2]由“甲子”至“丁未”,满打满算44天。在这44天里,第一天是会见,第二天是饮宴,随后是西王母陪同周穆王登临“弇山”,之后,西王母便与周穆王作别并“还归其邦”,穆王一行则前往“温山”。在《“西王母之邦”与“丝绸之路青海道”》[3]一文中,笔者断“西王母之邦”的都城(或大帐)在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阗一带。这里的“弇山”,似即《离骚》言及之“崦嵫”。《离骚》有“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之句,谓“崦嵫”为“日所入之山”。对身处塔里木盆地的人们而言,日入之山无疑当在盆地西缘之“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中。因此,尽管“弇山”的具体位置仍无法确定,但将其定位于帕米尔高原,大致是不会错的。由于和阗距帕米尔高原路途遥远,故需“驱升”。“驱升”者,“驾车登临”也。一来一回,少则七八天,多则十几日,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以为,真正让周穆王“乐之忘归”的,似乎并非可人的“西王母”,而是富饶的“大旷原”。周穆王其人,似乎不仅爱美人,更爱江山。否则的话,他为何要在“大旷原”盘桓三个月之久呢?
关于“大旷原”所在位置,前人虽多有论及,可惜皆不得要领。例言之,以《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一书成名的顾实,断“大旷原”为“南俄大平原及欧洲大平原”[4];著有《穆天子传通解》一书的当代学者郑杰文,则断“大旷原”为“今西伯利亚平原”[5]。与之对应,顾实以为“西王母之邦”当在“今波斯之第希兰(Teheran)附近”[6];郑杰文以为“西王母之邦”当在今里海东岸的平原上。[7]顾实的说法失之于放纵想象、自相矛盾,既言《穆传》为周穆王史官所撰之“起居注”,却又对《穆传》言之凿凿的“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千有九百里”的说法不予采信。[8]须知,“起居注”的精髓是实录,倘视《穆传》为“起居注”,岂能只信其一却不信其二?郑杰文的说法则失之于逻辑混乱,既言《穆传》成书于战国前期,是赵国人依据西域商旅传说和本地传说写成的,却又在讨论穆王行程时亦步亦趋。[9]既言“昆仑丘”即今昆仑山[10],“西王母之邦”又安能跑到今里海东岸?须知,若视《穆传》为传说,则书中之里距和日期岂能有准?若日期和里距有准,则《穆传》当属西周史官之实录,又岂是战国赵人之所能为?
笔者以为,“西王母之邦”就在“南疆”,“大旷原”即位于南、北天山之间的伊犁河谷以及与之毗连的尤尔都斯盆地。《穆传》言及之“温山”、“溽水”,恰好处在由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往伊犁河谷的路线上。
一、伊犁河谷与“大旷原”名实相副
伊犁河谷雨水充沛、林深草茂、气候宜人,是中国西部最为富饶的土地,素有“西域湿岛”、“塞外江南”之美誉。狭义的伊犁河谷包括今新疆自治区的伊宁市和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察布查尔、霍城诸县。广义的伊犁河谷还应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属哈萨克斯坦)。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草原,与开都河上游的尤尔都斯草原紧密毗连,是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历史上曾是匈奴、乌孙、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的主要根据地。
首先,伊犁河谷地域辽阔。“伊犁河在中国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三条:南支特克斯河、中支巩乃斯河和北支喀什河。特克斯河发源于(南)天山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北坡,其上游从哈萨克斯坦流入中国境内,由西向东穿过昭苏——特克斯盆地,折向北接纳了巩乃斯河,然后向西,与喀什河汇合后称伊犁河。伊犁河流经伊犁谷地,在支流界河霍尔果斯河注入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汇入巴尔喀什湖(海拔339米)。……河流全长1236郾5公里,流域面积15郾12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公里,流域面积5郾67万平方公里。……流域南部从东向西有那拉提山、哈尔克他乌山、外伊犁山、楚伊犁山;东北部从西向东有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博洛霍罗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安迪尔山和克特绵山横贯流域东部中央。在三列近东西走向的山系中间,形成了伊犁盆地和昭苏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流域形状像喇叭形向西敞开,西方较湿气流容易进入本区,……由于降水充沛,气温适宜,伊犁河流域山区草木繁茂。”[11
其次,伊犁河谷土地肥沃。“(伊犁盆地)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50公里左右,因伊犁河从中部偏南通过而得名。盆地海拔在500~780米之间,河流众多,降水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新源(县)一带为草原黑钙土,宜于农作物生长,为新疆之粮仓所在。昭苏、特克斯等地草原广布,绿草如茵,畜牧业相当发达。……(尤尔都斯盆地)盆底海拔2400~2600米,面积3480平方公里,由大、小尤尔都斯两个盆地组成。……该盆地是新疆最大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所在地,是中国第二大草原。”[12]
再次,伊犁河谷景色迷人。今人毕亮有过如下描述:“我和几位朋友从伊宁市出发向东北行驶,先是进入伊犁河的支流喀什河流域,迎接我的是唐布拉草原和漫山红花;转头向东南方,顺势进入一山之隔的巩乃斯河流域,河岸排列着那拉提草原、野果林、杏花沟;继续往西翻过特克斯达坂进入特克斯河,库尔德宁的雪岭云杉像绿色屏风,喀拉峻草原似五彩绸缎,昭苏草原成了金黄的花海。……这里的景观用点来描绘是极不科学的,因为(河流)两岸步步是景,是排成线、抱成团、连成片的景观带。”[13]
综上可知,伊犁河谷加上尤尔都斯盆地,总面积达15郾47万平方公里,称之为“大旷原”,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不仅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而且景色迷人、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气温摄氏8度,低温天气50~80天,寒冷天气仅15~30天,无霜期长达160天[14]),无异于“人间天堂”,这或许才是周穆王一行在此流连忘返的真正原因。此外,《穆传》谓“旷原”之地“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验之以伊犁河谷之地貌,无疑也是相符的。
二、对周穆王取道“木素尔冰川道”前往伊犁河谷之路线推定
在确定“旷原”即今伊犁河谷之后,接下来的任务自然是找出周穆王一行自“西王母之邦”前往伊犁河谷之路线。《穆传》卷四:“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15]前知,笔者断“西王母之邦”的都城(或大帐)在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阗一带。现在的情况是,塔里木盆地在南,伊犁河谷在北,而且两地之间仅有一山之隔。单就方位言,以伊犁河谷为“大旷原”,与《穆传》的记载无疑也是相符的。关于伊犁河谷与天山南部的交通路线,清末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四有以下说法:“查伊犁通南(疆)捷径有四:一自那喇特卡伦(即今新源县那拉提镇),经朱勒都斯(即今尤尔都斯)、察罕通格两山,以达喀喇沙尔(即今焉耆);一由穆素尔达巴罕渡特克斯河,逾冰岭以达阿克苏之扎木台;一出伊克(犁?)哈布哈克卡(伦),越贡古鲁克达巴罕以达乌什;一出鄂尔果珠勒卡伦,逾善塔斯(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伊塞克湖东岸之三塔什山口)、巴尔珲(在伊塞克湖边)两山,渡纳林河(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以达喀什噶尔(即今喀什)。”[16]
在上述四条路线中,第一条系自伊犁河谷经尤尔都斯盆地东行至焉耆,应非周穆王一行当时选择之路线。原因在于:周穆王一行是在自“西王母之邦”东返过程中路过“旷原”。如果先沿天山南麓东至焉耆,再由焉耆顺上述第一条路线西去伊犁河谷,停留三个月之后,再沿原路东返焉耆,岂不成了来回折腾?笔者以为,这种小儿科的错误似乎不应该在周穆王身上发生。此其一。
第三条穿越“贡古鲁克达巴罕以达乌什”之路,有一段山谷仅容单骑通过,以马车为交通工具的周穆王一行,也不可能选择这一路线。《叶柝纪程》卷上:“自伊犁惠远城(即今霍城县惠远乡)西南十七站,由布鲁特游牧地方直抵乌什,为行兵捷径。道光八年,奉旨著伊犁将军、乌什办事大臣,将伊犁西南哈布哈克卡伦,乌什迤北贡古鲁克卡伦,添派官兵巡防,不许夷民取道来往,则此路久经封禁。按:乌什之贡古鲁克山,山岚层复,岩岫险峻,其中溪涧纵横,谷中尤隘,止容单骑。有地曰南、北郭罗,北(郭罗)通伊犁之哈布哈克卡伦,(南郭罗)乃布鲁特牧游(之地)。”[17]此其二。
第四条“穿越善塔斯和巴尔珲山、渡纳林河以达喀什噶尔”的路线似乎也可排除。一是这一路线的里程超出了一千九百里,与《穆传》之记载不符。《叶柝纪程》卷上:“自伊犁西南出鄂尔果珠勒卡伦一百三十里;经善塔斯岭,又五百五十里;逾巴尔珲岭,又百八十里;渡纳林河,又四百五十里至乌兰乌苏河(又称克孜勒河);凡二千二百余里至喀什噶尔城,可马行,皆在布鲁特界中。今自霍尔果斯河以西划归俄人,则此路已非我有。”[18]二是这一路线过于偏西,似与周穆王的行程不符。前知,“西王母”的都城在今和阗一带,“弇山”大概率在今帕米尔高原。由和阗去“弇山”,首选路线应是自和阗经皮山、叶城至莎车,之后经塔什库尔干前往帕米尔高原。事实上,这一路线正是所谓的“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部分。须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南道”,莎车为塔里木盆地内之终点。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莎车与喀什之间沿盆地边沿的通道,因为有水草贫乏的长途戈壁的阻隔,通行十分困难。须知,西王母陪同周穆王一行前往“弇山”的工作性质是游览而非冒险,以情理论,熟悉地理的西王母自然不会选择这一路线。因此,周穆王由喀什经伊塞克湖前往伊犁河谷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此其三。
在第一、第三、第四条路线被排除之后,周穆王一行自天山南麓前往伊犁河谷的路线,似乎就只剩下“由穆素尔达巴罕渡特克斯河,逾冰岭以达阿克苏之扎木台”这一条了。今人王炳华将这一路线称为“木素尔冰川道”:“由龟兹地区北入伊犁,还有一条比较有名的山道:木素尔冰川道。这条古道,南起阿克苏温宿县境克孜布拉克,北入昭苏县的夏台(一作夏特)山口。这条山道,南北两端均平坦易行,只是中间有冰川三十华里。过冰川时,由其东侧小路行进。历代文人描写途程中冰峰雪岭,令人胆战心寒。由于这条路在清王朝统一战争中,转饷运粮,关系重大,留下的文字记录比较多。乾隆时期还曾御旨‘应多派回人专责修治道涂冰雪’。《新疆图志》对沿途情况也有比较朴素的记述:‘温宿至扎木台一百里,均系大路。扎木台至盐山口,八十里,均平路行车。盐山口至可力峡一百里,中隔石山一座,不甚高峻,余均平路通车,中有大河一道。可力峡至图巴拉特六十里,均乱石险途。瑚斯图托海至塔木塔什八十里,途中乱石大河,石沟甚多,无好路。塔木塔什至黄草湖驿一百八十里。冰路一百里。中有冰梯雪路三十里,上山脊三十里,平路二十里,此站长且险。’过此冰雪山路后,由黄草湖驿至阿仁墩,由阿仁墩至勺梯,勺梯至特克斯河,至和乐火依,至布噶乐,至坎尔,至宁远城(即今伊宁),途程中多树林、平路,再无险途。‘由温宿起至宁远止,共计一十四站,一千三百二十里。’这虽只是清朝记录,但由汉至清,在基本运输工具(马、骡、大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天然山峡,穿越溪流,形势不变,路线也当大概相同。中间,令人谈虎色变的冰川、凌山,实际就只塔木塔什至黄草湖驿一程,全路约90公里,其中真正险恶的‘冰梯雪路三十里’,据左宗棠在《勘定新疆记·归地篇》中介绍,实际是由‘阿克苏冰岭之东,沿特克斯河’行进的……正常情况下,是并无虑碍的。否则,怎么会成为清代的驿路呢?”[19]关于这一路线,《叶柝纪程》亦有如下记载:“自伊犁之南渡伊犁河,逾索果尔达巴罕(在惠远城东南二百十五里,索果尔军台南二十里),渡特克斯河,六百五十余里,逾木苏尔达巴罕,共一千二百余里,至阿克苏。木苏尔,译言冰也。达巴罕,译言岭也。岭长百里,坚冰结成,《唐书·西域传》所谓‘凌山’,冬夏积雪、春秋含冻是也。今为通行之路。”[20]
综上可知,由今阿克苏温宿县通往伊犁河谷的这条“木素尔冰川道”,其里程大致在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二十里之间。前知,《穆传》言“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千有九百里”,剩下的六、七百里,应该就是“西王母之邦”与今温宿县之间的距离。对此,笔者以为不难解释。据《穆传》,西王母是在登临“弇山”之后与周穆王分别的。作为地主,西王母应该知道周穆王下一步的行程是取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归,其亲自或派人将周穆王一行沿和阗河谷送出辖境当在情理之中。对此,王炳华亦有精彩论述:“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古道,主要是依凭和阗河谷,自和阗通达今阿克苏地区。这条道路,自汉至今,历代均见文献记录。《汉书·西域传·姑墨国》称‘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新唐书·地理志》称:‘自拨换(今阿克苏)南而东,经昆冈,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新唐书》里的记录引自贾耽的《使四夷道里记》,是当时的实际调查资料,应表现着唐代自拨换(今阿克苏)沿和阗河南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况,其间的‘神山’,故址在今和阗河下游玛扎塔格山,古代戍堡仍存……唐里九百三十,约合450公里左右,驿程马行十五天,一天三十公里,是比较正常的速度。这条道路,宋代仍然通行。《太平寰宇记》中的相关记录是:‘又从拨换正南渡思浑河,又东南经昆冈、三叉等守戍,一十四日程至于阗大城。’”[21]笔者以为,当周穆王之世,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肯定比现在小得多,加上周穆王一行车好马快,其穿越时间当用不了十五日。当然,送行者也没有必要一直送到阿克苏。以情理论,分别处当在今塔里木河南岸。查今塔里木河北岸之阿拉尔距阿克苏约125公里,阿克苏距温宿县扎木台乡约80公里,两段相加已超过四百里,如果自塔里木河南岸开始计程,则六、七百里之总数似亦不难满足。此其四。
综上,若断“大旷原”为今伊犁河谷,则断周穆王一行系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沿“木素尔冰川道”前往伊犁河谷,似为不二之选。问题在于,除刘锦棠所述“四道”外,在今拜城与库车之间的博扎克拉格沟口,还有一条由龟兹进入伊犁河谷的通道,其地有东汉刘平国摩崖刻石。李铁《汉刘平国治关刻石小考》:“经近年文物部门勘定,刻石是位于拜城与库车之间的博扎克拉格山沟口上,离黑英山公社委员会所在地(古称明不拉克)约六十华里,离拜城县城有二百七十里,离古龟兹都城约二百五十里,与汉代博孜克里克古城堡遥遥相对。据地质单位测绘,自刻石山口沿峡谷北行有大片天然草场,越过山即可到达古乌孙地(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了……这就是龟兹通乌孙的一条天然捷径。此道至清平息大小和卓叛乱时还曾利用过,附近留有一些掩体遗址。此外,在峡谷岩壁上有许多图画文字,大概是游牧民族往返天山放牧时刻画的,或者此地是一个古代游牧民族部落的栖息之地。这些都告诉我们,山口和小道在刘平国来到之前已经存在了,无需他们再有凿山劈路之举。”[22]对这一通道,王炳华亦有如下叙述:“汉、唐龟兹国都称‘延城’,遗址即今库车县城郊之皮朗古城。古城西傍库车河,从残迹追寻,周长约七公里……皮朗城东郊的苏巴什,是唐安西都护下属雀离关所在,雄据铜厂河口,控制了自库车绿洲进入天山玉尔都斯(即尤尔都斯)草原的径道,而玉尔都斯草原曾是汉代匈奴、乌孙、隋唐突厥的主要牧业基地。自都城北向,过盐水沟,是龟兹王国的盐水关所在,关址有二三个至今仍耸立于盐水沟西岸峭岩之上。伯山博者克拉格沟口,有东汉时期的刘平国治乌垒关摩岩刻石,它是两汉王朝时期经丝路中道由龟兹进入伊犁河流域乌孙王廷的径道,西汉细君、解忧公主嫁乌孙,往来都曾由此隘口通过。”[23]因此,问题来了,周穆王一行当时到底走的是那一条呢?笔者以为,周穆王一行走的应该是“木素尔冰川道”,理由如下:一是“博扎克拉格沟口道”东汉时期曾予修整,似乎意味着在此之前此道不便通行,至少是不便于大车通行;二是令后人谈虎色变的“三十里冰梯雪路”,周穆王一行或许也像后世的左宗棠一样成功避开了,以致于《穆传》中对这段“冰梯雪路”只字未提。须知,周穆王手下有“六师之人”,是战斗力极强的战士,不敢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付些许河滩乱石、沟沟坎坎,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三是据《穆传》记载,天子丁未饮于“温山”,己酉饮于“溽水”,中间相隔只有两天。饮于“温山”似在进入“冰川道”之前,饮于“溽水”当在通过“冰川道”之后,前者为“战前动员”,后者为“庆祝胜利”。对这一观点的具体论述将在稍后展开。此其五。
三、“温山”、“溽水”俱在“木素尔冰川道”沿线
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一个“温宿国”,其地就在今阿克苏地区之乌什、温宿、拜城一线。《汉书·西域传》:“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土地物类所有与鄯善诸国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24]这里的“乌孙赤谷”似即今霍城县惠远乡之“惠远城”,其时“温宿城”在今乌什县境,“六百一十里”之里程,应即前述“出哈布哈克卡伦,越贡古鲁克达巴罕以达乌什”之骑行线路。
周穆王饮宴“温山”的准确位置虽然暂时无法确定,却也并非无迹可寻。在今乌什县城东20公里许,有一个亚科瑞克东古墓群,400余座圆形石堆墓,大致分布于东西3公里、南北1公里的山前地带。2015年前后,经考古发掘,确认其时期当为战国至汉代。考古人员认为,这一古墓群与古温宿国有关。[25]笔者以为,“温宿”之名,或即源出《穆传》所载之“温山”。至于“温山”之得名,或与天山山麓岀露的“温泉”有关。在拜城西北45公里的铁热克镇,著名的“铁热克温泉”就岀露于卡普斯浪河上游河谷内的一级阶地上,沿河200米都有热水涌出。因此,笔者以为,《穆传》所载之“温山”,就广义而言,似即今之“南天山”;就狭义而言,或即“木素尔冰川道”入口所在。
至于《穆传》所载之“溽水”,应即“木素尔冰川道”北出口的“夏特温泉”。《说文·水部》:“溽暑,湿暑也。”段玉裁注:“《月令》:季夏土润溽暑。郑(玄)曰:润溽,谓涂湿也……《(礼)记》言:土涂湿而暑上蒸也。”[26]又,《广雅·释诂一》:“溽,湿也。”[27]据之可知,“溽”者,“湿气上蒸”也。顾名思义,“溽水”者,当为有温泉涌出之河(溪)流也。前知,笔者断周穆王一行系沿“木素尔冰川道”前去伊犁河谷,而在“木素尔冰川道”北出口,也的确有温泉涌出,今名“夏特温泉”。事非偶然,“夏特温泉”或即《穆传》所载之“溽水”欤?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木素尔冰川道”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夏特古道”。今昭苏县境之“夏特大峡谷”,事实上就是“夏特古道”之北出口。关于“夏特大峡谷”,今人宋伯航有如下描述:“仲秋时节,我与友人一起从昭苏县城出发,向西驱车70余公里,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夏特大峡谷。夏特大峡谷南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和温宿县接壤,西与哈萨克斯坦毗邻,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解忧公主的女儿嫁龟兹王绛宾时,就穿夏特大峡谷而过。盛唐时期,玄奘西天取经也到过这里。到了清代,各国商贾往来不断,纷纷在此设置驿站。到了1949年昭苏解放时,夏特大峡谷仍是南北疆的重要交通要道。穿大峡谷而过的夏特河发源于号称‘天山之父’的汗腾格里峰,河岸风光如画,河床深不见底,河水汹涌澎湃,不可遏制地扑向伊犁。大峡谷全长52公里……到达夏特温泉景区已是下午。夏特温泉坐落在阿冬布拉克山下,泉水由山底汨汨流出,泉水水温常年在摄氏30度至60度之间,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治疗多种疾病。每年6月至9月,来这里观光疗养的游人络绎不绝……次日清晨,我们沿着大峡谷继续前行……不多时,木扎尔特冰川(即木素尔冰川)已经耸立在面前了。”[28]试想,在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后,如果能洗个热水澡,再喝上几口美酒,该是何等舒服?笔者以为,周穆王之“饮于溽水”,其意或即在此矣。当然,借机犒劳一下“六师之人”,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硕鸟解羽之处即今尤尔都斯盆地
《穆传》又谓“旷原”有“硕鸟解羽”。“硕”者,“大”也。“硕鸟”者,“大鸟”也。笔者以为,此处之大鸟应即“大天鹅”。证据就是:在尤尔都斯盆地,有地球上最大的“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其地理坐标为:42°51′~43°07′N,83°42′~85°51′E。 每年春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大天鹅都要在这里集中繁殖,总数约3000~7000只。金秋时节,当幼天鹅翅膀长硬的时候,成年天鹅就会带着幼天鹅练飞。届时,在碧蓝的天空上随处可见天鹅组成的“白云朵朵”。有时,上千只天鹅会结成大群在空中回旋,嘹亮的鸣声响彻天外,景色十分壮观![29]前知,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草原,与开都河上游的尤尔都斯草原紧密毗连,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周穆王一行如果将“伊犁河谷”与“尤尔都斯盆地”视为一体,统名之曰“旷原”,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资料显示,大天鹅之所以选择这里繁殖后代,是因为这里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尤尔都斯盆地)北为天山支脉依连哈比尔尕山,西有那拉提山,南为哈尔勒克山,中部艾尔温根山将盆地分为大小尤尔都斯两个盆地。小尤尔都斯盆地位于北部,呈狭长形,东高西低;南部为大尤尔都斯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区域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盆地底部海拔2390~2500米,周围和中部山地海拔4000~5500米,有永久积雪和现代冰川分布。四周夏季融化的雪冰水是本区的主要水资源。盆地底部平坦开阔,又有永久冻土作为隔水层,便形成了大面积沼泽湿地,开都河蜿蜒其中,形成优美的高山曲流景观。理想的湿地环境为天鹅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保护区面积为1368平方公里,行政归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保护区内水草肥美。在草甸草原低洼地带长满了苔草、牛毛毡以及眼子菜、狸藻、水葱、水蓼、酸模等,植物种类有20多科160多种。水草丛间,露出片片齐膝深的湖沼,在雪山、草原的倒影中,白色的天鹅等水禽游弋其中,形成了众多的‘天鹅湖’……当地蒙古族牧民视天鹅为‘神鸟’,春季飞来时便顶礼膜拜,认为天鹅能带来幸福生活,故倍加保护。因此,天鹅在这里能繁衍至今。”[30]
综上,笔者以为,断今伊犁河谷与尤尔都斯盆地即《穆传》所载之“大旷原”,可确定无疑矣。
五、余论
“大旷原”位置一经确定,《穆传》地理已无秘密可言。与此同时,关于《穆传》文献性质与成书年代的争论,似乎也可以尘埃落定了。笔者以为,《隋书·经籍志》列《穆传》于史部之“起居注类”,实为不刊之论。宋、明之后围绕《穆传》展开的“疑古”与“辨伪”,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过是“庸人自扰”而已。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郾史记[Z]郾北京:中华书局,1982:1779郾
[2][4][6][8]顾实郾穆天子传西征讲疏[M]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144-174郾172郾130郾244郾
[3]任乃宏郾“西王母之邦”与“丝绸之路青海道”[J]郾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郾
[5][7][9][10]郑杰文郾穆天子传通解[M]郾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58郾51郾151郾33郾
[11][12][14][20][29][30]胡汝骥,主编郾中国天山自然地理[M]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3-237郾52-53郾53郾422郾422-423郾422郾
[13]毕亮郾伊犁河谷,八百里景观长廊[J]郾中国国家地理,2013,(10)郾
[15][晋]郭璞,注.[清]洪颐煊,校.张耘,点校郾穆天子传[Z]郾长沙:岳麓书社,2006:227郾
[16]转引自苗普生,等,主编郾新疆史纲[M]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287-288郾
[17][18][20][清]王廷襄,著郾叶柝纪程[M]郾影印本:4郾3-4郾3郾
[19][21][23]周俭,主编郾丝绸之路交通路线(中国段)历史地理研究[M]郾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2012:248-249郾245郾239郾
[22]李铁郾汉刘平国治关刻石小考[J]郾社会科学战线,1979,(4)郾
[24][汉]班固郾汉书[Z]郾北京:中华书局,1962:3871-3911郾
[25]乌什古墓群揭秘温宿国早期文化历史 [N]郾阿克苏日报(汉),2017-02-15:(8)郾
[2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Z]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52郾
[2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郾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等,1992:712郾
[28]宋伯航郾畅游夏特大峡谷[J]郾四川统一战线,2011,(12)郾
"The Northwest Grand Original"and"The Musur Glacier Road"
Abstract:By systematic reviewing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it is identified that, the "Northwest Grand Original" which recorded in the "Mutianzi Biography" , contains the Ili River Valley and the adjacent Youerdosi Basin; "Wen Mounta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Tianshan today, Wensu Coun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its name should be related to hot spring; "Ru River" is the "Xiate Hot Spring" toda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exit of the "Musur Glacier Road";"Shuoniao" is the Whooper Swan, and the place of "Shuoniao Jieyu "is the Youerdosi Basin,which as kown as the "China Swan Lake"郾
Key words:Northwest Grand Original; Mutianzi Biography; Musur Glacier Road; Ili River Valley; Youerdosi Basin
中图分类号:K9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27(2018)01-0106-06
收稿日期:2017-09-15
(责任编辑 马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