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15

【类型】期刊

【作者】杨圆,杨建平,李曼,谭春萍,王生霞,王世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刊名】冰川冻土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流域;冰川变化;公众感知;适应措施

【资助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BA018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121001)资助

【ISSN号】1000-0240

【页码】P70-79

【年份】2019

【期号】第1期

【期刊卷】1;|7;|8;|2

【摘要】以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流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为案例研究区,通过社会调查方式,从总体、再分别通过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部分,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感知,剖析了公众感知的流域差异性与原因,对比分析了三大河流域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效果与认可程度.结果表明: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三大河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农业生产、生态影响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归因于三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冰川分布与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在冰川变化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效果与接受程度不同.三大河流域公众均认可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这两项措施,且认为实施效果好;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已得到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普遍且效果好;水票制措施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的最好,黑河一般,疏勒河较差.

【全文文献传递

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

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
——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

杨 圆1,3, 杨建平2, 李 曼1,3, 谭春萍2,3, 王生霞1, 王世金2

(1.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摘 要:以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流域(石羊河、 黑河、 疏勒河)为案例研究区, 通过社会调查方式, 从总体、 再分别通过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部分, 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感知, 剖析了公众感知的流域差异性与原因, 对比分析了三大河流域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效果与认可程度. 结果表明: 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 三大河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 农业生产、 生态影响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归因于三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冰川分布与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在冰川变化背景下, 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效果与接受程度不同. 三大河流域公众均认可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这两项措施, 且认为实施效果好; 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 已得到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 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 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普遍且效果好; 水票制措施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的最好, 黑河一般, 疏勒河较差.

关键词:河西内陆河流域; 冰川变化; 公众感知; 适应措施

0 引言

在人类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 既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效益, 也要将环境变化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即追求人地关系的和谐[1-3]. 在中国西部, 由冰川融水链接, 山区冰川与中下游绿洲耦合形成了独特的冰水绿洲景观, 冰川冬季积累而夏季释放, 其融水不仅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有补给作用, 而且对维持河流水量稳定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 河西走廊的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冰川融水补给比重约占15%以上[4], 这些河流的径流变差系数小(Cv=0.1~0.3), 受旱涝的威胁相对较小, 河流水量相对稳定. 冰川的存在是维系内陆河流域健康的生态环境与持续、 稳定、 繁荣的社会经济的物质保障. 自20世纪中期以来, 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 中国西部冰川普遍退缩, 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 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5]. 但不容乐观的是, 冰川快速消融在短期内会使河流流量增加, 但随着水资源逐渐耗尽, 水流量将减少, 使该地区供水与粮食供应趋于紧张[6]. 故从远期来看, 水流量将减少, 这将对干旱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灾难性影响.

未雨绸缪, 如何适应近期冰川消退引起的径流量增加与远期冰川融水量显著减少的诸种影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科学界与政界高度关注的科学与发展问题. 人们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会影响社会参与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 在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应对策时, 除了重视实地监测与科学事实的研究之外, 亦应关注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认识. 然而, 目前有关公众感知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领域[7-10], 冰川变化及其影响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较少[10-11]. 本文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案例研究区, 以问卷调查与访谈为研究手段,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感知特征, 比较了流域内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层面的感知差异, 对比分析了冰川变化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接受与认可程度, 为当地政府部门科学适应冰川变化及其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1 问卷设计与调查

1.1 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河西地区,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 地理坐标37°17′~42°48′ N, 93°23′~104°12′ E, 面积 2.15×105 km2, 该地区远离海洋, 深居欧亚大陆腹地, 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40~400 mm), 年蒸发量却高达1 500~3 000 mm[12], 是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区. 受河西走廊内若干块断或翘断山地分割, 自东向西形成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3大水系共57条内陆河, 多发源于南部祁连山区[13]. 三大流域气候概况见表1.

河西内陆河水系共发育有冰川2 444条, 总面积为1 596 km2, 冰储量785.18×108 m3[4]. 其中, 石羊河、 黑河与疏勒河水系分别有141条、 1 078条和1 225条. 就冰川融水量补给而言, 疏勒河水系占河西内陆地区冰川融水量的64%, 黑河水系占30%, 石羊河水系占6.0%[19-20]. 整个河西地区河川径流量(72.39×108 m3)有14%是冰川融水补给, 仅疏勒河流域的冰川融水补给就占32%, 可见冰川水资源在河西地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表1 三大流域气候概况

Table 1 The basic climate elements in the three river basins

气象指标石羊河[14]上游中游下游黑河[15-16]上游中游下游疏勒河[17-18]上游中游下游多年平均气温/℃588.3<46~88~10<57~9多年平均降水量/mm36017011340412836283<70多年平均蒸发量/mm1300~26002000~38001500~2500

1.2 调查概况

2013年8月5-22日研究组对河西三大河流主要流经的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查. 为保证调查样本质量, 采用入户调查形式, “一对一”开展问卷调查.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根据村、 镇总人口数, 随机抽取20%, 每户只能有一人参与.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71份, 回收率为98%, 其中石羊河流域229份, 黑河流域110份, 疏勒河流域132份.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2)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感知; 3)水资源变化对农牧业影响的感知; 4)当地的适应能力情况(表2).

表2 调查问卷框架

Table 2 The framework of questionnaire

调查类别设计题目数量(道)具体内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8性别、人口组成、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收入来源等冰川变化及对水资源影响感知6冰川变化、流域径流变化、变化明显年份等水资源变化对农牧业影响感知11耕地面积变化、耕地质量、种植结构、作物产量变化等适应能力(经济、社会)情况9节水措施、保险、节水技术投资能力、水政策满意程度、对应对措施的评价等

1.3 样本概况

调查样本涉及不同性别、 年龄层次、 文化程度和职业的调查对象, 样本选取的多样性和随机性较强, 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与可靠性. 性别方面, 所有被调查对象以男性为主, 达60%. 年龄方面, 受调查者主要集中于18~60岁年龄段, 所占比例达90%, 其中, 农户与政府人员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6%和98%. 文化程度方面, 农户初中及以下者居多, 占78%, 而政府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占89%. 职业方面, 主要为农户和政府相关人员, 其中, 也涉及从事畜牧业、 兼职副业的人群(表2和图1).

图1 河西内陆河流域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Fig.1 The general situations of the interviewees in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s

1.4 数据处理与方法

在对调查问卷及答案进行统一编码的基础上, 运用Excel 2010软件录入, 构建调查问卷数据库, 然后运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为: 频数统计、 感知强度分析.

1.4.1 频数统计

通过计算每个问题各备选答案的选择人数比例, 来统计各变量的频数分布. 需说明的是, 由于少数被调查者漏填或因其他原因未填写完整问卷, 致使部分选题的单项合计百分比略不足100%, 但不影响统计分析, 而部分题目为多选题, 即单项合计百分比可能大于100%.

1.4.2 感知强度分析

感知强度的计算公式如下[9-11]

(1)

式中: Gj为某特征居民对j问题的相对感知强度平均值; Pi为该特征居民持第i种观点的得分(选项根据时间先后或程度大小赋值); Ni j为该特征居民对j问题持第i种观点的人数; nj问题的选项个数. 相对感知强度为百分数, 以感知强度可能最大得分为100%, 计算公式为:

(2)

将本身具有不连续问题选项进行赋值后, 计算相对感知强度相当于不同选项的选择人数进行了加权平均, 一方面消除了选择项本身的不连续性以及不同类别参选居民数量的不一致性; 另一方面又能反映某特征居民对所有选项的综合倾向.

2 结果及分析

2.1 对冰川变化的感知

2.1.1 总体感知

针对冰川变化情况, 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分别有84.2%、 70.8%和66.4%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 其中, 认为冰川显著减少的比例三大流域分别为55.0%、 40.6%和28.2%. 所不同的是, 疏勒河流域认为冰川略微增加的比例较高, 为26.7%, 这在三大河流域中比例是最大的(图2). 根据人们的判断程度(A显著增加、 B略微增加、 C没有变化、 D略微减少和E显著减少), 依次赋予分值1、 2、 3、 4、 5, 运用公式(1)计算得到各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的感知强度, 石羊河流域为4.2, 黑河流域为3.8, 疏勒河流域为3.6. 表明受调查者对冰川变化程度的总体判断是: 河西地区自东向西冰川减少程度逐渐降低.

图2 公众对河西内陆河流域冰川变化的感知

Fig.2 Public′s perceptions on glacier change in the three inland river basins

图3 农户与政府人员对冰川变化的感知差异

Fig.3 Th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n glacier change between framers and government personnel in the three river basins

2.1.2 政府部门人员与农户层面的感知

在石羊河流域, 政府部门人员与农户对冰川变化的感知基本一致(图3), 80%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冰川减少了, 认为冰川略微增加的农户仅占全体农户的5.6%. 在政府人员层面, 这一比例为14.9%, 比较高. 表明政府人员与农户在冰川是否增加的感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黑河流域, 政府部门人员与农户对冰川变化的感知存在差异, 尤其表现在显著增加、 略微增加及没有变化的选项上. 但总体上认为黑河流域冰川减少的都占70%左右(图3).

在疏勒河流域, 认为冰川增加的农户占调查全体农户的44%, 接近一半. 而政府部门人员认为冰川增加的只有28.3%(图3), 接近70%的政府部门人员认为疏勒河流域冰川在减少.

2.2 冰川变化的科学事实

尽管三大河流域的公众对冰川变化的感知存在明显差异, 但总体上超过65%的受访者均认为冰川数量减少了, 面积退缩了. 冰川变化的科学事实又如何呢?下面是科研工作者利用遥感技术手段结合野外实地监测获得的结果:

石羊河流域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部的冷龙岭. 研究发现, 1972-2007年的近35 a间, 冷龙岭冰川全部处于退缩状态, 有27条冰川消失, 冰川面积减少了23.6%[21-22].

黑河流域上游冰川自1960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减少状态[23]. 王璞玉等[24]研究发现, 近50 a(1950/1970 s-2003年)黑河流域的335条冰川总面积缩小了29.6%.

疏勒河上游的冰川在1970-2009年期间呈退缩态势, 其中, 1995-1999年期间退缩幅度较大[25]. 作为疏勒河径流主要补给源的老虎沟流域, 在1957-2009年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1.59%[26].

2.3 冰川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感知

2.3.1 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感知

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山地与盆地相间, 水资源主要形成于流域山区, 耗散于中下游的盆地绿洲[27]. 冰川作为固态水资源, 其变化首先直接影响地区水资源, 其次, 通过水这一纽带, 影响农业生产、 绿洲生态等. 基于这一影响链条, 问卷调查了公众对冰川变化条件下流域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 结果发现, 认为当地河流水量在减少(含“略微减少”和“显著减少”)的受访者中, 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分别占该流域总受访者的82.97%、 74.55%、 65.15%; 认为当地河流水量在增加(含“略微增加”和“显著增加”)的受访者中三大流域分别占8.73%、 16.36%、 24.24%; 认为没有变化的分别为5.68%、 6.36%、 10.61%.

可见, 大多数受访者对冰川变化条件下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与自东向西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冰川数量、 规模、 冰川融水对河川径流的补给比重显著增加一致. 东部石羊河流域冰川数量少, 仅有141条, 且多为<1 km2的小冰川, 冰川融水补给比重仅为3.7%. 研究表明, 受气候持续变暖影响, 石羊河流域冰川径流峰值可能已经出现, 目前已处于持续下降阶段, 这不仅减少了对河川径流的补给[28], 更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 而西部的疏勒河流域, 冰川数量多, 有1 225条, 且有面积>20 km2的大冰川, 冰川融水补给比重达3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疏勒河流域冰川消融加剧[29], 冰川融水径流增加[17]. 冰川及其融水径流的这种空间差异变化, 正是导致大多数受访者对三大河流域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的原因,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及其融水径流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2.3.2 冰川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感知

冰川变化影响水资源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农业生产. 在冰川变化条件下, 三大流域农业生产的缺水状况、 耕地面积变化状况以及撂荒的状况见图4. 就缺水现象而言, 三大流域的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本流域存在缺水现象, 其中, 石羊河流域受访者中认为存在缺水现象的比例高达90.83%(图4a), 黑河流域为70.91%(图4b), 疏勒河流域相对较低, 为 59.09%(图4c). 对缺水程度的感知, 石羊河流域亦是最明显, 在选择存在缺水现象的受访者中, 有45.19%的认为缺水严重, 有34.62%的认为缺水很严重, 二者合计达69.81%. 黑河流域有44.87%的受访者认为缺水严重, 缺水很严重的比例为 20.51%, 两者合计为65.38%. 疏勒河流域认为严重与很严重缺水的比例分别为29.49%和8.97%, 合计为38.46%, 而41.03%的受访者认为缺水程度一般. 可见, 自西向东疏勒河、 黑河和石羊河流域缺水现象与缺水程度均增大. 三大流域就冰川变化条件下耕地面积变化状况亦存在明显感知差异, 石羊河流域的受访者认为该流域耕地面积略微减少的最多, 占35.71%(图4a), 黑河流域的受访者认为该流域的耕地面积不变的最多, 占37.00%(图4b), 而疏勒河流域的受访者认为该流域的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其中认为显著增加的比例为 40.15%、 略微增加的比例为35.61%(图4c).

图4 公众对河西内陆河流域农业生产变化的感知

Fig.4 The public′s perceptions 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nges in the Shiyanghe River basin (a),

Heihe River basin (b) and Shulehe River basin (c)

三大流域对于在冰川变化条件下农业生产中的撂荒现象, 石羊河流域受访者中有74.11%认为存在撂荒现象, 且认为撂荒现象较严重的比例为46.39%(图4a); 黑河流域受访者中有46.36%认为不存在撂荒现象, 且在认为存在撂荒的公众里, 普遍认为撂荒程度一般(占45.95%)或者较轻(占48.65%); 疏勒河流域的受访者中有53.79%认为存在撂荒现象. 同样, 在认为存在撂荒现象的受访者中, 普遍认为撂荒程度一般(占50.70%)或者较轻(占45.07%). 可见, 自西向东疏勒河、 黑河和石羊河流域存在撂荒现象的概率与撂荒程度均增大. 在实际调查中, 黑河及疏勒河流域某些地区存在开荒现象, 原因在于原有的土地质量下降或存在新搬迁至此的民众.

2.3.3 冰川变化对当地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感知

冰川变化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亦是间接产生的, 就冰川变化条件下流域绿洲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石羊河流域的受访者中认为绿洲面积减少的比例达54.64%, 而认为绿洲面积增加的比例为32.99%, 结合访谈结果, 大部分公众认为石羊河流域绿洲面积是减少的(图5). 黑河流域的受访者中有44.44%的认为流域绿洲面积略微增加, 认为显著增加比例为7.94%, 二者合计为52.38%(图5).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疏勒河流域的绿洲面积是增加的, 其中, 认为略微增加的比例最高, 为34.91%, 认为显著增加的比例为21.70%, 共占56.60%(图5).

水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 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气候变暖、 冰川加剧消融影响水资源变化的条件下, 河西内陆河流域无论是农业生产中的缺水现象和缺水程度、 耕地面积变化、 撂荒现象与程度, 还是流域绿洲面积变化均呈现有规律的显著空间变化. 石羊河流域冰川急剧萎缩, 冰川融水径流下降、 调节作用丧失, 故而石羊河流域绿洲面积萎缩, 农业生产中严重缺水、 撂荒现象严重, 耕地面积减少, 且植被退化, 土地沙化,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30]; 疏勒河流域冰川数量多, 规模大, 近期冰川融水径流呈增加趋势[17], 支撑了该流域绿洲面积扩大, 农业生产中缺水程度一般或较轻, 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这与张永明等[31]对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结果一致; 黑河流域的情况介于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之间, 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表现在中下游灾害性天气加剧,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而上游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减少[32].

图5 公众对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面积变化的感知

Fig.5 Public′s perceptions on the variations of oasis areas in the three river basins

2.4 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对比分析

为了解地方政府部门应对水资源紧缺所采取的措施, 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效果, 根据2012年先期考察获取的信息, 问卷设计了13种适应措施供当地受访者选择. 受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其中任意多项, 并对所选措施的实施效果打分评价, 1分代表最差, 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分数选项为(1、 3、 5、 7、 9). 通过统计得出各项措施的被选比例即被选次数占问卷总数比例的百分比(被选比例)以及措施实施效果的平均分(效果分), 并对其进行排序(效果排序). 选项N为补充项, 选择比例为0, 故不予以讨论. 表3列出了此次调查的结果, 根据被选比例情况, 可将13种适应措施分为3个等级. 第1个等级为被选比例在75%以上, 表明该措施实施程度为普遍; 第2个等级为50%~75%, 表明该措施实施程度为较普遍; 第3个等级为25%~50%, 表明该措施实施程度为不普遍. 此外由于13种措施实施效果的平均分比较集中, 故按分值大小进行排序(1到14), 根据排序归为3类方便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第一类为排序在1-4之间, 代表实施效果较好; 第二类为排序在5-9之间, 代表实施效果一般; 第三类为排序在10-14之间, 代表实施效果较差.

表3中显示, 在三大河流域中, 退耕还林还草(A)、 生态建设与修护(B)措施的选择比例较高, 基本上大于或者接近75%, 属于第1等级, 表明三大流域中这些措施实施程度为普遍. 就实施效果来看, 黑河流域B措施效果排序第4, 公众认为实施效果较好, 而其他流域A、 B措施的效果排序都在5-9之间, 公众认为实施效果一般.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K)属于宣传类的措施, 选择比例排序属于第1等级, 效果排序位列1-4之间, 说明这项措施便于实施且效果好.

表3 河西三大流域公众就已实施的应对水资源紧缺措施的评价

Table 3 Public′s evaluations on the adaption measures against lack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hree river basins

针对缺水状况,当地实施了哪些应对措施?(可多选)并对所选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打分评价,1分代表效果最差,分数越高效果越好,9分代表效果最好石羊河被选比例/%效果得分效果排序黑河被选比例/%效果得分效果排序疏勒河被选比例/%效果得分效果排序A.退耕还林还草84.725.44677.276.36489.394.809B.生态建设与修护73.365.50582.736.32585.614.987C.新修水库、塘坝50.664.531352.735.93774.244.7610D.跨流域调水55.025.13848.185.301171.214.988E.推广节水技术70.316.11363.646.51380.305.625F.水票制58.524.581250.915.75875.006.841G.种植业结构调整82.536.30266.366.81184.856.294H.土地流转60.705.10969.095.531084.855.166I.生态移民65.505.37763.645.60977.274.5911J.人工干预天气54.154.761150.913.961371.213.3012K.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82.105.94474.556.66284.856.303L.发展设施农业41.057.39181.826.07682.586.432M.虚拟水战略31.444.921043.644.831267.423.8313N.其他001400140014

三大流域公众选择种植业结构调整(G)措施的比例分别为82.53%、 66.36%和84.85%. 在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 G措施的被选比例属第1等级, 实施程度为普遍, 而黑河流域该措施属第二等级, 实施程度为较普遍, 三大流域该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排序都在1-4之间, 公众认可度高. 发展设施农业(L)措施的选择比例为41.05%、 81.82%和82.58%. 相较其他两大流域, 石羊河流域L措施实施程度为不普遍, 但效果排序为第一, 表明该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的效果好. 可见, 不管实施程度普遍与否, 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 已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

在石羊河和黑河流域, 新修水库或塘坝(C)、 跨流域调水(D)措施的选择比例属于第三等级, 即实施程度为不普遍. 而在疏勒河流域C、 D措施的被选比例属于第2等级, 实施程度为较普遍. 在三大流域中C、 D措施的实施效果排序为7-13之间, 属第2、 3类, 说明公众认为实施效果一般或者较差. 就实行水票制(F)措施而言, 三大流域的公众的选择程度及效果评价差异较大, 被选比例分别为58.52%、 50.91%和75.00%, 可看出该措施的实施程度在疏勒河流域为普遍, 石羊河流域较普遍, 黑河次之. 在实施效果排序中, 疏勒河流域的公众认为水票制措施实施效果最好, 相对其他措施排第1位, 石羊河流域的公众认为水票制措施实施效果不乐观, 效果排序为倒数第三位, 黑河流域介于中间(表3). 可见在水资源管理上, 疏勒河流域的公众对水票制措施接受程度和认可度都最好.

推广节水技术(E)、 土地流转(H)以及生态移民(I)这类适应措施需要普通民众个体直接参与, 三大流域实施的范围程度以及得到的效果反馈都不尽相同. 三项措施在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被选比例都属于第2等级, 疏勒河流域属于第1等级(表3). 表明疏勒河流域实施E、 H、 I三种措施的程度较其他两大流域要普遍. 石羊河流域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E措施的效果好, 效果排序在第1-4之间; 认为实施H措施的效果一般或者较差, 效果排序在第9-14之间; 认为实施I措施的效果一般, 效果排序在第5-9之间. 疏勒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E措施的效果一般, 效果排序为第5; 认为实施H措施的效果一般, 效果排序在第5-9之间; 认为实施I措施的效果较差, 效果排序为第11, 属于第3类.

3 结论

公众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33], 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 得出以下初步认识:

(1) 三大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的感知与近年来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基本一致, 三大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的感知强度分别为4.2、 3.8、 3.6, 与河西地区自东向西冰川变化呈减弱趋势一致.

(2) 三大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条件下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与自东向西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冰川数量、 规模、 冰川融水对河川径流的补给比重显著增加一致.

(3) 就冰川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影响的感知程度, 自西向东疏勒河、 黑河和石羊河流域公众认为缺水现象与缺水程度均增大, 存在撂荒现象的概率与撂荒程度亦均增大. 对耕地面积变化的感知为石羊河流域略微减少、 黑河流域基本不变、 疏勒河流域略微增加. 三大流域公众认为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增加较明显.

(4) 在冰川变化背景下, 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但三大河流域公众对这些措施实施的范围、 效果以及接受程度不同.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两项措施在三大河流域已普遍实施, 且实施效果好, 公众认可度高; 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的老百姓认为发展设施农业的实施效果好, 认可与接受程度高; 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 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程度普遍且效果好; 就水票制措施而言, 疏勒河流域实施效果最好, 黑河流域一般, 石羊河流域较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Yang Qingshan, Mei Lin. 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ts system and its regional system[J].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21(5): 532-537. [杨青山, 梅林.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2001, 21(5): 532-537.]

[2] Huang Lichun. The pursuit of harmony in a person′s interactive[J]. Environment, 1999(10): 16. [黄利春. 追求人地互动中的和谐[J]. 环境, 1999(10): 16.]

[3] Zhao Minghua, Han Rongqing. Comment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tus quo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man-land system[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23(5): 6-10. [赵明华, 韩荣青.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5): 6-10.]

[4] Yang Zhenniang. Glacier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M]. Lanzhou: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1: 1-158. [杨针娘. 中国冰川水资源[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158.]

[5] Xie Zichu, Wang Xin, Kang Ersi, et al. Glacial runoff in China: An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the future 50 year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6, 28(4): 457-466. [谢自楚, 王欣, 康尔泗, 等. 中国冰川径流的评估及其未来50 a变化趋势预测[J]. 冰川冻土, 2006, 28(4): 457-466.]

[6] Yang Jianping, Li Man, Yang Suiqiao, et al. Vulnerability of the glacier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35(5): 1077-1087. [杨建平, 李曼, 杨岁桥, 等. 中国冰川脆弱性现状评价与未来预估[J]. 冰川冻土, 2013, 35(5): 1077-1087.]

[7] Tian Qing. Behavioral science based research on human cogni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n rural area in Dunhua City, Jilin Province[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11. [田青. 人类感知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学研究: 以吉林省敦化市乡村为例[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8] Deng Maozhi, Wang Yingwei, Mao Weiyi, et al.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of perceptions and adaptation measure choices about climate change in the Aksu River basin[J]. Arid Zone Research, 2012, 29(2): 17-26. [邓茂芝, 王英巍, 毛炜峄, 等. 阿克苏河流域公众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措施选择的差异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12, 29(2): 17-26.]

[9] Zhang Lansheng, Fang Xiuqi, Ren Guoyu. Global chang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5. [张兰生, 方修琦, 任国玉. 全球变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0] Deng Maozhi, Liu Shoudong, Zhang Hongguang, et al. A variance analysis of percep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cryosphere change of different residents in inland river basin of arid regions: Taking the Ürümqi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 33(5): 1074-1080. [邓茂芝, 刘寿东, 张洪广, 等.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不同特征居民对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的感知差异分析: 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J]. 冰川冻土, 2011, 33(5): 1074-1080.]

[11] Deng Maozhi, Zhang Hongguang, Mao Weiyi,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cryosphere change and the selection of adaptation measures in the Ürümqi River basin[J]. Progressus Inquisitiones de Mutatione Climatis, 2011, 7(1): 65-72. [邓茂芝, 张洪广, 毛炜峄, 等. 乌鲁木齐河流域普通民众对冰冻圈变化的感知及适应性对策选择[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1): 65-72.]

[12] Lin Shu, Li Hongying, Dang Bing, et al. The latest evidences of a warm-wet climatic shift in Hexi Corridor, Gansu[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4, 36(5): 1111-1121. [林纾, 李红英, 党冰, 等.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气候暖湿转型后的最新事实[J]. 冰川冻土, 2014, 36(5): 1111-1121.]

[13] Chen Renshen, Kang Ersi, Yang Jianping, et al. Variance tendency in the 50-year annu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ies of Hexi region of Gansu Province[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e Sciences), 2002, 38(2): 163-170. [陈仁升, 康尔泗, 杨建平, 等. 甘肃河西地区近50年气象和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8(2): 163-170.]

[14] Li Lingping, Yang Yonglong, Qian Li.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since recent 45 years[J]. Arid Zone Research, 2008, 25(5): 705-710. [李玲萍, 杨永龙, 钱莉. 石羊河流域近45年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5): 705-710.]

[15] Zhao Yifei, Zhang Bo, Zhang Yaning, et 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6(12): 131-136. [赵一飞, 张勃, 张亚宁, 等. 近50 a来黑河流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12): 131-136.]

[16] Zhang Kai, Wang Runyuan, Han Haitao, et al. 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 effects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Heihe River basin[J]. Resource Science, 2007, 29(1): 77-83. [张凯, 王润元, 韩海涛, 等. 黑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J]. 资源科学, 2007, 29(1): 77-83.]

[17] Lan Yongchao, Hu Xinglin, Xiao Shengchun, et al. Study on climate change in mountainous region of Shulehe River basin in past 50 years and its effect to mountainous runoff[J]. Plateau Meteorology, 2012, 31(6): 1636-1644. [蓝永超, 胡兴林, 肖生春, 等. 近50年疏勒河流域山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出山径流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636-1644.]

[18] He Bin, Zhang Yu, Zhu Jiajun, et al.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mountainous runoff in three inland river basins of Qilian Mountain during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 Water Engineering, 2012, 22(5): 11-15. [何彬, 张钰, 朱佳君, 等. 祁连山区三大内陆河近50年来出山径流特征分析[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 22(5): 11-15.]

[19] Gao Xin, Zhang Shiqiang, Ye Baisheng, et al. Recent changes of glacier runoff in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11, 22(3): 344-350. [高鑫, 张世强, 叶柏生, 等. 河西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近期变化[J].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344-350.]

[20] Gao Qianzhao. The features of water cycle in inland river basins in Hexi region[J]. Arid Meteorology, 2003, 21(3): 22-28. [高前兆. 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征[J]. 干旱气象, 2003, 21(3): 22-28.]

[21] Cao Bo, Pan Baotian, Gao Hongshan, et al. Glacier variation in the Lenglongling Range of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from 1972 to 2007[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0, 32(2): 242-248. [曹泊, 潘保田, 高红山, 等. 1972-2007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J]. 冰川冻土, 2010, 32(2): 242-248.]

[22] Liu Yushuo, Qin Xiang, Zhang Tong, et al. Variation of the Ningchan River Glacier No. 3 in the Lenglongling Range, east Qilian Mountain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2, 34(5): 1031-1036. [刘宇硕, 秦翔, 张通, 等.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地区宁缠河3号冰川变化研究[J]. 冰川冻土, 2012, 34(5): 1031-1036.]

[23] Bie Qiang, Qiang Wenli, Wang Chao, et al. Monitoring glacier vari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 1960-2010[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35(3): 574-582. [别强, 强文丽, 王超, 等. 1960-2010年黑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J]. 冰川冻土, 2013, 35(3): 574-582.]

[24] Wang Puyu, Li Zhongqin, Gao Wenyu, et al. Glacier change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3): 399-407.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黑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 2011, 33(3): 399-407.]

[25] Zhang Huawei, Lu Anxin, Wang Lihong, et al. Glacier change in the Lenglongling Mountain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J].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10, 25(5): 682-686. [张华伟, 鲁安新, 王丽红, 等. 基于遥感的祁连山东部冷龙岭冰川变化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0, 25(5): 682-686.]

[26] Zhao Mingjie, Qin Xiang, Du Wentao, et al. Glacier change in the Laohugou river basin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 from 1957 to 2009[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7(4): 70-75. [张明杰, 秦翔, 杜文涛, 等. 1957-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4): 70-75.]

[27] Li Jisheng, Wang Jing, Li Bin, et al. Groundwater in the Shule River irrigation area of Hexi Corridor: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4, 36(5): 1288-1297. [李计生, 王静, 李斌, 等. 河西走廊疏勒河灌区地下水特征现状分析[J]. 冰川冻土, 2014, 36(5): 1288-1297.]

[28] Zhong Xiuling.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hiyang River basin runoff[J]. Gansu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2011, 47(4): 8-10. [钟秀玲. 石羊河流域径流特征分析[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1, 47(4): 8-10.]

[29] Du Wentao, Qin Xiang, Liu Yushuo, et al. Variation of the Laohugou Glacier No. 12 in the Qilian Mountain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8, 30(3): 373-379. [杜文涛, 秦翔, 刘宇硕, 等. 1958-2005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08, 30(3): 373-379.]

[30] Ma Guojun, Liu Jundi, Lin Dong, et al. Status of water us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Shiyang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8, 28(3): 592-597. [马国军, 刘君娣, 林栋, 等.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效应[J]. 中国沙漠, 2008, 28(3): 592-597.]

[31] Zhang Yongming, Zhai Luxin, Song Xiaoyu,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ul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9, 30(6): 1055-1060. [张永明, 翟禄新, 宋孝玉, 等. 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研究[J]. 冰川冻土, 2009, 30(6): 1055-1060.]

[32] Cao Ling, Dou Yongxiang, Zhang Deyu.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ihe field[J]. Arid Meteorology, 2003, 21(4): 45-49. [曹玲, 窦永祥, 张德玉.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 干旱气象, 2003, 21(4): 45-49.]

[33] Yu Yaochuang, Zhou Qi, Wang Changya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ublic perception on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rn Shaanxi[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41(1): 134-138. [郁耀闯, 周旗, 王长燕. 陕北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异[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1): 134-138.]

Public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s of adaptation measures against glacier change and its impacts: Taking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YANG Yuan1,3, YANG Jianping2, LI Man1,3, TAN Chunping2,3, WANG Shengxia1, WANG Shijin2

(1.Key Laboratory of Ecohydrology of Inland River Bas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of Cryosphere Sciences,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 China;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Three sub-basins (Shiyanghe, Heihe and Shulehe River basins) of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were chosen as study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public perceptions on glacier changes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way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s from two aspects, farmers and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he discrepancies and reasons of the public perceptions among the three basins were also revealed. The implementing effect and 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the public on adaptive measures against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which are implemented by local government, a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65% of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the local glaciers are apparently shrinking. The scientific view of glacier shrinkage is now evidenced in the view of sociology.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public perceptions on the water resour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impact are found in the three basins, which were attributed to geographical location, glac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lacier change.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public perceptions on the implementing effects and recognition degree of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hree basins. Cropp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water-saving measures are considered feasible and good in the three basins. The facility agriculture measure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public in the Shiyanghe River and Shulehe River basins. Farmers have considered that water-saving technology is good for them in the Shiyanghe River and Heihe River basins. The grain for green is implementing universally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water-ticket system is considered best in the Shulehe River basin, followed by the Heihe River basin.

Key words:Hexi inland river basin; glacier change; public perception; adaptation measures

doi: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07

收稿日期:2014-07-15;

修订日期:2014-12-26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BA018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121001)资助

作者简介:杨圆(1990-), 女, 甘肃兰州人, 2012年毕业于西南大学, 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 冰冻圈变化的影响、 脆弱与适应研究. E-mail: yangyuan@lzb.ac.cn.

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240(2015)01-0070-10

Yang Yuan, Yang Jianping, Li Man, et al. Public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s of adaptation measures against glacier change and its impacts: Taking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5, 37(1): 70-79. [杨圆, 杨建平, 李曼, 等.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J]. 冰川冻土, 2015, 37(1): 70-79.]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