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县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冰川地质遗迹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63

【类型】期刊

【作者】张淑玲,陈显锋,韦宇帝(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第四地质队)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第四地质队

【刊名】南方国土资源

【关键词】 旅游资源;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元宝山;融水县

【ISSN号】1672-321X

【页码】P35-37

【年份】2019

【期号】第12期

【摘要】广西融水县旅游资源丰富,文章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该县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地貌。该地貌可分为震旦纪冰碛岩和第四纪冰川遗迹两种类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加以保护的建议,以此提升该县的旅游资源品级,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全文文献传递

融水县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冰川地质遗迹

融水县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冰川地质遗迹

● 张淑玲1,陈显锋2,韦宇帝1

(1.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 南宁 530031)

[摘 要]广西融水县旅游资源丰富,文章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该县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地貌。该地貌可分为震旦纪冰碛岩和第四纪冰川遗迹两种类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加以保护的建议,以此提升该县的旅游资源品级,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元宝山;融水县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峰峦叠嶂,河流纵横,自然景色壮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秀美融水,风情苗乡”成了融水县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覆盖着浓郁茂密的准原生态森林,蕴育着众多珍稀动植物资源,是传说中“野人出没的地方”,充满了神秘色彩。融水县是集生态自然美与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于一身的最佳旅游胜地。然而,笔者在此想要极力推崇的是融水县的地质遗迹资源及其科学价值,旨在呼吁和推动政府尽快建立地质公园并对其加以保护。

照片1 元宝山远眺

1 丰富的地质遗迹及其科学内涵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就出融水县如此众多壮美景观的呢?经地质学者们的探索研究,得知这些美景的物质基础都来源于地质遗迹资源,并将这些景观资源从地学角度加以分类:雄伟的元宝山(照片1)、摩天岭属花岗岩地貌,是由炽热的地下岩浆上升侵位和冷凝后形成庞大的花岗岩体,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阳光、气温、水、风等各种外力作用下而形成;老子山、老君洞一带属岩溶地貌(照片2),该地貌是以水流侵蚀、溶蚀作用为主,阳光、气温、风力为辅的风化作用造就而成;贝江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形成的流水地貌(照片3)。然而这类景观在广西其它地方也比较常见,而融水县还有最具特色且为其它地方罕见的地貌:震旦纪冰碛岩和第四纪冰川遗迹两种冰川地貌。距今8~6亿年的震旦纪(现称南华纪)冰碛岩,厚度达1 974 m,分布于贝江两岸的巍峨群山中,具有特殊的冰川构造——坠石构造(照片4),显示出8~6亿年间冰雪覆盖大地,大量夹杂沙、泥、砾石的浮冰(巨大冰山)在倾覆、溶蚀中石块坠落而形成的独特景观。此套冰碛岩厚度巨大,沿贝江两岸随处可见,蔚为壮观。而广布于元宝山及其周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距今约300万年,其冰川遗迹类型多样,主要有冰盖、冰湖、悬谷、石壁、石坑等。

照片2 融水县城岩溶景观

照片3 贝江古榕码头——流水地貌

照片4 冰川坠石构造

2 元宝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元宝山位于广西融水县城北部, 属大苗山—九万大山系列,主峰元宝峰海拔2 081 m,为境内最高峰,也是广西第三高峰。因其地貌形态似元宝状,故而得名。其山体中心为一近SN向大椭球体,长约25 km,宽10~15 km,面积约300 km2,外缘北、东、南三面山脊呈环形,向西开口呈元宝状。经地质学者们研究,元宝山基岩为一巨大花岗岩体,岩石质地坚硬。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风化剥蚀作用,特别是经历了一种特殊外力作用——冰川作用的雕塑造就成“元宝”形状,在冰川学中将它命名为漏斗状冰盖。

除此以外,元宝山中还可寻觅到多种类型的冰川遗迹。如悬谷、“U”形谷和冰蚀徒壁、冰湖、石壁、石坑等。

悬谷、“U”形谷和冰蚀徒壁:元宝山北端有一个凹口,发育悬谷、“U”形谷和冰蚀徒壁,反映了自东向西冰川流动的踪迹。从东山脊最高峰顶向西俯视,山脊之间为一个漏斗状凹地,整个地貌显示了漏斗状冰盖的奇观。

冰湖:位于元宝山顶2 080 m高地东侧。在平坦山脊上,花岗岩表面形成槽形洼地,长超过1 000 m,宽100 m,呈近EW向分布。夏季积水成湖,冬季冰雪覆盖,俗称“冰湖”,其具有冰水溶蚀地貌特征。

石壁:位于元宝山西山脊北端,漏斗状洼地开口处的南侧。岩基花岗岩被冲蚀磨切成直立陡峻的石壁,高超过100 m,长500余米,呈NW走向。石壁伴随冲沟,形成南高北低不对称的谷地,具有冰蚀“U”形谷特征。向东山追索,悬谷发育,反映了冰川源头的特征。

大石柱:位于元宝山东侧2 km的山坳里,海拔约600 m。大石柱呈圆形,高300 m以上,直径>10 m,耸立在被剥蚀的花岗岩缓坡之中,其雄伟的地貌景观实属罕见,反映了冰蚀残余遗迹地貌特征。

石坑:位于元宝山北东侧白云乡大湾村以南的一条小溪中,分布普遍,可细分为石臼、石坑、石井三种类型。坑之顶底均呈圆形,坑壁直立光滑。小溪的上游石臼、石坑发育,直径一般<0.5 m;下游石坑直径为0.7~0.8 m,深度超过2 m,向石井转变,但其地貌形态仍类似石坑。在九万大山一带,沿九万大山南侧追寻,至罗城县怀群乡雨甲村玉垅坡南坡亦可见及石坑等冰川遗迹。这一带的石坑群所处的基岩与元宝山不同,是由泥盆系砂岩组成(元宝山基岩均为花岗岩),分布范围长约1 000 m,宽约400 m,石坑可分为石臼、石盆、石池等形态,其大小(0.3~0.8 m)、深浅(0.2~0.7 m)各异,形态多呈圆形,底部平坦,分布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坑壁直立光滑,犹如人工加磨所致。

经地质学者们研究,花岗岩在正常风化条件下形成的地貌形态应以球形为主(花岗岩多呈球形风化,如资源县猫儿山、浦北县五皇山)。然而,在元宝山地区出现如此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漏斗状冰盖、冰湖、石壁、石坑等),唯有冰川这种独特的地质应力作用方可形成。

此外,围绕九万大山和元宝山的柳江水系阶地沉积物中,有云杉、冷杉、乔木等寒冷气候植物化石和大熊猫等动物化石,充分说明九万大山和元宝山第四纪更新世冰川活动非常广泛,是冰川学术研究和旅游观赏的重要地区之一。

3 广西冰川研究概况及其意义

广西冰川研究最早起于1942年李四光先生对桂北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其后,引起学术界争鸣和质疑。198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王克钧先生对桂林第四纪冰川地质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书中不仅证实了冰川遗迹的存在,而且对冰期做了划分,使桂北冰川遗迹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1]。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王春惠、张振贤两位先生根据30多年长期的工作观察,也证实桂北冰川的存在[2]

从8亿年前的南华纪到200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期间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亦有四大冰期观点)。第一次是震旦纪(即南华纪)大冰川期,距今约8~6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300~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寒冷)与间冰期(温暖或炎热)气候交替的周期时间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元宝山的冰川遗迹就有两期,即震旦纪冰川遗迹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冰川的出现对地壳演化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

广西境内冰川遗迹比较罕见,而且研究程度较低。元宝山地区冰川遗迹的发现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可探索广西地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及其对物种灭绝、进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冰碛物的地质特性不同于其它沉积物,因此,研究冰川沉积物和冰川地貌在工程地质方面有较大现实意义。

4 结 语

基于上述融水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地质公园加以保护和开发。

广西已建地质公园18处,多为岩溶地质遗迹景观,且多数为单一景观。融水县目前尚未建立地质公园,但其地质遗迹景观与广西已建的地质公园相比,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地学科研价值更高;与我国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对比,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均有山地地貌、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震旦纪(南华纪)和第四纪冰川地貌,而不同的是元宝山还有独特的花岗岩地貌和岩浆活动科学研究价值。总之,融水县具有建立地质公园的物质基础。

2016年,融水县入选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此良好契机下建立地质公园,研究和开发地质遗迹景观,增加旅游资源的地质科学内涵,必将有效提升旅游资源的品级,更有利于促进融水县旅游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克钧.桂林第四纪冰川地质[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 王春惠,张振贤.桂北元宝山冰川遗迹[J] .南方国土资源,2004(1).

[3] 傅中平,梁圣然.广西石山地区珍奇地质景观评价开发与保护研[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淑玲(1944-),女,197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专业,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教学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