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著名冰川学家道尔古辛教授对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指导与贡献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21

【类型】期刊

【作者】王宗太,郑本兴,米德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刊名】冰川冻土

【关键词】 中国现代;冰川学;冰川运动;中国科学院;祁连山;俄罗斯;现代冰川;冰川冻土;冰冻圈;考察报告

【ISSN号】1000-0240

【页码】P702-706

【年份】2019

【期号】第3期

【期刊卷】1;|7;|8;|2

【摘要】中国现代冰川冻土科学,即冰冻圈科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历程,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冰冻圈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回顾中国现代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创业历程,记录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经历和野外足迹,了解他们不断推进学科发展和为国家服务做出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心理路程,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不断记录和挖掘.为此,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和《冰川冻土》编辑部共同推出"冰冻圈科学研究回顾"栏目,不定期的发表有关回顾和记录中国冰冻圈科学发展历程的有关文章.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全文文献传递

俄罗斯著名冰川学家道尔古辛教授对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指导与贡献

【冰冻圈科学研究回顾】

俄罗斯著名冰川学家道尔古辛教授对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指导与贡献

【编者按】:中国现代冰川冻土科学,即冰冻圈科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历程,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冰冻圈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回顾中国现代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创业历程,记录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经历和野外足迹,了解他们不断推进学科发展和为国家服务做出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心理路程,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不断记录和挖掘.为此,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和《冰川冻土》编辑部共同推出“冰冻圈科学研究回顾”栏目,不定期的发表有关回顾和记录中国冰冻圈科学发展历程的有关文章.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2011年是俄罗斯著名冰川学家列奥尼德·德米特里耶维奇·道尔古辛(Leonid Dmitrievich Dolgushin)教授百岁华诞,道尔古辛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冰川学家,也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启蒙者.在《冰川冻土》2011年4月出版的33卷2期上,我们刊登了关于道尔古辛教授的研究经历和科学贡献的介绍,本期发表3篇关于俄罗斯冰川学家道尔古辛教授对中国现代冰川研究指导的回顾,以此祝贺道尔古辛教授2011年5月的百岁生日华诞.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启蒙者的心愿

王宗太,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1958年6月下旬,施雅风先生率领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进驻亘古寂静的祁连山北大河柳沟泉沟,搭起一群古旧的马式帐篷,露天席地开始了中国首次冰川学学习班.授课者是中国科学院特邀的现今俄罗斯冰川学家道尔古辛(Л.Д.Долгушин)教授,听课的都是一些未入冰川学门的青年学子.其中的大部分后来从事于中国冰川学研究,并成为中国冰川研究的主力.授课从冰川形成开始,继而是冰川的组成结构、冰川类型、冰川运动、冰川积消……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只是冰川学的入门知识,但作为初学冰川学的青年人却甚感深奥,聚精会神.

授课结束后,在道尔古辛教授的指导下,对附近较大的冰川进行了一次实习性考察.这一天正好是7月1日,于是就以“七一”命名了这条尚无名称的冰川.从此,就开始了中国现代冰川的考察研究工作,不久之后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推本溯源,施雅风院士是中国冰川研究的创建者,而启蒙者是道尔古辛教授,“七一”冰川是中国冰川研究的发祥地.

作为中国冰川研究的启蒙者,道尔古辛教授还在几次不同的场合下,提出了一些关系到中国冰川研究方向性的建议.

在祁连山的一次考察中,道尔古辛教授看到冰面被尘土碎屑污染,他抓了一把在手里捏了一捏说:“尘土中大部分是黄土类的物质,应该研究冰川上的这些飘落沉积物.可以从它们那里获得许多关于环境及其变化的重要信息”.道尔古辛的这一建议,由于当时我们的知识积累和人力、财力有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未能提到日程上.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成为中国冰川研究的一门新学科——冰芯环境记录研究,用以探讨过去的环境变化.

在祁连山的另一次考察中,北大河突发冰雪洪水,阻断归路,露宿荒山.归营后,道尔古辛教授又提出:“北大河如此大的冰雪洪水,这是河西走廊干旱区的希望,应该对这样的冰水河建立观测站,研究冰雪融水的规律与变化”.中国冰川研究不久后虽然建立了乌鲁木齐河冰川水文站,但因这条河的冰水比例只有8%左右,远不具有冰水河的代表性.西北地区至今还没有典型的冰水河水文定点观测站.

1959年,中国冰川考察转战到新疆天山地区.7月中旬施雅风先生和道尔古辛教授要纵穿木扎尔特河谷,我作为这一地区冰川考察的责任人,全程陪同考察并为他们作野外向导.

1958年7月道尔古辛在祁连山七一冰川上指导冰川观测

1959年冰川考察队去木扎尔特冰川途中过冰水河

木扎尔特河谷位于天山主峰区东沿,是一条横贯天山南北的大型冰川槽谷,全长120km,谷宽500~1 500m,以木扎尔特达坂为界划分为南、北木扎尔特.河谷内集中了3条冰川面积大于100km2的大冰川,合计636.3km2,占河谷内冰川总面积的52%.其中,木扎尔特冰川,面积138 km2,横亘于南北木扎尔特达坂上,穿越达坂必需在冰面徒步12km.冰川体破碎,冰面被厚表碛覆盖,冰川表面冰裂隙纵横,冰川区冰河、冰湖、冰井、冰洞等广泛分布,路途艰险常有迷路发生.但是,木扎尔特河谷是中国天山西段连接伊宁地区和阿克苏地区的捷径,距离只有250km左右,否则就得绕道乌鲁木齐市,距离达1 500km左右.因此,自汉唐以来,只有以马代步的年代,广大人民甘愿冒千重危险,也要勇闯木扎尔特快捷便道.相应地,我们此行也屡遭危险:先是迷路在木扎尔特冰川上,从上午10时到晚上11时,长达13个小时;道尔古辛的马匹后腿也陷进冰裂隙达两个多小时;继而在涉渡一条冰水河时,又恰值冰水洪峰来临,有人连人带马被洪水冲翻顺水漂流两百多米.遇到这么多麻烦事,然而道尔古辛教授却很高兴,他说惊险给予他灵感,又向我们提出了两条建议:

其一,“应该对木扎尔特河谷这种大型冰川,定期观测与研究.因为,它们对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内的塔里木内流水系,冰川面积20 487.2km2,冰储量2 385.7km3,冰水比例达40%,其中的木扎尔特河甚至高达81%.而塔里木河流域冰川面积大于100km2的特大型冰川共20条,合计冰川面积占总面积的19%,冰储量占总储量的42%.大型冰川对塔里木内流水系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在相当长时期中冰川研究未对其大型冰川给予特殊关注.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前后,才在科契卡尔巴西冰川(83.6km2)上进行了半定位观测.

其二,“应尽快打通木扎尔特河谷,其不但经济价值大,而且修建冰面公路也是冰川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这个建议,次年(1960年)由我组队再次进入木扎尔特,进行公路选线的前期考察,重点是12km冰面公路工程的可能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次考察报告被束之高阁.

穿越木扎尔特河谷后,在木扎尔特河谷口为道尔古辛教授举行了野营型的热烈欢送会.当我们向道尔古辛教授表示衷心感谢时,他说:“现在还不到感谢的时候,我的心愿是切盼中国冰川研究快速发展,对国家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到那时再感谢我”.

道尔古辛教授对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贡献

郑本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中国是欧亚大陆冰川最多的国家,也是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现代冰川近6万km2,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区.1957年以前,只有西方探险家和少数中国学者进行过一般性考察研究.1957年夏,我和唐邦兴随施雅风先生横穿祁连山西段,进行中国地貌区划路线考察时,登上了党河南山北坡的马厂雪山冰川,深深地感到冰川融水与荒漠绿洲的关系,水就是生命线的含义.施雅风先生回到北京以后就向中国科学院领导汇报,提出开展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和融冰化雪试验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竺可祯副院长的支持,于195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甘肃青海综合科学考察队冰川分队.融冰化雪试验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朱岗昆先生带领苏从先、杨颂禧等进行;冰川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所施雅风先生带领郑本兴、朱景郊、王宗太等进行.但如何进行现代冰川考察研究,施雅风先生感到必须请苏联冰川专家来队指导.经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协商,苏联派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多年从事现代冰川考察、还到过南极的冰川学家道尔古辛来华当冰川考察研究的顾问.1958年6月初考察队到兰州时,受到甘肃省党政领导的会见和欢迎,当听到施先生说当年只考察数条冰川时,便要求当年对祁连山的冰川进行全面考察,并答应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条件.施雅风先生当机立断,拟定全面考察祁连山冰雪资源的意见,得到了甘肃省领导与有关部门和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国家测绘总局及中国登山队的支持,从而组建成100多人的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6月下旬,在酒泉南面镜铁山矿区之西黑达坂东侧托赖山北坡柳泉沟源头河滩上,建立了冰川考察队大本营.河源头的冰川长3.8 km,面积3.04km2,冰川上限雪峰海拔5 145m,冰川末端海拔4 310m.队部决定7月1日上冰川考察,作为庆祝建党三十周年的活动,也体现出“七·一”这天现代冰川考察研究正式开始.7月1日早饭后,数十名队员沿谷地而上,向冰川进发,当翻越过高达100多米的现代终碛垄时,一座踞齿状的冰崖耸立在眼前,大家都为到达现代冰川末端而兴高采烈,激动万分.稍微休息,便沿冰沟槽爬到冰舌上,三五成群地散布在这洁白的冰川雪海中.沉睡了数万年的冰川第一次迎来了这批研究利用冰川的科学工作者.到下午,大多数人都攀登上峰顶,向南眺望,北大河宽谷之南雪峰连绵,冰川四溢,朵朵白云在碧蓝的天空中飘移,雄伟壮丽的雪山美境,给人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随后,大家陆续下山,施雅风先生和道尔古辛专家一起往回走,队员们都欢声笑语地谈感受、提问题.道尔古辛谈到这条冰斗山谷冰川厚度可能达到100m,在谈到给冰川命名时,他介绍了苏联的经验:用科学家命名,如他在考察北乌拉尔山时就有同事将一条冰川命名为道尔古辛冰川;也有以学术团体命名的,如苏联科学院冰川、苏联地理学会冰川等.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不知谁说了,今天是“七·一”,就将这条冰川命名为“七·一”冰川吧.第一天的冰川考察在一路下山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回到营地己经天黑.第二日早晨,队部领导开会决定向北京中国科学院院部通电告捷,施先生在拟发电报中说这条冰川大约相当于两个北京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并提出将这条冰川命名为“七·一”冰川以纪念党的生日的建议.7月2日上午,北京文津街中国科学院院部正在开大会,院领导将我队的电报在大会上宣读,并回电向冰雪队表示祝贺和鼓励.当晚8时就收到院部的贺电,消息一传开,高山营地顿时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1958年7月1日施雅风先生领导的队员去七一冰川的途中

自7月1日开始的十多天,为冰雪队现场训练阶段.由苏联冰川学家道尔古辛讲授冰川学基础知识和考察方法,王明珠等任翻译.有的冰川学术语连这位经验丰富的翻译也得反复问之后才能用更通俗的话讲出来,由于大家己见过冰川,也有相当的地学专业知识,所以容易理解.中国登山队史占春队长亲自来“七·一”冰川,现场讲授各种结绳方法和冰雪面作业等登山技术.“七·一”冰川只有航片,尚无地形图,从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派来的邵守玺测量工程师和全队测量人员一起,仅几天功夫,就用平板仪测绘成一幅1∶1万的“七·一”冰川地形图.高由禧先生领导冰川气象观测,兰州水文总站来的陈满祥负责冰川水文观测,一场包括冰川地貌、冰川气象水文和冰川测绘的考察工作在“七·一”冰川展开了,成为以后各分队冰川考察的样板.

1958年7月道尔古辛在祁连山七一冰川前

在“七·一”冰川现场训练期间,由副队长朱岗昆先生领导的融冰化雪试验站已在镜铁山南60km的朱龙关分水梁建立,称第六分队,并开始在附近冰川上进行多种方法的融冰化雪试验工作.7月19日起开始了各分队的冰川考察,第一分队由刘泽纯、王宗太、汤懋苍、陈满祥等组成进入托赖山和北大河上游;第二分队由夏开儒、高由禧、何志超先生等组成去大雪山和党河南山;第三分队由刘振中先生、朱景郊、李鸿琏等组成去冷龙岭;第四分队由李吉均、田泽生、曾群柱等组成去黑河上游;第五分队由郑本兴、高国章、白重瑗等组成去柴达木山、土尔根达坂山和哈尔屯河上游;中国登队派人组建的第七分队由崔之久、王明业等去祁连山最高一排山疏勒南山北坡考察.各分队还派一名行政队长,配备一部电台,加强行政领导和对外联系.施雅风先生和道尔古辛专家先后到第一和第三分队考察指导工作.

从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一支支浩浩荡荡的冰川考察队分别进入祁连山区各大河上游,大家怀着改变西北干旱面貌的雄心壮志,冒风雪、斗严寒,经历了千难万险,攀登冰川六十余条,登上十多座海拔5 000m以上的高峰,并在玉门市以南的大雪山北坡老虎沟上源海拔4 200m处建立了第一个冰川定位观测站.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对现代冰川进行考察的山区.1958年10—11月间在兰州完成了祁连山现冰川考察报告的编写工作;1959年初,43万字的《祁连山现冰川考察报告》区域冰川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此开创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1959年,冰雪队继续在祁连山进行冰川补点考察和融冰化雪试验.按照祁连山冰川考察方式,在新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现场训练完后分6个分队,对东起哈尔里克山西到汗腾格里的木扎尔特河的天山地区进行全面的冰川考察.夏天,道尔古辛专家和他的年青助手曾姆布立诺夫一起,携带了立体摄影测量仪器、接杆手摇冰钻和测温仪再次来华,在施雅风先生和测绘人员陈建明、米德生的陪同下先到大雪山冰川观测站,在任炳辉站长的陪伴下到老虎沟12号冰川(即现称的透明梦柯冰川)——祁连山最长的山谷冰川上进行冰川测温和摄影测量工作,第一次测得冰川下深5m处的冰温为-10℃.道尔古辛说这条冰川就属于大陆型冷性冰川.随后,施雅风先生和道尔古辛等又去新疆天山木扎尔特冰川等地考察.

1958—1959年,在中国现代冰川研究机构建立和冰川考察工作期间,道尔古辛不仅亲临现场传授冰川学基础知识和指导考察工作,还带来研究冰川的书籍,如Г.А.阿夫修克(Г.А.Авсюк)主编的《冰川研究基本方法指南: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该书中译本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59年秋,当道尔古辛离开中国回国前还向施雅风先生建议,在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机构.1960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大会上,道尔古辛以《根据最新资料的中亚冰川作用主要特征》大会论文,第一次向世界以英文报道了1958—1959年在中国祁连山和天山获得的最新现代冰川资料,向国际地学界介绍了中国现代冰川的研究工作.1988年当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时,他又将1958—1959年冰川考察期间拍摄的照片集作为贺礼带来兰州,并和当年一同考察冰川的老朋友合影留念.

今年是道尔古辛教授百岁生日,特写此文敬贺他百年华诞,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并怀念他对中国现代冰川研究工作中所作的令人难忘的贡献.

1959年与苏联专家交往二、三事

米德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1959年5月4日,我从东南大学(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毕业到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报到上班.该研究机构需要“大地测量”和“航测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接受苏联专家意见而提出的人员需求.进行冰川研究需要观测冰川运动和航测制图,从而得到定量分析数据.

5月中旬,施雅风先生由河西返回兰州,将我们四个测绘人员分成两组,一组去祁连山大雪山;另一组人员去新疆乌鲁木齐…….5月下旬,我们随大雪山站副站长林乐昆去酒泉,前往地区招待所等候苏联专家道尔古辛和曾姆布立诺夫,前者为冰川专家,后者为测绘专家(地面摄影).当时,祁连山正在进行融冰化雪试验,即由西安飞来的飞机在祁连山投弹,炸冷龙岭石羊河源头冰川,观测冰川水的流量大小…….

道尔古辛是位细高个、蓝眼睛的俄罗斯人,而曾姆布立诺夫的个头较矮,脸膛较红,面部毛发较多,我们称他为小专家.在酒泉小住期间,我们与小专家打乒乓球休整.当施雅风先生和北京地理所的合作人员、翻译,以及兰州饭店的西餐厨师胡月亭等人员到齐,我们一行分乘一辆嘎司69和二辆嘎司63汽车,沿兰新公路西行,经玉门镇,过疏勒河,翻鹰山,进入昌马堡盆地,见远处的大雪山.顺简易公路西行三小时,南转向老虎沟进发,夕阳西沉时到达大雪山老虎沟冰川站,此时站长为任炳辉.我们中方的临时客人住自搭的帆布帐篷,站领导、中国首席专家和苏联专家分住较牢固的房子.苏联专家的伙食由胡月亭师傅专做,由于高山缺氧,胖胖的胡师傅呼吸困难、气喘吁吁.专家的伙食是油煎“马肠”与土豆片,以及烤面包片和自带的“伏特加”白酒…….

大雪山科考工作分普通冰川和地面摄影两个大组.小专家曾姆布立诺夫展开工作时,中方人员是学生,是测工,背仪器、架设测量仪器,为他打下手.小专家一人观测、记录并摄影,回到住地他冲洗底片,相当劳累.因语言不通,一开始帮不上忙,一周以后摸着他们的工作程序,也可以插上手了,我们就干些力所能及的测量活.通过野外工作,我们学到了地面立体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技术:(一)布置摄影基线,进行立体摄影是个技术活;(二)登高望远可摄影到大面积的冰川地形,但登山十分艰苦;(三)野外冲洗摄影底片关键是不打碎玻璃干版,并保管好.

在祁连山大雪山老虎沟20号冰川工作一段后,施雅风先生与道尔古辛先下站,去其他地区进行野外科考指导工作.小专家曾姆布立诺夫与我又工作一段时间.在其野外作业期间,有一次我们早上过溪登山,水量小而易通过,但傍晚收工过河成了难题,他人一跃而过,而我则试了半个多小时才跳过河,幸亏小专家拽着我的手才没有被水冲走.当返回住地走了一半路程,小专家发现他随身自带的两架照相机没有了,怀疑救我时被水冲走,十分懊恼,回到原地寻找发现两架13S照相机在一块大石头上安然无恙的躺着.其后,小专家曾姆布立诺夫在翻译陪同下去酒泉与施雅风先生、道尔古辛会合飞往乌鲁木齐,我们将专家的资料整理装箱,发现他们不该带的资料(大雪山航片),就友好的留下了.

到乌鲁木齐1号冰川展开地面立体摄影测量,使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到该测量的内业仪器设备和成图方法.而该测量方法的内业、外业设备——1318立体自动测量仪和摄影经纬仪我们科考队当时都没有.后来经施雅风先生的努力,在中国科学院四道口科学器材库找到,由我们运到兰州,并请人安装调试,运用于制图.

大约7月份,我们先行西上,沿东天山的北麓经石河子、三公、三台、果子沟、伊宁、摆渡过伊犁河的野马渡,经过特克斯、乌苏、夏塔,在北小村请蒙古族向导雇马匹,准备进山——去木扎尔特冰川达坂.为人马齐备,我们进驻“汉亚依拉克”点,此处有一户人家,是检疫过往木扎尔特达坂的来往南北疆的旅客.男主人是工作人员,女主人是检疫协理员,男主人的老父亲也住此地看望儿子.我们的帐篷搭在草坝森林边,因为山口雪深,一边等待雪融化,一边等施雅风先生和道尔古辛一行人.当达坂向导一家人来到汉亚依拉克检疫站不久,向导达乌依(中年汉子)先去达坂探路,二日后返回,他领着一家人四口(夫妻和两个儿女)去达坂,并穿越冰川,住进他的工作站.

1959年冰川考察队在木扎尔特冰川上行走

我们请的向导也跟进探路,第二天我们一行人马去达坂.穿草地,进入森林开始上坡,出了森林看见达坂.积雪约一米深,马队不走了,我们向前一看达坂上死驴较多,空气中散发着尸臭味,有的乌鸦在飞,有的在啄死驴肉,相当恐怖.我当即将黑色工作服脱下,蒙着马头,赶着马向前上坡.达坂上漂砾和滚石很多,也很大,死驴更多,死人也不少.达坂南坡横着木扎尔特冰川,冰川上漂砾十分巨大,约有一节火车的货车大小,浮在冰面,雪莲峰隐藏在云海中.这种景色十分壮观、震撼.等了若干天,施先生一行也来到达坂,由王宗太带领着专家组翻越木扎尔特冰川,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努力,又退回来.大家的呼唤,也惊动了冰川南岸的向导达乌依,由于言语不通,对他的指手画脚,我们不明事理,他的意思大概是如何行动,才能穿过冰川.我们在此岸上只见专家组(施雅风、道尔古辛和曾姆布立诺夫)在冰川上时隐时现,最终还是退回出发地.随后,专家组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返回乌鲁木齐,经过吐鲁番,西行去阿克苏方向.1 600年前的玄奘自南向北穿过的木扎尔特达坂,我们今日则没有穿过.

1959年9月回到北京,道尔古辛和曾姆布立诺夫住北京饭店贵宾楼(西楼),准备回国.施先生与他们谈明年合作事宜,我们去送行.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将新疆地毯填满了箱子,道尔古辛为他儿子在东安市场购买了旧红木家具,说他儿子喜欢雕塑.我到王府井百货商店购买了活灵活现的木雕——手掌大小的乌龟,送给小专家“曾老师”,施先生向他解释,“乌龟”在中国意喻为长寿、富贵.曾老师回赠我一张“红塔”明信片,一个木制漆彩小碟和一只桶状的木漆彩桶.此物件我一直保存至今,每当看见此物,就想到这两位苏联专家的身影.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成立30年(1988年),我与道尔古辛教授又见面,他老了,我也过了中年.他说:那时候(1959年6月)你还是个娃娃……,我问了曾姆布立诺夫近况,他说,他已经调离(苏联)地理所,也成了家,一切还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