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情景下的适应对策研究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57

【类型】期刊

【作者】陈勇,周立华,孙希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刊名】冰川冻土

【关键词】 青藏高原;冰川退化;适应能力;适应对策

【资助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7CB411507)资助

【ISSN号】1000-0240

【页码】P205-213

【年份】2019

【期号】第1期

【期刊卷】1;|7;|8;|2

【摘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冰川退化,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通过对林芝、那曲、乃东三县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的现状、成因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当地的适应对策和居民的适应能力情况,提出当地应对冰川退化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县域的居民适应力相对较强,政府自发适应力较弱,社会、经济适应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建议应当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资源科学管理,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全文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情景下的适应对策研究

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情景下的适应对策研究

陈 勇, 周立华, 孙希科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冰川退化,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通过对林芝、那曲、乃东三县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的现状、成因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当地的适应对策和居民的适应能力情况,提出当地应对冰川退化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县域的居民适应力相对较强,政府自发适应力较弱,社会、经济适应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建议应当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资源科学管理,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川退化;适应能力;适应对策

0 引言

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的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地区,据中国冰川目录资料统计,中国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36 793条,冰川面积49 873.44 km2,冰储量约4 561.3857 km3,分别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4%,冰川总面积的84.0%和冰储量的81.6%[1].这些冰川是中国及东亚地区大江大河发源的基础及径流的重要补给源.

冰川退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过去的30 a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2~0.4℃,青藏高原冰川平均每年减少147.96 km2,冰雪线每年下降2~6 m[2].目前青藏高原各主要河流源区的冰川总体都处于退缩状态(表1),只是退缩程度不同.受到高原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高原中部冰川的退缩幅度明显小于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冰川退缩幅度[3].根据冰川对气候响应滞后关系预测,在今后10~20 a间,青藏高原边缘冰川末端仍将继续处于后退[4].

冰川融化短期内会增加水流量,降低供水压力,但随着冰川融水的不断增加则会造成冰碛湖的扩大,使发生冰川洪水、雪崩、冰川泥石流和冰湖堤坝溃决的风险增大.而冰川的长期持续退缩会使靠冰川融水补给的下游地区的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稳定水源,并且对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5].目前,我国对冰川编目、冰川类型、冰芯、冰碛湖以及未来冰川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冰川退化对居民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冰退区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冰川退化情景下的适应对策研究却非常薄弱.因此,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如何适应冰川退化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的支持下,主要研究西藏典型地域冰川退化影响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冰川退化的缓解和适应能力,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青藏高原位于25°~40°N,74°~104°E(图1),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北临昆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总面积在225×104 km2.高原上气温较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气候主要为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独特的地形条件和高原气候的结合,形成了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如表2所示,全国冰川分布最多的4个山区与河系中,有3个在青藏高原.

表1 青藏高原冰川小冰期以来变化情况[6]
Table 1 Variation of the glacierized area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e Tibetan Plateau[6]

山系 现代冰川面积/km2小冰期冰川面积/km2小冰期以来减少面积/km2百分比/%1931 2390 459 19昆仑山 12266 13555 1289 10阿尔金山 275 319 44 14唐古拉山 2213 2485 272 11羌塘高原 1802 1946 144 7喀喇昆仑山 6231 7602 1371 18横断山 1580 2050 470 23帕米尔 2696 3100 404 13冈底斯山 1766 2119 353 17念青唐古拉山 10701 13633 2932 22喜马拉雅山 8412 10597 2185 21合计祁连山49873 59796 9923 17

图1 青藏高原及调查县域
Fig.1 Map showing the three surveyed counties

本文选取林芝、乃东、那曲3个县域分别临近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雅鲁藏布江、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对冰川变化较为敏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林芝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面积10 238 km2,平均海拔3 000 m,气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54 mm.全县森林资源丰富,从亚热带到寒带植物都有生长,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5.34%,是西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域之一.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林业和旅游业,林业作为林芝县经济增长极的定位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7].林芝县附近,从错高湖朔源而上,多为大型山谷冰川,而巴河上游则保存了大量第四纪冰期和现代冰川活动形成的冰川地貌,古冰川活动遗留下来的U型谷、终碛垄等地貌形态,为研究过去冰川退化提供了条件.

乃东县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面积2 184.98 km2,平均海拔3 560 m.距首府拉萨市约200 km,是山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显著的经济区位优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自第四纪以来本区以上升为主,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生态系统.地貌以山地为主,最高达6 647 m,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有海拔低于4 200 m的冲、洪积扇地、坡积裙、宽谷、窄谷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由于该县相对高差较大,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及生态系统整体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点.气候上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8.2℃,年降水量400 mm.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乃东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由于雅鲁藏布江横贯县境,所以乃东县对冰川退化较为敏感.

那曲县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平均海拔在4 450 m以上,面积16 195 km2,境内为高原冰川发育.气候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1℃,年降水量406.2 mm.那曲县没有林木,经济上主要靠牧业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其中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是典型的纯牧业县.作为那曲地区首府所在地,那曲县既是藏北高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青藏公路由北至南穿越了县内3镇2乡.

表2 中国冰川最多的山区与河系[8]
Table 2 The mountains and river basins where glaciers largely concentrate in China[8]

山系、河系 冰川条数 冰川面积/km2 冰储量/km3 >100 km2的冰川条数 占全国冰川面积/%7465 12082.95 1273.7820 10 20.4念青唐古拉 7173 10818.46 1008.8540 4 18.2塔里木 11711 19888.81 2313.3016 19 33.5雅鲁藏布江昆仑山9254 12461.20 1125.5404 4 21.0

1.2 研究方法概述

首先选取受冰川退化影响较大的典型县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研究区的基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资料;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选取县域的政府、市民、农户、牧户进行针对性的调查.政府部门主要选取当地县政府、气象局、水利局、土地局、发改委和县志办进行相应资料的收集、问卷调查及相关问题的座谈.市民主要选取县域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问卷内容的调查.对农户的选取,要尽量临近县域内主要河流;对牧民主要选择那些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以放牧为生的住户.所调查的对象必须为10 a以上的常住人口.

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调查、社会经济调查、资源环境变化调查以及当地居民的适应能力4个方面,采取逐级深入和选答的形式.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调查的顺利进行,首先对调查人员进行相应基础知识的培训,调查过程中向被调查对象详细解释问卷调查的科研目的,同时在交流中记录问卷中未涉及到的有用信息,并向调查对象发放纪念品.每份问卷大概需要10~20 min.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3份,收回有效问卷309份,每份问卷都较真实和全面的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及其它重要信息.由于当地牧民文化水平较低及语言障碍导致对牧民的调查无法进行,因此文中问卷分析未包括牧民调查方面.最后,在系统分析调查资料后,对青藏高原冰川退化影响强度及其影响区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冰川退化情景下的适应性对策措施及实施建议.

2 冰川退化的影响

2.1 冰川退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退化对气候、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冰川不仅是“灵敏的气候变化监测器”更是“气候变化调节器”,大规模的冰川消融造成地表反射率的改变,将极大影响区域大气环流,从而增大季风强度.青藏高原冰川融水还是许多大江大河的重要补给源,据杨针娘[9]研究,中国每年的冰川融水径流大约564×108 m3,相当于黄河每年的径流量.冰川退缩导致河湖水量短期内明显增加,引发冰湖溃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今,已查明西藏15个冰川终碛湖至少发生过18次溃决[10].当冰川大部分消亡,下游河流就会逐渐干涸,最终将导致气候干燥、陆地荒漠化等生态灾难的来临.

2.2 冰川退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社会调查显示,调查区有92%的人感觉气温与10 a前相比有所升高,51%的人感觉冰冻时间缩短,如图2.

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特征,冰川退化后,势必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图2 林芝县、那曲县、乃东县近10 a气温及冰冻时间变化
Fig.2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 and frost time in Nyingchi,Nagchu and Nêdong Counties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化,但冰川退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自然环境导致气温升高[11],对青藏高原农牧业生产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气候变暖,使高原种植结构更加多样化,牧草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不利影响是青藏高原腹地的暖干化趋势,干旱已成为影响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冰川融水径流的模拟表明[12],到2050年温度升高2℃的情况下,冰川融水径流将增加,并于2030—2050年间达到峰值,但之后将可能迅速减少.虽然目前土地干旱尚可通过冰川融水加以缓解,但乃东县与林芝县的耕地面积在近10多年来已明显表现出减少的趋势,而那曲县许多草地出现了沙漠化现象[13].可以想象2050年后,冰川退化加剧,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将面临多么严峻的挑战.2.2.2 对林业的影响

1961—2005年林芝县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1℃,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逐渐增多,使林芝成为喜马拉雅山潜在溃决冰湖主要分布区之一[14].冰湖溃决导致发生泥石流风险增加,而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灾害正是该区森林资源消耗的主要方式之一.此外,林芝县森林以针叶林为主,占87.51%.针叶林喜好冷湿环境,随着冰川退化,气候暖干化发展,也极大影响其森林资源.

2.2.3 对水力发电的影响

据资料统计林芝县在20世纪80年代共有电站6个,但到目前为止电站只剩下3个;而乃东县水电站也由80年代的23座减少到2000年的10座,缺电现象严重,急需大力发展水电.随着冰川消融加剧,河川径流增加,电站运行的水源得到保证,但也增大了发生冰川洪水及冰湖溃决的风险,直接威胁水电站的安全及管理.此外,冰川消融对河流水情产生影响,导致水电项目的规划建设失去相应的历史依据[5].随着冰川进一步退缩,河川径流减少,最终失去对河流的调节作用,给水电站的运行带来困境.

2.2.4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冰川加剧退缩,增加了突发自然灾害的频度,直接威胁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高原大部分地区应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及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谐社会建设日渐成为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越来越多的环境灾害严重挑战“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3 冰川退化的适应对策调查

3.1 适应能力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冰川退化的适应能力中,居民适应力相对较强,政府自发适应力较弱,社会、经济适应力相对较弱.

3.1.1 居民适应力

青藏高原居民是受冰川退化影响最直接的群体.调查发现(图3),有89%的居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关心.对“您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对您有哪些好处?”的回答中,选择“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美化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占99.2%,只有0.8%的认为“没有好处”.由于当地居民认识上的局限性,及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条件,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仅占29.4%.这种局限性的认识,必须在制定生态政策时充分加以考虑,要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以提高农户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调查表中对“您对这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或者治理措施的接受和执行的态度如何?”(图3),表示愿意执行的占95%,而不愿接受、坚决反对的仅占5%.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还是非常拥护的.

图3 林芝县、那曲县、乃东县居民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a)及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态度(b)
Fig.3 How much attention paid to the climate change(a)and what an attitude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of residents(b)in Nyingchi,Nagchu and Nêdong Counties

在对居民的移民能力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的移民能力相对较强,如图4.对“如果这里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适宜人们居住的话,您是否愿意搬迁?”的调查中,如图4有72%的人认同搬迁,只有27%的人表示不愿意.对另一个问题,关于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占72.13%,表明当地居民适应新情况的能力较强,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高.

图4 林芝县、那曲县、乃东县居民移民能力
Fig.4 The migrating ability of residents in Nyingchi,Nagchu and Nêdong Counties

3.1.2 政府适应力

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对环境变化均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但对环境变化信息的了解渠道以及如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其中,有61%的政府工作人员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自我感受了解环境变化,通过国家发布信息的占28%,相比之下只有11%的通过政府科研调查.3.1.3 社会、经济适应力

某个社会是否成功地顺应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反应了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与以单一资源支撑经济的社会相比,以多种资源支撑经济的社会不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西藏职工平均工资47 300元,仅次于北京56 300元,居全国第二位.调查表明,政府部门对经济收入的满意程度为47.40%,市民为50.58%,农户为64.29%.可见,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森林、草原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可替代方案少.林芝县主要以林业经济为主,而那曲则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

3.2 适应对策现状

3.2.1 生态保护政策绩效显著

居民对当地政府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感到不满意的比重仅为3%(图5),这说明当地政府实行的生态保护政策比较合理,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经调查政策的执行效果比较明显,乃东县从1960年提出植树造林后,到2000年共造林4 267 hm2.其中,防护林1 112 hm2,极大的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从80年代开始,乃东县认真贯彻《森林法》封山育林,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极大减少了砍伐量.林芝县封山育林建立4个育林生态保护区,如色季拉山封山育林生态保护区,1986年开始实施,面积8×104 hm2,到1998年就增加到9×104 hm2.通过封育,森林植被基本恢复,山洪、塌方等明显减少,保障了农牧业生产和公路的畅通及行车安全.

图5 林芝县、那曲县、乃东县近10 a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合理性
Fig.5 The rationality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in Nyingchi,Nagchu and Nêdong Counties

3.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2002年西藏产值结构呈现出“中间小,两头大”,到2003年产值结构首次呈现出“三、二、一”结构.但从就业结构看,2000—2008年始终是“一、三、二”结构.可见西藏产业仍比较传统,虽然第三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高,但大多是政府机构,而就业弹性较高的餐饮、零售等产业发展较弱.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业贡献较大,2008年建筑业总产值占第二产业的74.32%,而就业弹性较大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5年开始稳步降低,但相对全国仍较高.

从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看,2000—2008年西藏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均小于1,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均大于1.当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小于1时,认为该产业存在剩余劳动力.从表4可以看出,西藏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有增无减,而二三产业保持在1以上,基本无剩余劳动力.

另外,西藏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带动力不强.为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比较薄弱,尤其是产后极其落后.在对林芝、那曲、乃东的政府人员的调查显示,有90%的人主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业,甚至有人反对在当地发展工业.可见当地政府意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表3 西藏2000—2008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情况
Table 3 The e industry output structures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Tibet from 2000 to 2008

注:数字来源于:《西藏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2、41.

年份 产值结构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偏离度2000 30.9:23.0:46.2 73.3:5.9:34.9 78.6 20.8 84.9 2001 27.0:23.0:50.1 71.0:6.5:22.5 88.1 2002 24.5:20.2:55.3 68.8:6.2:25.0 88.6 2003 22.0:25.7:52.3 64.1:9.3:26.6 84.2 2004 20.1:23.9:56.0 62.6:9.6:27.8 85.0 2005 19.1:25.3:55.6 60.1:9.5:30.4 82.0 2006 17.5:27.5:55.0 58.9:9.6:31.4 82.9 2007 16.0:28.8:55.2 56.0:10.8:33.2 80 2008 15.3:29.2:55.5 54.6:10.5:

表4 2000—2008年西藏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
Table 4 The comparison labor producti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in Tibet from 2000 to 2008

注:1)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某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2)《西藏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2、41.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0 0.42 3.90 2.22 2001 0.38 3.54 2.23 2002 0.36 3.26 2.21 2003 0.34 2.76 1.97 2004 0.32 2.49 2.01 2005 0.32 2.66 1.83 2006 0.30 2.86 1.75 2007 0.29 2.67 1.66 2008 0.28 2.78 1.59

3.2.3 林地草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林芝地区是西藏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和林副产品的主要产区.采伐量约占全区采伐量的60%.但由于森工企业的生产布局不合理,综合加工技术落后,导致木材利用率不足30%.此外,森林资源的保护也相对薄弱.例如,在天然林的保护上,天然林采伐是以限额为原则,而限额只针对商品材,对其它如薪材、群众自用材等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乱砍滥伐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那曲地区是全区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牧业产值最高的地区之一,牧业产值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1980年西藏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方针,牲畜从村所有财产划分给牧民家庭所有,但草地使用权归户或归联户却一直未能全方位落实.因此,牲畜吃草场“大锅饭”,抢牧、滥牧、超载过牧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变,对草场的保护、建设工作仅限于小范围的试点.草场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直接造成了草、畜矛盾的加剧.根据那曲地区草地退化因子关联度的研究,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牧业人口、载畜量、出栏率、牧业投入、年降水量、气温,前4项都与草场管理相关[15].

3.2.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青藏高原水资源总量为5 463.4×108 m3,地下水资源约为1 568×108 m3,大约有1 301.3×108 m3与地表水是重复的,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资源总量均占全国的1/5强[16].如林芝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0余条,年径流总量900亿m3,水能蕴藏量达4 000多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约3 370万k W,天然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由于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不仅大量的水资源及水能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且汛期常有山洪等自然灾害的暴发.这直接导致水资源及水能资源的浪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05年,林芝县仍有4%的农民用不到电,26%的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仅为56%.县域的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9%.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水利电力能源建设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3.3 适应对策建议

在将来一段时间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的趋势将不会改变,当务之急是制定出合理的适应对策.我们根据3个县域的调查结果以及对当地的考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3.1 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调查结果如表5,对“如果政府组织您去学习一种新技术,您愿意支付总费用的多少比例?”,当地有64.4%的人愿意支付40%以上.可见,当地居民有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因此,政府应该积极组织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根据当地居民移民能力较强的特点,有针对的将冰川退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多发区、潜在危险区及生态脆弱区的居民进行生态搬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此外,政府还应加大科研调查力度,增强应对冰川退化的主动适应性.

表5 政府组织学习新技术,居民愿意支付总费用的比例
Table 5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cost which the residents are willing to pay if the government organizes to learn new techniques

选择答案 比例/%A.100% 4.90 B.80% 11.50 C.60% 22.40 D.40% 25.60 E.20% 24.30 F.0% 11.20

3.3.2 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这才能真正保护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及少数民族群众利益.

对待林业地区,要强化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林业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加强对木材加工场点和流通市场的治理和整顿.森工企业要转变“重取轻予”的单纯木材生产方针,多注重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对资源枯竭的地方采取封山育林.同时,完善区域布局,根据林业分布的情况划分功能区.

对待农牧业地区,实施土地流转制度.要在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进行农牧区土地、草场适当流转,把农牧民的土地、草场承包权硬化为财产权,通过租赁、入股等产权变更,以实现农牧民进城创业的成本.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要完善劳动力就业制度.通过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以形成城乡人口流动的合理机制.对青藏高原冰川退化地区依照政策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农牧民,要落实农民的应得补助,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补偿体制.

3.3.3 加大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林芝县、乃东县及那曲县的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随着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加大,极大的增加了发生雪崩、泥石流和堤坝崩溃的风险.河川径流的增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殊的水源条件及河湖地形造成的“工程型”缺水日趋严重,县域内部分地区仍面临缺水的困境.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首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区水库,加大对径流的调蓄能力,解决灌区大面积春旱问题.其次,加快水电工程建设.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努力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在缺水区域大力开发利用云水资源.第四,积极开展天然植被的保护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水资源的稳定.

3.3.4 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

冰川的加速退化,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所以防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应大力建设防洪设施,增强抵御山洪和冰川洪水的能力,保护下游地区生产生活资料免受损失和破坏.防洪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建设,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加宽河道、整修提防,提高河道宣泄能力;修建水库,控制上游洪水来量;建立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冰川、冰湖的变化趋势;完善综合防治和救助体系.

3.3.5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调查显示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高,但也只是表现在短期的利益上,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刻.因此,应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向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鼓励群众拒绝使用能够导致冰川退化的产品,绿色消费;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活.对冰川退化的影响和危害更应大力宣传,加倍引起居民的重视,增强适应能力.

4 结论与讨论

青藏高原冰川退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林芝、那曲、乃东3县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的现状、成因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当地的适应对策和居民的适应能力情况,提出了当地应对冰川退化的对策建议.建议包括: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资源科学管理;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铁路的通车,将直接带动高原地区的工业、农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随之进一步扩大.人类活动的加剧将直接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快冰川的退化.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建立相应的预景规划,并开展相关研究.冰川的退化在短时间内会使河流水量增加,但随着冰川的进一步退化,以冰川融水为补给的河流将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水电站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到冰川退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Liu Zongxiang,Su Zhen,Yao Tandong,etal.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glacie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J].Resources Science,2000,22(5):49-52.[刘宗香,苏珍,姚檀栋,等.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J].资源科学,2000,22(5):49-52.]

[2] Yang Youbo,Ma Fenglian.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J].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2006(8):70-71.[杨有柏,马凤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8):70-71.]

[3] Pu Jianchen,Yao Tandong,Wang Ninglian,etal.Fluctuations of the glacier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century[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4,26(5):517-522.[蒲健辰,姚檀栋,王宁练,等.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冰川的进退变化[J].冰川冻土,2004,26(5):517-522.]

[4] Su Zhen,Liu Zongxiang,Wang Wendi,etal.Glacier fluctuations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forecast of its tendency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14(6):607-612.[苏珍,刘宗香,王文悌,等.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607-612.]

[5] Yang Jianping,Tan Chunping,Liu Junfeng,etal.Building up the capacity of adapting to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Himalayas of China:deman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9,31(3):510-517.[杨建平,谭春萍,刘俊峰,等.我国喜马拉雅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需求调查分析[J].冰川冻土,2009,31(3):510-517.]

[6] Wang Shaowu,Dong Guangrong.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 Part of China and Their Change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2:1-242.[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42.]

[7] Fang Yiping,Ai Yingwei.On approach of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its utilization in Linzhi County[J].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1999,15(5):276-284.[方一平,艾应伟.林芝县林业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途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5):276-284.]

[8] Wang Zongtai,Liu Chaohai.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aciers in China[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1,23(3):231-237.[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J].冰川冻土,2001,23(3):231-237.]

[9] Yang Zhenniang.Glacier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M].Lanzhou:Gansu Science Press,1991:137-141.[杨针娘.中国冰川水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出版社,1991:137-141.]

[10] Liu Jingjing,Cheng Zunlan,Li Yong,etal.Characteristics of glacier-lake breaks in Tibet[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8,23(1):55-60.[刘晶晶,程尊兰,李泳,等.西藏冰湖溃决主要特征[J].灾害学,2008,23(1):55-60.]

[11] Li Zhongqin,Dong Zhiwen.Interaction between glaciers and climate change—theÜrümqi River in Tianshan Glacier No.1 as an example[J].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2007(23):34-46.[李忠勤,董志文.冰川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J].中国科技成果,2007(23):34-46.]

[12] Qin Dahe.Glacier Inventory of China(Maps)[M].Xi’an:Xi’an 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2002.[秦大河.中国冰川编目[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13] Zhang Jianping,Chen Xuehua,Zou Xueyong,etal.The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Tibet[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1,19(1):81-86.[张建平,陈学华,邹学勇,等.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山地学报,2001,19(1):81-86.]

[14] Wang Xin,Liu Shiyin,Guo Wanqin,etal.Hazard assessment of moraine-dammed lake outburst floods in the Himalayas,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7):782-790.[王欣,刘时银,郭万钦,等.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7):782-790.]

[15]Liu Shuzhen,Zhou Lin,Qiu Chongshan,etal.Studies on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of Naqu Preffecture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M].Lhasa:Tibet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9.[刘淑珍,周麟,仇崇善,等.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地退化沙化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16] Luoshang·Lingzhiduojie.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Resources Science,2005,27(2):23-27.[洛桑·灵智多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资源科学,2005,27(2):23-27.]

The Adapt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Glacier Shrinkage in Some Typical Counties of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CHEN Yong, ZHOU Li-hua, SUN Xi-ke

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land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Th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have caused the glacier shrinkage in the Tibetan Plateau.The glacier-related disasters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The three typical counties in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have been selected to examine based on some questionnaires and in-situ investigation.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the adaptabilities of local residents to the glacier shrinkage are as follows:the resident's adaptabilities are relatively well,the government's self-adaptation is poor,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adaptation is relatively poor.The current adaptation situations are as follows:the effects of eco-protection policies are good;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low;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is not perfect;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s inefficiently.In terms of the practical situations of these counties,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glacier shrinkage are put forward:1)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residents followi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regulation,2)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gulations,so that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ill no longer be damaged,3)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4)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protective infrastructure against glacier shrinkage,and (5),last but not least,to intensify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courage people to build up a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Tibetan Plateau;glacier shrinkage;adaptability;adapt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40(2011)01-0205-09

收稿日期:2010-07-07;

修订日期:2010-10-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7CB411507)资助

作者简介:陈勇(1985—),男,山东邹城人,2008年毕业于鲁东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chenyong08@mails.gucas.ac.cn

通讯作者:周立华,E-mail:lhzhou@lzb.ac.cn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