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日期:2019.12.24 阅读数:39

【类型】期刊

【作者】龚志军,彭花明,孙艳,刘铖(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刊名】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质旅游;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资助项】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教学改革以应对地质旅游发展新需求”(DHJG-07-12);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60573);东华理工大学2016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ISSN号】1674-3512

【页码】P175-177

【年份】2019

【期号】第2期

【摘要】“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专业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结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增加图片和视频展示、第四纪沉积实物观察、天然地质景观实例解析等教学内容,改进评价考核方式等措施。同时,在授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地质实习经历,加强学生感性认识,以培养符合当前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全文文献传递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龚志军, 彭花明, 孙 艳, 刘 铖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专业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结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增加图片和视频展示、第四纪沉积实物观察、天然地质景观实例解析等教学内容,改进评价考核方式等措施。同时,在授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地质实习经历,加强学生感性认识,以培养符合当前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质旅游;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9)02-0175-03

龚志军,彭花明,孙艳,等.“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2):175-177.

Gong Zhi-jun, Peng Hua-ming, Sun Yan, et al.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9,38(2):175-177.

收稿日期:2018-12-23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教学改革以应对地质旅游发展新需求”(DHJG-07-12);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60573);东华理工大学2016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RE1607)。

作者简介:龚志军(1986—),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释光年代学研究。

1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内容与特点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专业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地质发展和形态展示学科,涉及古生物学、地质年代学、自然地理学、新构造学和古气候学等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该课程广泛开设于水利工程、资源勘查、环境地质以及自然地理等专业中。地貌学隶属于地理学,重点阐述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的主要特征、分布、演化规律,而第四纪地质学隶属于地质学,主要介绍发生在第四纪时期的各类动力机制、演变特征以及地质事件。由于二者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时空范围具有很多交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常常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表层的系统形态[1]

2 课程改革背景

地貌及第四纪堆积物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今存在的, 能被肉眼直接感触到的直观影像[2,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在人类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4],同时它在地学旅游方面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外出旅游时候,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还希望了解相关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知识[5]。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天然地质景观(如丹霞地貌、古化石群、典型构造及古冰川遗迹等)和各种地质灾害景观(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其成因与功能和各种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作为地质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如何对“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内容做相应调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其成为适应于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该门课程在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未安排实习课程,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往“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授课模式中,第四纪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是重要的授课内容。在讲述河流堆积物、洪积物、岩溶堆积物、风成堆积物、黄土、冰川堆积物等沉积物的时候, 虽然借助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但往往在课堂上没有实物展示,沉积物的许多特性(如粒度特征、颜色特征、矿物组成特征等)则多以语言叙述。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仍无法在野外对第四纪不同沉积物进行识别。在讲述不同类型地貌时候,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和海陆交替带地貌等也缺乏和天然地质景观案例结合。由于缺乏直观认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和思考不够。(2)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课程在选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之后,教师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来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不变,每年的教学课件均无明显变化,使得教科书相关知识点显得陈旧。(3)教学与成绩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即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这种重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很难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导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来应对课程考核。但实际上通过一次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无法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随着当前地质旅游事业的发展,笔者以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为对象,对专业选修课“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1)在讲述不同地貌内容时,除了多媒体手段展示地貌图片以外,积极收集和制作相关视频,展示各种地貌和地质作用过程。例如在重力地貌与堆积物章节中,向学生展示现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过程的相关视频,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不同地貌和地质过程直观感受。 这些课件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收集和共享[6]。(2)在讲述不同类型沉积物时,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例如北方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南方网纹状红土沉积物、鄱阳湖湖相沉积物、风成沙、河流冲积物和冰碛物等。由于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繁多,这就要求相关教学人员在平常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通过现场实物展示和讲解,帮助提高学生鉴定不同类型沉积物的能力。(3)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上,增加不同天然地质景观的实例分析。我国的天然地质景观众多,在准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件时,对国内自然资源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类和总结。在讲述重力地貌与堆积物章节中,依托汶川大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讲解崩塌、泥石流、滑坡等重力地貌。在讲述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章节时,可以依托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讲解石芽、峰丛、溶丘、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在讲述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章节时,可以依托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讲解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风蚀谷、风蚀洼地、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 、纵向沙垄等地貌和堆积物。在讲述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章节时,可以结合我国天山实例,讲述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山麓冰川、角峰、刃脊、冰斗等。在讲述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时候,可以结合青岛的石老人讲述海蚀柱、巴厘岛海神庙讲述海蚀桥等。通过这些天然地质景观的实例分析,教会学生运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相关知识。(4)实施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稀释期末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较为单一,部分课程出现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更不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活动。因此,在新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双向交流[7-8]。在改进后,课程考核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占5%,平时作业占10%,案例宣讲占20%,课堂讨论占15%,期末测试占50%。(5)在实施上述措施基础上,授课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地质实习经历,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我国地质类院校本科教学阶段都有普通地质学实习课程。例如学校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在上“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之前,已经在杭州西湖进行过地质认知实习。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杭州的实习经历,讲解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相关内容。例如可以利用杭州浙大—玉泉地带第四纪之江组沉积讲解网纹状红土特征和形成时代等;利用钱塘江大潮讲解潮汐现象及三角湾地貌形成原因等;利用杭州九溪地点河流讲解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河流阶地的分类等;利用西湖讲解泻湖地貌及湖相沉积的特点(包括粒度、颜色、矿物组成等)。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地质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作为地质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如何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改进,教会学生活学活用,以提高这门课程在旅游地学方面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当前国内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提出增加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第四纪沉积物实物观察、天然地质景观实例分析和开展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稀释期末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等一系列措施[9-10],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当前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伟, 马莉燕, 李赛赛. 课程教学改革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7(1):55.

[2] 李忠峰, 李学梅. 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6(5): 59-60.

[3] 孙书勤, 黄润秋.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之我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95-98.

[4] 张利伟.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3): 41-43.

[5] 龚克, 孙克勤. 中国地质旅游现状与展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51-53.

[6] 黄菲, 姚玉增, 梁俊红,等.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J]. 中国地质徽育, 2004(4):67-70.

[7]丁锐,张爽,马云鹏.建构主义课堂环境研究——课程评价与课堂教学改进的有效工具[J]. 外国教育研究,2013(8):94-102.

[8]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93-196.

[9] 张树明,郭福生,孙占学,等.地质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类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8-71.

[10]张树明,郭福生,孟显云,等.地质类专业里外实践教学方案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4-56.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GONG Zhi-jun, PENG Hua-ming, SUN Yan, LIU Che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with very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in geoscience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of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are further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e.g. (1) increasing the relevant picture and video display; (2) observing the real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class; (3)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geological landscape; (4) improving evaluation method. In addition, we should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in geological practi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ir perceptual knowledge. The purpose of this reform i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of geoscien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in new era.

Key Words: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geological touris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quality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