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类型】期刊
【作者】龚志军,彭花明,孙艳,刘铖(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刊名】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质旅游;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资助项】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教学改革以应对地质旅游发展新需求”(DHJG-07-12);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60573);东华理工大学2016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ISSN号】1674-3512
【页码】P175-177
【年份】2019
【期号】第2期
【摘要】“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专业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结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增加图片和视频展示、第四纪沉积实物观察、天然地质景观实例解析等教学内容,改进评价考核方式等措施。同时,在授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地质实习经历,加强学生感性认识,以培养符合当前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全文】 文献传递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内容与特点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学专业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地质发展和形态展示学科,涉及古生物学、地质年代学、自然地理学、新构造学和古气候学等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该课程广泛开设于水利工程、资源勘查、环境地质以及自然地理等专业中。地貌学隶属于地理学,重点阐述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的主要特征、分布、演化规律,而第四纪地质学隶属于地质学,主要介绍发生在第四纪时期的各类动力机制、演变特征以及地质事件。由于二者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时空范围具有很多交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常常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表层的系统形态[1]。
2 课程改革背景
地貌及第四纪堆积物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今存在的, 能被肉眼直接感触到的直观影像[2,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在人类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4],同时它在地学旅游方面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外出旅游时候,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还希望了解相关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知识[5]。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天然地质景观(如丹霞地貌、古化石群、典型构造及古冰川遗迹等)和各种地质灾害景观(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其成因与功能和各种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作为地质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如何对“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内容做相应调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其成为适应于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该门课程在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未安排实习课程,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往“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授课模式中,第四纪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是重要的授课内容。在讲述河流堆积物、洪积物、岩溶堆积物、风成堆积物、黄土、冰川堆积物等沉积物的时候, 虽然借助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但往往在课堂上没有实物展示,沉积物的许多特性(如粒度特征、颜色特征、矿物组成特征等)则多以语言叙述。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仍无法在野外对第四纪不同沉积物进行识别。在讲述不同类型地貌时候,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和海陆交替带地貌等也缺乏和天然地质景观案例结合。由于缺乏直观认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和思考不够。(2)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课程在选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之后,教师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来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不变,每年的教学课件均无明显变化,使得教科书相关知识点显得陈旧。(3)教学与成绩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即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这种重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很难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导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来应对课程考核。但实际上通过一次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无法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随着当前地质旅游事业的发展,笔者以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为对象,对专业选修课“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1)在讲述不同地貌内容时,除了多媒体手段展示地貌图片以外,积极收集和制作相关视频,展示各种地貌和地质作用过程。例如在重力地貌与堆积物章节中,向学生展示现代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过程的相关视频,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不同地貌和地质过程直观感受。 这些课件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收集和共享[6]。(2)在讲述不同类型沉积物时,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例如北方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南方网纹状红土沉积物、鄱阳湖湖相沉积物、风成沙、河流冲积物和冰碛物等。由于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繁多,这就要求相关教学人员在平常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通过现场实物展示和讲解,帮助提高学生鉴定不同类型沉积物的能力。(3)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上,增加不同天然地质景观的实例分析。我国的天然地质景观众多,在准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件时,对国内自然资源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类和总结。在讲述重力地貌与堆积物章节中,依托汶川大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讲解崩塌、泥石流、滑坡等重力地貌。在讲述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章节时,可以依托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讲解石芽、峰丛、溶丘、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在讲述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章节时,可以依托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讲解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风蚀谷、风蚀洼地、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 、纵向沙垄等地貌和堆积物。在讲述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章节时,可以结合我国天山实例,讲述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山麓冰川、角峰、刃脊、冰斗等。在讲述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时候,可以结合青岛的石老人讲述海蚀柱、巴厘岛海神庙讲述海蚀桥等。通过这些天然地质景观的实例分析,教会学生运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相关知识。(4)实施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稀释期末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较为单一,部分课程出现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更不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活动。因此,在新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双向交流[7-8]。在改进后,课程考核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占5%,平时作业占10%,案例宣讲占20%,课堂讨论占15%,期末测试占50%。(5)在实施上述措施基础上,授课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地质实习经历,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我国地质类院校本科教学阶段都有普通地质学实习课程。例如学校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在上“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之前,已经在杭州西湖进行过地质认知实习。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杭州的实习经历,讲解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相关内容。例如可以利用杭州浙大—玉泉地带第四纪之江组沉积讲解网纹状红土特征和形成时代等;利用钱塘江大潮讲解潮汐现象及三角湾地貌形成原因等;利用杭州九溪地点河流讲解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河流阶地的分类等;利用西湖讲解泻湖地貌及湖相沉积的特点(包括粒度、颜色、矿物组成等)。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地质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作为地质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如何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改进,教会学生活学活用,以提高这门课程在旅游地学方面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当前国内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提出增加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第四纪沉积物实物观察、天然地质景观实例分析和开展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稀释期末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等一系列措施[9-10],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当前新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丁伟, 马莉燕, 李赛赛. 课程教学改革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7(1):55.
[2] 李忠峰, 李学梅. 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6(5): 59-60.
[3] 孙书勤, 黄润秋.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之我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95-98.
[4] 张利伟.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3): 41-43.
[5] 龚克, 孙克勤. 中国地质旅游现状与展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51-53.
[6] 黄菲, 姚玉增, 梁俊红,等.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J]. 中国地质徽育, 2004(4):67-70.
[7]丁锐,张爽,马云鹏.建构主义课堂环境研究——课程评价与课堂教学改进的有效工具[J]. 外国教育研究,2013(8):94-102.
[8]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193-196.
[9] 张树明,郭福生,孙占学,等.地质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地质类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8-71.
[10]张树明,郭福生,孟显云,等.地质类专业里外实践教学方案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