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东西部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矿物差异及其物源意义

日期:2019.12.24 阅读数:39

【类型】期刊

【作者】陈静,王哲,王张华,陈中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刊名】第四纪研究

【关键词】 近河口区;内陆平原区;基底;天目山;长江流域

【资助项】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MASEG200609);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资助

【ISSN号】1001-7410

【页码】P700-708

【年份】2019

【期号】第5期

【期刊卷】1;|7;|8;|4

【摘要】主要针对长江三角洲东西部两个晚新生代钻孔的重矿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近河口区和内陆三角洲平原区物源演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河口区自下而上地层中可以划分出5个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带,内陆平原区可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带,这些组合带分别对应着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区在上新世时期重矿物特征十分相似,以金红石、锆石、电气石等酸性-中酸性矿物为主,伴随着许多强氧化自生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白钛石等,表明了以基底和西部天目山为主的物源,指示了强烈风化的沉积环境。进入第四纪,两区沉积物来源发生了变化,内陆平原区继承了西部山地物源,但不稳定矿物增加,并伴随出现许多还原性自生矿物,如黄铁矿、重晶石、碳酸盐等,指示还原环境占主导。相比之下,近河口区物源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中更新世后矿物种类丰富,金红石、榍石等酸性-中酸性矿物,紫苏辉石、钛铁矿等基性矿物,透辉石、蓝晶石、符山石、十字石等典型变质岩矿物都稳定出现,意味着随着沉积盆地下沉,河口区逐渐接受了长江中下游和上游沉积物的物源。

【全文文献传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