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

日期:2019.12.24 阅读数:30

【类型】期刊

【作者】李家棒,崔勇,吴昊龙(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刊名】地质学刊

【关键词】 横波反射;纵波反射;震源;第四系;基岩构造;江苏;云南

【资助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资助

【ISSN号】1674-3636

【页码】P314-317

【年份】2019

【期号】第2期

【摘要】在第四系分层和基岩构造调查中,浅层地震勘探是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横波反射、纵波反射和面波勘探等。根据探测目标深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取得高品质地震勘探资料的关键。在南京查区、南通查区和云南查区分别采用横波反射和纵波反射方法,选取合适的震源,结合调查区的区域地质和钻孔资料,对勘探测线上的第四系分层和基岩构造进行分析和推断。

【全文文献传递

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

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

李家棒,崔 勇,吴昊龙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 南京 210049)

摘要:在第四系分层和基岩构造调查中,浅层地震勘探是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横波反射、纵波反射和面波勘探等。根据探测目标深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取得高品质地震勘探资料的关键。在南京查区、南通查区和云南查区分别采用横波反射和纵波反射方法,选取合适的震源,结合调查区的区域地质和钻孔资料,对勘探测线上的第四系分层和基岩构造进行分析和推断。

关键词:横波反射;纵波反射;震源;第四系;基岩构造;江苏;云南

0 引言

浅层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研究浅部地层结构及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利用人工方法激发弹性波(地震波),沿测线不同位置用专门的检波器及地震仪记录这些地震波;由于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震动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可以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熊章强等,2001)。

近年来,浅层地震勘探作为第四系沉积区隐伏断裂构造调查常用的手段之一(陈蜀俊等,2004;刘保金等,2008),常被用来对第四系松散沉积覆盖层进行分层(陈相府等,2007),以及调查基岩面展布特征等(缪卫东等,2010)。

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选择

1.1 反射方法选择

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根据地震波的类型不同可分为纵波反射法、横波反射法和面波法。面波法勘探深度较浅,在基岩构造勘查中应用较少。通常纵波反射勘探深度比横波大,但横波勘探的分辨率更高。

1.2 震源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勘探深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地震反射方法和人工震源,势必会取得理想的勘探效果。人工震源按能量的大小主要有可控震源、炸药、震源枪和铁锤。以上震源,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均有较广泛地使用。震源主要依据激发能量、勘探深度、经济效益等选择。

1.3 不同勘探深度选择

浅层地震勘探可进一步细分为浅部勘探、中部勘探和深部勘探。80 m以浅的为浅部地震勘探,使用横波反射法,震源多采用锤击扣板;80~200 m为中部地震勘探,使用纵波反射法,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铁锤、震源枪、机械式或轻型震源车;200~1 000 m的为深部地震勘探,使用纵波反射法,震源可以采用震源枪、炸药或可控源震源车。

2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实例

2.1 浅部地震勘探

南京查区内覆盖层由第四系构成,以淤泥质黏土、粉砂及中粗砂为主,基岩地层主要发育白垩系上统(K2)及侏罗系中、下统(J1-2),以泥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线为主。第四系的横波速度很低,仅为100~230 m/s,白垩系上统和侏罗系中统陆相碎屑沉积岩的横波速度则较高,为680~1 020 m/s,它们之间速度差异明显,其间构成良好的反射界面。

地质和钻孔资料揭示,查区基岩埋深在50 m左右,故选择横波反射、锤击震源进行基岩调查及地质分层。根据最大炮检距与最深目标深度相当的选取原则,本次技术参数选取2 m道间距、6 m炮间距、48道排列长度、1 ms采样率、1 024 ms记录长度以及中间激发双边接收方式,检波器为28 Hz横波检波器。

图1是查区L1测线地震时间及综合解释剖面图。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T1和K2p 2个波组,且均呈双相位,连续性较好,结合钻孔资料,推断T1波组为杂填土、淤泥质黏土、粉砂与粉质黏土、粉砂、含砾中粗砂的分界面,界面埋深28~33 m;K2p波组为粉质黏土、粉砂、含砾中粗砂与泥岩的分界面,即基岩面埋深42~47 m。基岩反射相位除CDP 1080—CDP 1160处有桥不能布设检波器,使其连续性受到影响外,其他连续性良好,表明该测线无断裂存在。

图1L1测线地震时间及综合解释剖面图
Fig.1 Seismic travel tim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the survey line No.L1

2.2 中部地震勘探

据区域地质资料,南通查区内覆盖层厚度较大,由第四系与新近系组成,但第四系为松散沉积,纵波速度为1 000~1 500 m/s,而新近系则多为半固结沉积,纵波速度为1 600~2 000 m/s,两者间速度差异明显,可构成良好的反射界面。因此,把该界面作为本次勘探的目标界面。

查区第四系覆盖层厚280 m左右,故选择纵波反射法,震源采用标贯锤,以期对300 m以浅地层进行分层。施工采用100 Hz纵波检波器,其他工作参数为:4 m道间距、12 m炮间距、48道接收,采样率1 ms、记录长度1 024 ms以及单边激发单边接收方式。

图2为查区L2测线地震时间及综合解释剖面图。从图2可以看到,有T1、T2、T3和 T4共4个有效反射波组,且T1、T2和T3都呈现双相位,清晰连续,根据钻孔资料,T1为素填土、粉土、粉砂、中砂、粉细砂、粉质黏土与细砂、粉细砂夹亚黏土、亚黏土的分界面,界面埋深为69~84 m;T2为细砂、粉细砂夹亚黏土、亚黏土与亚黏土夹粉细砂的分界面,界面埋深为113~129 m;T3为亚黏土夹粉细砂与中粗砂、中细砂夹亚黏土的分界面,界面埋深为184~194 m;T4波组连续但不清晰,原因为上部的物质组成多为砂质,大部分能量被吸收,T4波组为中粗砂、中细砂夹亚黏土和黏土、粉砂、中砂、砂砾的分界面,界面埋深为269~279 m。

图2L2测线地震时间及综合解释剖面图
Fig.2 Seismic travel tim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the survey line No.L2

2.3 深部地震勘探

2.3.1 地震地质条件 据已有地质与钻井资料,云南查区内基岩主要为震旦系澄江组及中元古界昆阳群灰岩、砂岩和板岩,覆盖层主要有新近系砂质黏土、黏土、褐煤及第四系砂砾层。第四系与新近系的纵波速度为1 500~2 700 m/s,但其中所夹的褐煤纵波速度达2 700~3 200 m/s,它们之间可构成一定的的反射界面;中元古界板岩、灰岩的纵波速度大于3 800 m/s,它与其上覆盖层之间速度差异更为明显,亦构成良好的反射界面;当断裂引起的地层垂向错动或明显破碎时,地震时间剖面图将相应地出现反射波组同相轴的错动、缺失或者能量减弱等异常特征。

2.3.2 浅层地震方法技术及应用效果 查区基岩面起伏较大,最大埋深700 m左右,故选择纵波反射法。地震仪采用德国产SummitⅡ高精度数字地震仪,震源为AHV-IV可控震源车,其他技术参数为:道间距3 m、炮间距9 m、排列长度120道、采样率1 ms,记录长度1 024 ms,偏移距60 m,20次覆盖,60 Hz纵波检波器,单边激发单边接收方式。

图3是查区L6测线地震时间及综合解释剖面图。从图3可以看到,T1、T2、T3和 Tg共4个有效反射波组,T1波组为含砾黏土、砂砾与砂质黏土的分界面,界面埋深60~85 m;T2波组为砂质黏土与砂质黏土、褐煤的分界面,界面埋深80~150 m;T3波组为砂质黏土、褐煤与黏土、砂质黏土夹褐煤的分界面,界面埋深200~320 m;Tg波组为黏土、砂质黏土夹褐煤与灰岩、板岩的分界面,基岩面的埋深为320~440 m。CDP360和CDP960附近出现2处明显的错断,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断为东倾正断裂,2处断裂倾角分别约为70°和50°,后期钻孔资料也证实了该断裂的存在。

3 结论

通过以上不同勘探深度应用实例不难发现,只要方法、震源选取得当,浅层地震勘探在划分覆盖层地层结构、查明基岩特征及地质构造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勘查深度80 m以浅属浅部地震勘探,宜采用小道距(2 m)横波反射法,震源为锤击扣板。勘查深度80~200 m属中部地震勘探,宜采用纵波反射法,道距以3 m为宜,震源为铁锤、震源枪、机械式震源或轻型震源车。勘查深度深于200 m属深部地震勘探,宜采用纵波反射法,道距以4~5 m为宜,根据查区实际地质情况震源多采用震源枪、炸药或可控震源车。

图3L6测线地震时间及综合解释剖面图
Fig.3 Seismic travel tim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the survey line No.L6

参考文献:

陈仲侯,王兴泰.1993.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宏林,丰继林.1998.工程地震勘察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蜀俊,罗登贵,甘家思,等.2004.浅层地震勘探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近场工作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8(5):463-466.

陈相府,安西峰.2007.地震横波勘探及其在浅层岩土分层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2(5):1655-1659.

顾汉明,周鸿秋.1994.工程地震勘探[M].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何樵登,熊维纲.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保金,柴炽章.2008.第四纪沉积区断层及其上断点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51(5):1475-1483.

缪卫东,周国兴,冯金顺,等.2010.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南通区调工作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32(3):520-531.

熊章强,方根显.2001.浅层地震勘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

Application of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in Quaternary stratification and bedrock investigations

LI Jia-bang,CUI Yong,WU Hao-lo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49,Jiangsu,China)

Abstract: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main geophysical method applied in Quaternary stratification and bedrock structure investigations,including shear wave reflection,P-wave reflection and surface wave exploration.To select suitable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based on different detection depth is critical to obtain high-quality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This study adopted shear wave reflection and P-wave reflection methods in the Nanjing,Nantong and Yunnan survey areas,and selected seismic source to analyze and infer the Quaternary stratification and bedrock structures,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y and drillhole data.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the Quaternary stratification and bedrock structure investigations.

Keywords:T-wave reflection;P-wave reflection;seismic source;Quaternary System;bedrock structure;Jiangsu;Yunnan

中图分类号:P6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5)02-0314-04

doi:10.3969/j.issn.1674-3636.2015.02.314

收稿日期:2014-10-24;

修回日期:2015-01-23;

编辑:陆李萍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DQJB11C13)、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资助

作者简介:李家棒(1982— ),男,工程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核电、大桥的选址等工程勘察及矿产勘查工作,E-mail:deserthu@163.com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