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及其新构造与古环境指示意义

日期:2019.12.24 阅读数:42

【类型】期刊

【作者】孙继敏,朱日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刊名】第四纪研究

【关键词】 天山山脉;晚新生代沉积;新构造运动;西域砾岩

【资助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125009)

【ISSN号】1001-7410

【页码】P14-19

【年份】2019

【期号】第1期

【期刊卷】1;|7;|8;|4

【摘要】天山山脉隶属中亚造山带,晚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构造效应同样影响到天山地区,使这一晚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重新复活。天山南北两侧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层正是对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碰撞带的响应,发生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断层和褶皱,指示这一区域的地壳在晚新生代变短和加厚。文章对天山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独山子背斜地区,磨拉石沉积最早出现于约7百万年前,说明天山山脉自7百万年前开始有一次构造隆升,研究区内7.00~2.58M a间的巨厚砾石沉积主要是构造抬升的结果。而早更新世的西域砾岩沉积在很大程度上与第四纪时期全球冰期的来临,特别是北半球开始发育大规模冰川作用有关,因此西域砾岩应当是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气候变冷)及新构造运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全文文献传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