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第四纪公园”要来啦家门口就能看史前巨兽
保护站里大量的化石。
猛犸象复原图
出土于青冈县内的真骨骨架,装架后,体长6米,身高4米。
其他动物化石狍子头骨
本报讯(孙佳岩记者杨建平)日前,经业内顶级专家和国家级学者综合认定,青冈县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埋藏点集中、埋藏数量巨大,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是研究第四纪晚期以来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为保护好青冈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资源,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青冈为国家重要化石产地、全国“十三五”地质遗迹保护单位。其中青冈省级地质公园等项目已进入履行程序阶段,今年有望获批。
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1958年以来,青冈县陆续出土了大量第四纪古生物化石,从出土冰河时期代表性动物化石种类看,涉及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东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等40余种,通肯河右岸已发现记录在档的古生物化石出土点40多处,每年出土化石总量达4800—5000件,已出土化石数量在十余万件以上,古脊椎动物化石骨架达100多具。经我省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专家现场预测,青冈地表层以下仍存有大量古生物化石资源亟待发掘。
今年1月份,国家化石办、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6位业内顶级专家和国家级学者联名签署了对青冈古生物化石的综合认定意见,一致认为青冈县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埋藏点集中、埋藏数量巨大,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在世界同类同时期动物群记录中首屈一指,是研究第四纪晚期以来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更是有可能揭示古人类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关系谜底的地方。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专家则认为,研究青冈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对进一步研究远古时代地理、气候,以及古生物种属繁衍、迁徙等具有重大意义。
日前,经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踏勘及最终评审,青冈以平均分96.18分顺利通过评审,正式被命名为“中国猛犸象故乡”称号,此荣誉为全国唯一。据青冈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丁襟友介绍,青冈位于世界三大寒地黑土带之内,南距省城哈尔滨120公里,北距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270公里,西距油城大庆90公里,是著名作家魏巍笔下战斗英雄马玉祥的故里,是中国首个世界铁饼冠军李艳凤的故乡,此次又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猛犸象故乡。结合全县现有中国万寿菊之乡等美誉,发挥青冈地处哈尔滨至五大连池中间地段、哈大绥一小时经济圈区位地理优势,重点打造以昌盛乡柞树林、新村乡大草原、万寿菊花海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新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综合博物馆和省级地质公园为轴心,打造全省新的区域旅游节点城市,满足省内外及哈尔滨市民出城看猛犸象和万寿菊花海的旅游新需求。
为保护好青冈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资源,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把青冈古生物化石研究开发和利用纳入全省发展战略、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
名词·猛犸象
第四纪巨兽、世界上最大的象
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猛犸象是第四纪动物,又叫长毛象,象科,是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也是世界上曾经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象,身长在6米左右,体高约4米,门牙长3米左右,体重可达4-6吨,生活在草原上的可达12吨。它身上披着金、红棕、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达9厘米。
至于这些史前动物为什么突然灭亡,至今是个世界之谜。美国国家科学院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猛犸象群体死亡的原因是缺乏饮用水,世界上大部分猛犸象都在约10500年前死亡了。省地质博物馆高级工程师海树林则认为,人类捕杀加剧了猛犸象、披毛犀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