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中国第四纪冰期“大理冰期”命名地

日期:2019.12.24
						

大理苍山是著名的第四纪末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由奥地利人魏斯曼(Wissmann)1937年提出。苍山是亚洲大陆第四纪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最南端山地之一。大理冰期及其冰川遗迹的研究历史较早,地学界将其作为进行国内外冰期对比的主要标准地之一,是研究末次冰期及以后的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环境演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虽然苍山冰川在规模上不及北美冰川的壮观宏大,但它是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冰川发育的典型代表。第四纪末次冰期冰川地貌在横断山、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岛屿以至全球各大山系中都有发育,由于大理苍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末次冰期的冰川遗迹得到完好地保存,冰川作用不仅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冰川遗迹,还有冰水沉积物,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苍山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苍山主山脊线两侧。大理冰期时有冰斗冰川24条(东坡15条,西坡9条),主要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冰斗、冰蚀谷(U型谷)、冰蚀湖、冰斗湖、冰川擦痕、冰溜面、冰漂砾、石海、石环、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山——盆耦合(苍山洱海)

苍山洱海地区经历了20多亿年的地质变迁,其间发生过区域性的地壳变化,使苍山“反弹”隆升,洱海断裂“引张”陷落,并逐渐下沉接受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充填,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山——盆耦合变形现象。苍山十九峰巍峨耸立,十八溪幽谷深切,古夷平面遭破坏,同时洱海谷地发展成为断陷湖盆。洱海东、西岸第四纪堆积物的不均匀分布显示苍山仍在隆升,洱海仍在相对下沉,且水体逐渐向东迁移,西岸形成堆积地貌,东岸形成侵蚀地貌。

自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开始,洱海湖已渐趋老化,水域逐步缩小,根据C14数据并结合地质地貌条件测算,一万年来湖泊平均每年退缩0.05-0.1m。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