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博物馆带你穿越东北第四纪
本报记者程英华
在高新区火炬新街,在周围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大庆博物馆,像是一位洞悉世事的老者,散发着远古的神秘气息,注视着城市的日新月异。
推开沉重庄严的大门,你便一脚掉进时间的罅隙,来到258万年前开始的故事里。
漫长时间蒸发掉的松辽古大湖、巨大的猛犸象和披毛犀、浩浩荡荡狂奔的野牛群,还有二百多万年的时光,都浓缩在这18700平方米的展馆,浓缩在这参观的四十五分钟。
探秘松辽古大湖
第四纪,是漫长的地球历史的最新一章,是距今258万年到1.1万年前的遥远时代。而大庆博物馆,让记者这个渺小的个体,实现了二百多万年前开始的伟大穿越。
为充分展示大庆地区古地质环境、古动植物和古代人类,大庆博物馆共开辟了序厅、第一展区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第二展区东北第四季哺乳动物,以及第三展区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四个部分。
我们的穿越,由专业的讲解员引领,从第一展区神秘的松辽古大湖开始。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脚下曾汪洋一片,30万平方公里的松辽古大湖,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着一个传奇。经过无尽时光的沉积,古大湖面积逐渐缩小,再经地球板块运动和地质变迁,终于形成如今这种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的地形地貌。五大连池、长白山大峡谷,还有大庆美丽的湿地,都是第四纪的珍贵遗存。
古生物的“复活”
穿过东北古大湖隧道,用目光抚摸那些岩层的纹理,便来到了东北第四纪的陆地。
这里,生活着巨大的“长毛怪兽”——真猛犸象和披毛犀,以及众多或灭绝、或变异、或迁徙的神秘哺乳动物。
大庆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东北第四季研究保护中心。据研究,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拥有至少45个属种,而大庆博物馆,目前已成功收藏了43个属种。其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猛犸象化石,还有中国最完整的狼化石骨架、中国最完整的最后鬣狗化石骨架。
在大庆博物馆行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可以用万年来丈量。此时,镇馆之宝——真猛犸象化石骨架,赫然出现。
它身高4.35米、身长7.5米,粗壮的象牙向上弯曲,显得威武雄壮。这是一副中年雄性猛犸象骨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这个未解之谜,已沉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正沉思这个谜题,眼前便有壮观的牛群奔腾而来。这组“迁徙的牛群”,有50架野牛化石,还原了第四纪野牛迁徙、奋蹄狂奔的景象。
除了猛犸象、披毛犀这些巨大的生物,东北第四纪还曾生活过普氏野马、大角鹿、赤塔转角羚……如今,它们早已因灭绝、变异、迁徙等原因消失。
展馆特地设计了一面墙,叫“远去的动物身影”,展示了这些神秘离开的动物图片,并配上了一首小诗:“万年前你曾在这里繁盛嬉戏/如今只能在地层中将你寻觅/肉体虽早已融入土与泥/但生之灵火却不肯燃熄……”
“任意门”的炼成
一次四十五分钟的参观,却完成了二百多万年的穿越。
从第一展区到第三展区,从水量丰沛、波澜壮阔的松辽古大湖,到先民们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的人类文明,大庆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扇巨大的“任意门”,让我们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自由穿梭。而这扇“任意门”,也以自身的巨大潜力,助推了10年的飞速发展。
2002年,大庆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等专家成立课题组,从此开始了质的飞跃。
当年,博物馆连一件化石都没有,2003年举办了“全国首届第四纪哺乳动物展”,截至2009年底,哺乳动物化石收藏已达20余万件。
当年,博物馆的一些工作人员还不认识化石,如今,大庆博物馆已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唯一的第四纪古化石修复制作的二级资质,并已成功装配化石骨架达百余具。
从低矮的平房,到现在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展馆,大庆博物馆已成为我省最大的博物馆和国内一流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收藏展示场馆。
国内权威专家认为,大庆博物馆珍藏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填补了国内该动物群化石收藏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及展示价值。
参观结束时,展馆墙上的话,又将人们带回现代大庆的节奏中:“步东北第四季,睹环境之变迁,俯远古之大湖,拾沧海之遗珠,探生物之起源……往事越万年,古今恍惚间。看今日大庆,惊沧桑巨变。”
十一黄金周,不妨来大庆博物馆,体验数百万年的沧海桑田,你会更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