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蜥:第四纪冰川活化石

日期:2019.12.24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布辽宁大黑山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发布,辽宁大黑山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国务院审定。其中,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来到韶关市罗坑镇,探访自然保护区中的鳄蜥。

头像蜥蜴身像鳄鱼

在该保护区的繁殖基地中,记者见到神秘的濒危物种——鳄蜥。在饲养区内,鳄蜥或趴在树枝上,或呆在水池边一动不动,如果不仔细观察,还挺难发现它们的存在。鳄蜥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吴志锋告诉记者,鳄蜥嗜睡,可以整天保持不动的姿势。

鳄蜥这一名字听来凶猛,实际身形却显得颇为“娇小”,有的看起来仅比一般的壁虎稍大。记者看到,这些鳄蜥身躯为褐色,身体呈圆柱形,身上有鳞片。据介绍,鳄蜥的头部像蜥蜴,颈部以下部分像鳄鱼,因此得名鳄蜥。一般成年鳄蜥体长约20厘米,体重约200克,看上去不如它的名字那么“霸气”。

据了解,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爬行类,有“活化石”之称,是爬行类的“熊猫”,早在1988年即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鳄蜥地理分布狭窄,仅在广东、广西两省区及越南安图自然保护区等少数区域分布。我国鳄蜥野生种群数量约为1000至1200只,而罗坑保护区的鳄蜥野生种群有500至600只,约占全国野生鳄蜥种群数量的50%。

像人一样十月怀胎

在繁殖基地内,研究鳄蜥的区域被分为成蜥饲养区、幼蜥饲养区和婚配制度研究区等。记者注意到,有的鳄蜥上半身颜色火红,十分鲜艳。吴志锋说,一般来说,颜色鲜艳的是雄性鳄蜥,雌性的颜色则较暗淡。“鳄蜥和人类一样,也是十月怀胎,不过一生就生一窝,多的七八只,少的也有三四只,”吴志锋说,“今年通过人工繁育,新出生的鳄蜥已经有大约80条了。”

鱼虾装死鳄蜥不碰

在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管理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对鳄蜥的照顾、放生、研究、保护等工作都由管理处工作人员承担。

据吴志锋介绍,鳄蜥喜食活物,管理员为鳄蜥弄来活的小鱼、小虾和蚯蚓供喂食之用。“蚯蚓会蠕动,鳄蜥看到动的东西才会去吃。有时候拿一些鱼虾喂它们,鱼虾不动,鳄蜥就不愿意碰了。”

照顾鳄蜥并不容易。管理处工作人员钟志成告诉记者,刚开始时,大家对如何照顾鳄蜥还不太了解。鳄蜥是冷血动物,需要冬眠。在冬眠期间,鳄蜥呆在繁殖基地一动不动,有的鳄蜥在冬眠期间被溜进繁殖基地的老鼠咬死。之后,管理处在鳄蜥冬眠期间将栖息区域用布覆盖保护,避免了老鼠的侵害。

放生贴标签跟踪

为了增强鳄蜥野外种群的繁殖能力,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处会将一些鳄蜥放生到野外,并对它们进行跟踪观察。在繁殖基地内,记者注意到一些鳄蜥的尾部贴有一张白色的标签,上面标记着数字记号。这些鳄蜥被放生之后,保护区的巡护人员就能根据记号对鳄蜥进行跟踪研究。

吴志锋说,现在村民们都知道鳄蜥是保护动物,不能乱动。有的鳄蜥顺水而下一直爬到镇的水电站,村民发现以后还会把它保护好,并送回管理处。

见到实习研究生

在繁殖基地研究室内,一名女生正准备喂食的蚯蚓。她叫雍峥,是广西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为研究鳄蜥视觉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她从去年开始就在这里实习了,对鳄蜥的视觉系统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据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每年都会输送学生来这里实习。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有许多交流合作,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也是保护区的“常客”。

据悉,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813.6公顷,其中核心区占近1/3的面积。除鳄蜥外,保护区分布的仙湖苏铁自然群落也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其对研究苏铁的起源和中国地史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发展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南方日报记者 范琛 谷立辉

特约通讯员 方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