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疑似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始末
胜利墙
中石林
仙人戏熊。
人为峰。
奇峰嶙峋。
仙人桥上。
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主要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本次发现的石林多处都有冰臼。 冯广庆 摄
编者按
漠河发现大面积石林,疑似第四纪冰川遗迹,这样的重大发现本身就带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漠河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这一发现可以再添新景,增强其旅游的性价比,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被验证是第四纪冰川遗迹,那么将对大兴安岭气象和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报编辑部为此专门刊发了相关稿件,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我区的生态旅游作出一份贡献,同时,也让我区的读者能走进漠河石林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的山水奇观。
今年8月20日~21日、9月6日~8日、9月20日~22日,由古莲河露天煤矿副矿长刘文策划组织,齐祖岭、冯广庆、孙伟思、张宏岩、王致远、周军、杨树林、孙北林、李重辉贾云飞、郑龙江、孟晓勇、孙彦清、寥明伟、李雪峰、李桂林等组成探险勘察小组,通过先后三次对五源岭(黑龙江及内蒙古境内的五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五河为大林河、古莲河、阿巴河、乌玛河及恩和哈达河)的实地踏查,尤其是对主峰乌玛山的探险,发现五源岭地区存在大面积石林,疑似第四纪冰川遗迹。
本次漠河疑似第四纪冰川遗迹面积之大、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阿里河的冰川遗迹,堪称大兴安岭第一,甚至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第一,如经科学论证,有可能证明这是中国纬度最高、地理位置最北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梦想——寻找传说中的“石头山”
刘文业余时间喜欢摄影,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老猎人告诉他,在漠河西南方的无人区里有很多“石头山”,看着这些石头想啥像啥,可以拍出很多好照片。
老猎人的话从此就在刘文的心中生根发芽,念念不忘了。要知道,刘文对旅游事业有着狂热的梦想,他参与了龙江第一湾景区考察,月牙湖冰川地质公园、九龙神树景区建设,作为一名资深的旅游人他更希望这次寻找之旅能有奇迹发生,为漠河带来更多的旅游机遇。
见证——疑似第四纪冰川遗迹群浮现
今年8月20日~21日,探险小组依靠谷歌地图和GPS打点,登上了相对较易的1号石林和3号石林,虽然能看到2号石林,但是因为道路艰险,异常难走,只好作罢。
9月6日~8日,探险小组做了充足的准备,历时3天在人迹罕至的富克山原始森林里穿行了60多公里,历尽艰辛,勘察多处石林。这次,4号、5号、6号还有大片中石林相继被发现,向着远山的西南方还有多少石林,他们尚不能确定。
9月20日~22日,探险小组再次出发,对中石林东片和西片进行了详细勘察,这片石林的宏伟气势超越了想象,最高的石头山达到了40多米高,与南方的石林风格十分相似。
探险小组所到之处,巨石堆砌,造型各异,有的似古堡碉楼,气势磅礴,层峦叠嶂间或惊险、或传奇;有的小巧玲珑,袖珍可爱。远望似一顶僧帽,似一只河马,惟妙惟肖。神话传说有之、动物世界有之、建筑林立有之,但凡你能想象出来的,这里都有。登高远望,山岭连绵起伏,更是能清楚地看到漠河所在的大兴安岭北坡。
在此次探险中,陆续发现大量疑似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石锥和石蘑菇以及冰川运动摩擦、切割、搬移、堆砌的巨型花岗岩石块。这些冰臼每处石林都有,存在的数量很多,并且花岗岩的体积巨大,距离现今的年代久远。探险小组采集了部分石头标本,留待专业人士验证。
期盼——漠河旅游再添新景
作为一名资深旅游业者,刘文在第一时间内将探险取得的成果和拍摄的照片汇报给了县委、县政府的相关领导,并引起了高度重视,相应的后续考察还将继续。
刘文告诉记者,这样好的石林地貌是绝好的旅游资源,他把漠河石林与国内的多个石林都进行了对比,漠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建议漠河可以建成地质公园,这样可增强漠河旅游的性价比,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找北。
第四纪冰川遗迹
大兴安岭有?还是没有?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杨芳撰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刘文摄影
、
9月12日,本报报道了《漠河发现大面积石林疑似第四纪冰川遗迹》一文,人民网、中国林业网、东北网、黑龙江省政府网等十余家媒体相继转发此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如果能证明第四纪冰川遗迹存在于大兴安岭,那么漠河发现的石林是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可能性就会极大。但是,中国东部海拔 2500米 以下中低山地是否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我国地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关键问题。由于第四纪冰川已经消失,必须推理阐明,不同的研究者只能提出不同认识,这在科学界应属正常现象。下面,将我国地质学科部分专家的观点整理,并与漠河发现石林的一些特征进行对比,供广大读者参阅。
第四纪冰川时期,中国大兴安岭地区曾经被四至五公里厚的冰层覆盖。
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陈列馆研究员韩同林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尚平等专家,于2007年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考察第四纪冰川遗迹后做出这样的结论。
对比:据组织本次漠河石林探险的领队、古莲河露天煤矿副矿长刘文介绍,漠河发现的石林为花岗岩材质,并发现了大量的冰臼。
第四纪冰川学说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理论,而韩同林教授研究的冰臼学说补充了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内涵。经过多年的科学考察和物理实验,冰臼遗迹学说已经完全被地质学家接受,并称韩同林为“冰臼之父”。韩同林教授介绍说,他们曾经对冰臼的形成做过大量的物理试验。用高压水冲击的石头,形成不了平底的状况。只有用冰块冲击,才能形成“臼坑”的效果。冰臼的特点是在花岗岩上,口小、肚大、底平。
经过实地考察,韩同林教授等认为这是我国发现的纬度最高、相对高度最高的冰臼群,规模最大的冰石河,最大的花岗岩基岩洞——嘎仙洞,最长的冰悬槽及最奇特的冰石柱等第四纪冰川遗迹。它的发现证实了鄂伦春自治旗及大兴安岭地区,在距今200万至30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
大兴安岭发现了冰蚀谷及泥砾堆积等新的冰川遗迹
依据:《中国东北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遗迹厘定、新发现与冰川模式》一文(《地区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年3月刊发)
对比:漠河发现的石林最高海拔为1352米,与奥克里堆山(位于内蒙古根河市,海拔1520米)海拔接近,纬度毗邻,并同在大兴安岭北部。
该文作者孙广友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地貌第四纪 、自然地理学、湿地学、区域农业科学等研究。在厘定前人冰川遗迹并综合相关成果基础上,该作者一行对大、小兴安岭古冰川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取3S技术、深钻采样、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先后发现了新的冰川遗迹。
孙广友认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研究确定白头山末次冰盛期雪线为海拔2200~2300米 是一项重要成果,但若以此推定中国东部海拔低于此值者皆无末次盛冰期冰川,则可能导致误判。大兴安岭北部有约10%的面积在海拔 935.8米以上,大于1000米主轴形成连续岭脊,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l5座,其中白蛤蛎山与奥克里堆山等均有现代苔原。奥克里堆山顶的越年雪斑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同白头山顶的雪斑同期消失。这样,本区发育末次冰川不仅不违背雪线格局,反而得到其支持。雪线以上的空间高度可达600米 左右,发育冰川是有条件的 。
海拔 2500米以下山地均没有第四纪冰川 ,包括大兴安岭在内。
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发育第四纪冰川的可能性?》
施雅风指出,末次冰期雪线图清楚地表明:海拔2500米以下山地均没有第四纪冰川,包括大兴安岭在内。尽管那里冬季非常寒冷,但大陆性季风气候使那里夏季高温,不可能形成冰川。那么应用冰期雪线图是否完美无缺呢? 施雅风也认为,由于冰期雪线图的编制须经10道转换手续,所有参数均系主观选定,均会产生误差,误差积累可能高达30%~40%,但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第四纪冰川遗迹,大兴安岭有?还是没有?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结果,目前漠河新发现的石林,一定可以给地质学家提供实践考察的佐证,尽管以往专家在气象资料的取证上用到了漠河这个坐标点,但是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质学家踏上漠河这片土地,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地质学家可以来漠河考察,给予科学的评定。
知识链接: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旋回。另外,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
冰臼
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