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发现200万年前古大象化石初步鉴定为第四纪生物

日期:2019.12.24
						

发掘现场

古象化石

本报讯 前不久,在富顺县安溪镇幺灏村天山坡一采石场内,工人在爆破过程中发现岩壁里有一些类似动物骨骼的石头。近日,市恐龙博物馆古生物化石研究专家前往现场进行了考察。

发掘:岩壁中发现化石

在富顺县安溪镇幺灏村何安成的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最大的如足球般大,看起来像是动物的股骨,小的则只有鸡蛋大小。其中,一块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化石最为怪异。这块化石由5排整整齐齐的“牙齿”排成,而每排有8至10颗“牙齿”。 还有一块化石像是一块长约30厘米,高达10厘米的“牙床”,“牙床”上长了10多颗 “牙”状物体,擦去灰尘隐约可见“牙”上的脉络,从破碎处可以看出为石质体齿化石。何安成告诉记者,这些化石的来历还得从一周前说起。

一周前,村民丁庭虎在附近的一个采石场干活打炮眼的时候,陆续发现一些成排的牙齿状化石、类似关节骨头的化石,以及直径10多公分的白色柱子化石。他把这一消息告诉见多识广的何安成,两人推测可能是某种大型动物的化石,可能是恐龙的化石。采石场有化石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的村民相继前往发掘点“淘宝”。记者在附近村民丁庭虎和林昌君家中也都见到了类似的化石。

鉴定:这是古象化石

“这是古象牙齿的化石。”在何安成拿出的几块化石中,恐龙博物馆专家舒纯康一眼就认出了其中形状最为怪异的一块。在仔细辨别了其他化石后,舒纯康初步推断这些都是史前古象的骨骼化石,除牙齿外还有股骨和趾骨,具体属于哪一种古象,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后才能得知。

据舒纯康介绍,富顺县安溪镇的天山坡属于喀斯特地貌,附近有很多亿万年前形成的溶洞。他说,第四纪时期的古生物一般发掘于溶洞内,而化石进入溶洞主要有两大原因,一种是因为古生物曾在洞内生活栖息,突然死亡并被泥沙掩埋形成化石;一种则是死亡后的动物在水等外力作用下被冲入洞中。“从化石的分布来看成零散状,可以判断这些古生物是死后因外力进入溶洞的。”舒纯康分析称,由于这些骨头较大且成块埋藏,可推断它们来自不远的地方:“目前可以判断这一带曾是古生物的原生地,也曾拥有适合大量古生物生活的环境。”

在对发掘现场进行勘察后,舒纯康表示,对这一地区进行保护性发掘难度太大。由于山体破坏严重加上溶洞垂直入地,几乎不可能进行封闭式保护发掘。对于目前由村民发掘出土的古大象化石,恐龙博物馆与村民签订了“古生物化石标本捐赠协议”,收藏了村民手中的部分化石,其中包括直径10多厘米的白色柱子状象牙、腿骨、趾骨、股骨等多个部位的化石。

价值:对地质调查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这些化石钙化的程度不是很高。”舒纯康推断,这些古象应该是生活在第四纪,距今约200多万年,由发掘地的地质结构分析,应该还有其他同时代生物化石存在的可能。这也是继大安凉水井和贡井天池山出土犀牛化石后,第三次发现第四纪的动物骨骼化石,也是第一次发现古大象化石。

据了解,此次发掘能进一步完善自贡地区古生物化石的年代记录,同时可以反映出化石所在及周围地区,曾经可能是古生物比较繁盛的地区,这对研究当地的地质结构、古生物结构等均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从化石本身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和陈列价值。关于这些古大象具体生活在哪个年代、属于什么品种以及在古生物物种中的研究价值,舒纯康表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后才能确定。

(特约记者 许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