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博物馆即将开馆之际(上篇)“探班”大庆博物馆——穿越东北第四纪的时光隧道
镇馆之宝——两具真猛犸象化石
中国最完整的狼骨架化石
105个野牛头骨化石组成的牛头墙
序厅内的猛犸象家庭
本报记者吴金华何媛/文孙颢伦/摄
东北在第四纪发生了什么?第四纪又给东北留下了什么?200多万年前的“远古大庆”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变迁,形成今天这个湖光水色的美丽世界?
11月15日,记者抢先“探班”正处布展尾声的大庆博物馆,踏上“复活”的远古松辽大地,穿越一段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时光隧道,领略一幅火山活跃、地震频发、猛犸象威震大地的史前传说画卷,品读大庆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古环境:“松辽古大湖”淹没东北200多万年
在博物馆一楼的第一展区,大庆博物馆馆长张凤礼告诉我们,东北地区早在远古时期曾是海洋,后经地球板块运动和地质变迁,特别是经过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才形成了今天这种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的地形地貌;第四纪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存:如大山、大川、大平原和活火山,比如我们熟悉的五大连池,长白山大峡谷,更有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
“传说”中的第四纪松辽古大湖,形成于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湖泊兴盛期,其空间分布广阔,北到小兴安岭南部山前,南至渤海湾,西抵大兴安岭东部山麓,东至依通——依兰盆地东缘,此时气候温暖湿润,湖岸动植物繁荣兴盛。
我们大庆所在的松辽平原,被松辽古大湖“淹没”了200多万年。松辽古大湖是如何形成,又因何消失?大庆现代湖泊湿地形成的变迁过程怎样?在博物馆,这些从前鲜为人知的秘密都会找到答案。
形成——早更新世早期,松辽断坳已基本形成。松辽盆地继承发展,稳定下沉,形成了松辽古大湖。
变迁——晚更新世早期、中期,区内构造运动以地壳强烈的差异性升降为特征,松辽平原东部、北部抬升,西部沉降,古湖泊缩小,向西南迁移并急剧减小,出现了大面积风积黄土。此时气候寒冷,发育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消失——晚全新世,距今2500年,地壳相对强烈抬升,湖泊消亡,河流下切,松嫩、辽河地区大部分湖泊退缩干涸,仅在齐齐哈尔——大庆——大安地区存在现代湖泊湿地。
在第一展区,我们还看到了一组多彩美丽的图片,这就是大庆今天的湿地风光。看着红嘴鸥掠过钻井台,我们不禁为大庆在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保护中寻找到的平衡喝彩。
古生物:“史前巨兽”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这是一个巨幅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油画。
初冬的第一场瑞雪覆盖了被深秋染黄了的草原,近处是身着长毛踏雪而行的真猛犸象象群,还有两只在雪地上尽情嬉戏的小兔子,它们全然不顾走近身旁的长毛巨兽;左侧疏林中的大角鹿在穿行跳跃;右侧贪吃的披毛犀正在用大角推开白雪食草;东北野牛和水牛则在草地和湖边悠然栖息;远处天际逶迤的山峦在白雪遮掩下伸向远方。
这幅画面中的“主角”——猛犸象与披毛犀,是生活在1至4万年前的一种长鼻类巨型哺乳动物。近些年来,在我们大庆及邻近周边地区发现了较多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博物馆古生物工作者对这些化石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和装架。
在第二展区,我们目睹了12具真猛犸象化石骨架形成矩阵,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共同呈现出群体迁徙的场景。
这些猛犸象体型高大,象牙长而卷曲。
它们都有厚厚的毛,可以抵御严寒。它们的头部很高而且尖,由于脊骨很长,肩膀上隆起的像驼背,里面藏有大量的脂肪。
处于象群中心位置的两头“象王”,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完整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十分珍贵,被誉为“镇馆之宝”。
左侧的真猛犸象骨架化石2002年在黑龙江省的宾县发现出土,站立时,高3.35米、长6.5米,同一个体的化石完整率达85%以上,头骨、肢骨、脚趾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是幼年雌性个体。这架罕见珍贵的真猛犸象骨架化石被博物馆征集后,在馆内古生物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努力下装架成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对此进行报道。
右侧真猛犸象骨架化石2009年在黑龙江省的青岗发现出土,站立时高4.35米、长7.5米,同一个体的化石完整率达90%以上,整体脊椎骨、肢骨、肋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是中年雄性个体,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个体最大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在东北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中,除了猛犸象和披毛犀以外,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的当属以野牛、水牛等牛科动物和以野马等马科动物为代表的食草动物。
展区里,一个由50具野牛化石骨架构成的狂奔的野牛群,令人震撼。这些野牛,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顶起架来,有的跑得气喘嘘嘘,还有的在与鬣狗搏斗……每具化石骨架形态各异,并演绎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在张凤礼馆长的讲述中,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笑盈于心。
在一块展板上,我们看到了一部分已灭绝动物的图片,包括东北野牛、鬣狗等。看着它们永远不会再回来的身影,张凤礼馆长肯定地说,已灭绝的动物不只这些,还有很多,它们曾繁盛于我们今天脚下的这块土地,不论它们灭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反思,珍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生存与环境是永恒的主题,珍爱我们生活的土地!”展厅里展出的一首诗“远去的你”,所表达主旨即在于此。
古人类:1万多年前大庆就存在古代先民
在博物馆三楼第三展区,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
大庆地区的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距今约1.2—1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古代先民便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先民们使用打制石器和辅助工具,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运用独具特色的细石器加工技术,制造出了精美锐利的渔猎工具,代表了原始社会石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大庆地区现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家岗墓葬、小拉哈遗址、大青山遗址和沙家窑遗址等。
距今4000年左右,大庆地区的古人类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演变成青铜时代文化。小拉哈文化和白金宝文化是典型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这标志着大庆地区在当时已率先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当时的大庆地区成为嫩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
在辽金时期长达30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诸多民族集聚到大庆地区,这片广袤的草原人畜兴旺,勤耕强弩,走入了一个强盛的时代。
大庆地区的驿站建设始于辽代。中俄雅克萨之战后,清政府设立了吉林至齐齐哈尔的驿路,大庆地区共设有7站,形成了独特的站人文化,延承至今。
沿着石器时代的先民足迹,照耀着青铜时代的文明曙光,经历辽金时期的勤耕强弩,直至清朝时期的驿站文化。一万余年的时光,就这样在一下午的时间中流转,让人目不暇接。
感悟大庆的历史文化悟竟如此美丽
来大庆十几年了,耳边总会有人灌输一个信息:大庆没文化,大庆没历史。
一个下午的走读,彻底颠覆了这个说法。
大庆有历史——自然历史方面,258万年前,这里就开始上演地质环境、动植物演变的奇异故事;人文历史方面,早在距今约1.2—1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古代先民便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
大庆更有文化——小拉哈遗址、白金宝遗址和辽金古城城址,精致的“细石器”渔猎工具、陶器,集中表现了一个多元的、独特的、重要的古代先民文化。
近距离走近大庆历史文化,那些大海、那些大湖、那些森林、那些草原、那些巨兽、那些人类、那些石器、那些陶器、那些青铜、那些铁器、那些衣物……有条不絮、合乎情理却又严丝合缝,宛如一部精密的时光机器。
当炫目的光晕亮起,大庆的历史文化,竟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