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年,大庆博物馆在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收藏和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让大庆文博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黄鹏翔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绝少不了历史和文化的内容。油田开发50多年、建市30多年,年轻的大庆历史和文化在哪里?
短短十年,大庆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历尽千辛万苦、饱尝风霜雨雪,用上万件出土文物,把大庆的人类活动史提前到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大庆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没有把文化更多地挖掘出来。”11月15日下午,被称为“大庆历史的探寻者”——大庆博物馆馆长张凤礼在宽敞气派的博物馆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再过一个星期,重新布展的大庆博物馆就要开馆了。在张凤礼的引导介绍下,记者有幸先睹为快。
2002年,大庆博物馆在位于公园转盘道附近一处低矮的平房里挂牌。2008年,位于高新区、紧邻大庆歌剧院和大庆书苑的新馆建成,大庆博物馆一跃成为建筑规模全省最大、布展水平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对于这步历史性的跨越,张凤礼认为,这得益于大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卓识。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馆内藏品才是奠定大庆博物馆世界级水平的基础。张凤礼介绍说,馆里系统收藏的20余万件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是世界领先的。大庆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保护中心”。
2005年,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拜赫尚·皮埃尔·卡莱带领工作人员慕名来到大庆,看到大庆博物馆内的真猛犸象等古生物化石,深感震撼。“没想到大庆这样一座石油城市,对历史文化这么重视,并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
近几年,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官方和民间机构,都曾派专家和科研人员专程来大庆博物馆参观考察,并提出了与大庆开展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意愿。
张凤礼认为,对大庆来说,博物馆是挖掘、积累和展示城市文化从而提升城市文化的重要平台。“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实际上是大庆这片土地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和不可割裂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发掘与研究,就是对大庆历史的拓展与再现;对它的宣传与展示,就是对大庆城市文化的推介与提升。”
张凤礼说,用不了多久,大庆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就将登上国际学术论坛,大庆博物馆将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古生物研究基地、细石器文化(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研究基地。
“实际上,大庆博物馆将在一个特殊的领域,推进大庆这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张凤礼说,“今后五年,我们计划组织召开‘东北第四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开展国际巡展及科普交流活动,让大庆文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