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年,大庆博物馆在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收藏和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博物馆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少不了历史和文化的内容。油田开发50多年、建市30多年,大庆的历史和文化在哪儿?
短短十年,大庆博物馆的科研人员用上万件出土文物,把大庆的人类活动史提前到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庆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没有把文化更多地挖掘出来。”11月15日下午,被称为“大庆历史的探寻者”——大庆博物馆馆长张凤礼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再过一个星期,重新布展的大庆博物馆就要开馆了。2002年,大庆博物馆在位于公园转盘道附近一处低矮的平房里挂牌。2008年,位于高新区、紧邻大庆歌剧院和大庆书苑的新馆建成,大庆博物馆一跃成为建筑规模全省最大、布展水平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对于这步历史性的跨越,张凤礼认为,这得益于大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卓识。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馆内藏品才是奠定大庆博物馆世界级水平的基础。张凤礼介绍说,馆里系统收藏的20余万件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是世界领先的。大庆博物馆也是我国惟一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保护中心”。
张凤礼认为,对大庆来说,博物馆是挖掘、积累、展示和提升城市文化的重要平台。“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实际上是大庆这片土地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和不可割裂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发掘与研究,就是对大庆历史的拓展与再现;对它的宣传与展示,就是对大庆城市文化的推介与提升。”
张凤礼说,用不了多久,大庆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就将登上国际学术论坛,大庆博物馆将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古生物研究基地、细石器文化(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研究基地。
“实际上,大庆博物馆将在一个特殊的领域,推进大庆这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张凤礼说:“今后五年,我们计划组织召开‘东北第四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开展国际巡展及科普交流活动,让大庆文博走向世界。”
记者黄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