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一次性展出50具野牛化石骨架,国内独一家“穿越”的布展形式,大庆博物馆反映了目前东北第四纪研究的最高水平……大庆博物馆让专家“很震撼”

日期:2019.12.24
						

大庆博物馆展出的50架野牛化石骨架,备受专家称赞。

新背闻景

昨日,作为我市唯一一处综合性博物馆的大庆博物馆正式开门纳客,在国内权威人士眼中,大庆博物馆的整体藏品水平和布展效果,都堪称一流。

□文/实习生贾鑫宇本报记者单玉伟摄/本报记者周术深姚忠源

“镇馆之宝”国内外首屈一指

22日上午,大庆博物馆的揭牌仪式还没有开始,一位若有所思的参观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为参与大庆博物馆布展的专家之一——哈尔滨市耀庆古生物化石修复有限公司的经理彭耀庆,见到记者时很激动。 

他说:“大庆博物馆展示的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小到啮齿类的动物化石,大到长毛巨兽猛犸象化石,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很震撼’。” 

看着眼前的“镇馆之宝”,他说:“之所以称为‘镇馆之宝’,是因为这具猛犸象化石被发现时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它的头骨、上颌骨、下颌骨、颈椎、胸椎、腰椎以及腕骨、指骨都是个体,这具猛犸象化石的价值含量极高。而且从个体含量及展示性来讲也是最好的,是国内各展馆的猛犸象化石当中最珍贵的。” 

当谈到野牛群化石时,他说:“在全国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庞大的古生物化石群,一次能展示50具野牛化石骨架,这在国内还是首次。” 

他还表示,大庆博物馆展出的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在全世界来讲也是最好的,布展水准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

展馆规模东北地区“独一无二”

大庆博物馆开馆当天,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裘善文老先生亲临揭牌仪式现场。 

当裘老先生还未走进第一层展区时,就显得特别激动。他说:“我研究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有50多年了,真的很期待看到大庆博物馆的展品是什么样子的。” 

78岁的裘善文,早年曾多次来到大庆进行地质研究,对大庆的地质情况,他十分了解。 

在第一层展区内,可以看到裘老先生的不少研究成果,走进探索松辽古大湖的小剧场,里面放映的正是裘老先生讲解的松辽古大湖的相关知识。“这是前不久大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找我拍摄的,想不到大庆博物馆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走出展区,裘老先生意犹未尽地说:“大庆博物馆作为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综合性展馆,能够把东北第四纪研究得这么全面、详细,这在全国都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没有。同时,大庆博物馆还反映了目前东北第四纪研究的最高水平。” 

裘老先生还表示,大庆博物馆今后将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基地,成为市民接受文化熏陶的终生“学校”。

“穿越”布展形式“国内独一家”

还没正式进入第一层展区,原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赵春贵,就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这个展厅很有特色,对馆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视觉冲击力也很强,在地市级博物馆中,这样的布展并不多见。” 

当记者随他一同感受从地表穿越湖底,再进入地层,最后重回地表的奇妙之旅后,他说:“现在最流行‘穿越’了,‘穿越迷’们可以到咱们博物馆体验一回了。”他对“穿越”的布展形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种布展形式在国内算是独一家!”赵春贵竖起大拇指。 

不仅如此,他表示通过这种“穿越”感,让古环境、古动物和古人类三个展区成为一体,与国内其他博物馆相比,也是比较突出的。 

不过,最让赵春贵激动的还是二楼群体性展出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骨架。像大庆博物馆这样群体性、密集性陈列古动物化石,在国内更是少有,特别是由50具野牛化石骨架组成的“奔腾的牛群”,在国外博物馆中也很难见到,而且每个古化石骨架都有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十分生动。 

走过其他展区,面对眼前的一件件展品,赵春贵更是赞叹声不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