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第四纪冰川曾覆盖苏州大地

日期:2019.12.24
						

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3/4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那时的地球就像是个大雪球,最大冰层厚可达2000—3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以上。 悬疑 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经历第四纪冰川?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无第四纪冰川的谬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又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推翻了国际上流行多年的这一错误结论。 但是,中国当代部分冰川研究者认为,中国东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是不存在古冰川遗迹的,因为这一低山区,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那么,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经历第四纪冰川就成了悬案。 冰水磨蚀了石壁深壑? 苏州西部,谢越岭、寒山、支硎山、花山、天平山,让我们穿越250万年的时间遂道,与地球重大的地质时间———第四纪冰川亲密接触。 如果能够凌空俯瞰寒山萝卜岭,它整个就是一个天然的巨石盆景,以致闯入其中,几乎没有路,说是路,其实就是站在弧形巨石的脊背,从一组巨石爬行到另一组巨石。这些巨石组合成团,圆圆滚滚,或抱或搂,或堆或叠,或并肩伫立,或根根相连,它们一律以庞大浑圆出世,气势夺人。巨石之间是深壑,深壑或宽或窄,无法下足。显然,冰河最终以石堑的姿态,刻在了山体上。 释疑 “冰臼”原由“水钻”研磨而成 谢越岭东山湾、陆家湾山头,分布着数十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碗状、或盆状、或壶形、或柱状,最大直径有80公分,深达60公分,盈盈之水载着腐草,沉淀其中,形成了不知多少年月的草泥堆积,难道是谁用“大力神”钻出来的吗? 有一天恍然大悟,这不是 “石臼”,而是“冰臼”!最后一次与俞小康、季伟秋一起进山考察,他们也无法否认我的推测:那时的苏州大地,应该是一望无际的冰盖,厚重的冰盖在山脊处产生裂缝,天暖之后,融化的雪水裹挟着冰块、碎石从裂缝处飞泻而下,这股雪水在冰层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从而形成深坑,出现“冰臼”。拿地质学术语来说:“冰臼是大规模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缝自上而下冲蚀基岩产生的。” 冰水擦痕、冻裂石证明冰川期极度高寒 在寒山、谢越岭一带,坚硬的花岗岩上,散布着许多条状印痕,仿佛有坚硬的物体在上面划过,印痕深而长。这是冰川在挤压、推进过程中留下的擦痕。还有许多自然堆起的巨石,显然来自强大水流的力量。它们或叠加,或交错,在被磨蚀、冲击了若干年后,有一天突然崩塌,由山峰高处往低处滚落,随意组合,毫无章法。有的大石头裂开了,那是冻的。因为冰川寒冻阶段,冰缘地带还是很冷,石头都被冻裂。这种石头在寒冷地区很常见,人力打不开它,只有冰冻的力量。冰冻使石头产生了裂缝,砸下时中间碎开。 苏州地区曾具备孕育冰川的条件 冰川发育与海拔高度、地理纬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冰臼之父”韩同林教授在青藏高原某些高海拔地区、西伯利亚高纬度地区都没有发现冰川。相反,纬度低的沿海地区,有足够的降雪量、温度降到冰点以下,就有可能形成冰川,比如福建也发现了冰川遗迹。苏州离东海不过百多公里,古代距离海岸线更近,水气充足,当温度降到冰点,具备孕育冰川的条件,何况还有确凿的冰川遗迹佐证。 伟大的冰川侵蚀也许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判断,冰川刨蚀和挖掘,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以自身剧烈的磨蚀和挖掘,造成冰蚀地貌,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在苏州花岗岩上,它们雕塑出了 “冰蘑菇”、“冰坐椅”、“冰壶”、“冰臼”,还有 “石坡”、“石浪”、“石莲花”……苏州西部谢越岭、寒山、支硎山、花山、天平山地带连绵着坚硬的花岗岩,这正符合冰川雕塑的条件及结果。(据《科技日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