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让52位地学专家会聚大连

日期:2019.12.24
						

文/车承川 摄影/刘新斌

1

23

第四纪是240万年以来最年轻的一个纪,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这一纪体现,研究第四纪的地质现象就是研究这240万年来,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研究地质灾害问题。中国第四纪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承担着高校第四纪的教学及全民普及第四纪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决定着我国第四纪科学事业的未来。

我国的第四纪研究在国际上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前任中国第四纪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刘东生教授曾担任国际第四纪研究会主席,同时我国对第四纪黄土地质的研究在国际上有着领先地位。

5月28日,由中国第四纪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第四纪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2位知名地学专家齐聚一堂,这也是我市首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地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第四纪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3年至5年才会举办一次这样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在地质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专家之间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多专家都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赶来参加。已是7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刚下火车,连早饭都没有吃就急忙赶到了研讨会现场,生怕落下点什么内容。

2

研讨会开幕仪式上,到会的专家首先集体起立为在汶川地震中死难的同胞默哀1分钟,表达了专家们的哀悼之情。

在三天的研讨会期间,专家们就我国的环境考古、第四纪科学教育现状与发展、第四纪科学的普及、地质灾害的研究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探讨,并发表多篇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李永化院长说,通过这次研讨会对我们大连的一些地学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为我们大连的地学专家解决大连的一些地学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专家们还为高校大学生与大连的普通市民做了四次讲座。

对于这次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专家们纷纷表示惋惜,同时也引发了专家们灾后的反思。专家们认为地震方面的学术研究在世界上也比较冷门,我国应该加强高校里地震地质专业的建设,为地震地质专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便于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要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素质教育,从专业的角度让人们更了解地震,消除人们对地震的恐慌心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

5月29日一大早,开过了一天研讨会的专家们前往旅顺参观,分别参观了鸡冠山、日俄战争遗址、白玉山,面对独特的“老虎尾”、遥遥相对的黄金山、风平浪静的旅顺军港……专家们不由得赞叹大连的美丽。

简单的午饭后,专家们前往本次考察的重点——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金石滩核心景区,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观看了鳌滩景群、恐龙探海景群。

刚到景区门口,就听到全车专家们的一声惊叹:“哇!好漂亮!”原来在车上就可以看到公园门口的“恐龙探海”,专家们立刻被眼前独特的海蚀地貌吸引了,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进入了地质公园。

由于上午爬了两座山,记者感到了一些疲惫,可这些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专家们却健步如飞,记者采访一位专家,只是几分钟的工夫,大队伍就已经走出了好远,可见这些专家们的专业身体素质与敬业精神。专家们不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个地质现象前讨论一番,手中的照相机更是不停地闪动,他们说这些资料太好了,回去上课时要让他们的学生好好看一看。

记者随机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朱诚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俞鸣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志仁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等几位国内知名的专家,由于他们以前没有对大连的地质状况做过专门的研究,这次就参观考察地质公园谈了观感。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里就像是一本在身旁翻开的教科书,这么短的一段路程内,就几乎集中了所有海岸地貌的各种地质现象,在国内非常少见,海蚀洞、拱桥、海蚀柱、褶皱等地质现象在这里都非常明显,层理和构造变形的状态非常清晰,地层发育也很完整,对地质知识的普及教育有很典型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地质科普推广教育基地。这里还可以很好地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对研究我们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很有意义。

地质公园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科学意义,同时景色也十分美丽壮观,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可以说是观赏性与科学性完美的结合,让普通游人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还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地质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专家们也对地质公园提了几点建议:地质公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没有现成的经验,因为有旅游景点的性质,保护好地质公园内的原始环境是一个首要问题。专家们更期待园区内下一步的建设更系统、更形象,让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名扬起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