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日期:2019.12.24
						

“第四纪冰川时期,中国大兴安岭地区,曾经被四至五公里厚的冰层覆盖。”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陈列馆研究员韩同林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尚平等专家,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质实地考察后做出的结论。

冰川遗迹惊现呼伦贝尔

经过实地考察,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发现的纬度最高、相对高度最高的冰臼群,规模最大的冰石河,最大的花岗岩基岩洞——嘎仙洞,最长的冰悬槽以及最奇特的冰石柱等第四纪冰川遗迹。它的发现证实鄂伦春自治旗及大兴安岭地区,在距今200万至30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术界关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是否经历第四纪冰川运动问题的争论。

此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71岁的韩同林教授及69岁的陈尚平高级工程师,先后来到阿里河镇、托扎敏镇、诺敏镇,通过5天跋山涉水的实地考察,发现鄂伦春自治旗存在大量的冰川遗迹。

韩同林非常兴奋地说:“这是我国纬度最高、相对高度最高、地势地貌雄伟险峻的‘冰蚀昆仑石’,并且石顶上有大量‘冰臼群’分布;这是我们见到的最大的花岗岩基岩洞——嘎仙洞,洞口两侧峭壁上有数条见到过最长的‘冰悬槽’,山顶有冰川和冰蚀湖冲蚀的遗迹;这是我们见到过规模最大的‘冰石河’,周围有原始森林覆盖;这是我们见到的最奇特的‘冰蚀柱’,它立在诺敏河U形谷的谷底河床里,上部冰蚀下部是水蚀,景象既奇特又壮美。”

有无冰川争论尘埃落定

在“冰蚀昆仑石”顶面上有大量冰臼分布,数量近200个,小的直径5厘米,大的近2米,多呈圆形、近圆形,少量为不甚规则形。其成因为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强烈冲蚀下覆基岩产生,由于其形态酷似我国樁米的石臼而得名。

经韩同林、陈尚平等地质专家考察,鄂伦春自治旗还发现冰蚀丘陵、冰蚀湿地、U形谷、冰川湖、冰砾石、条痕石等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位于该自治旗诺敏河中的冰蚀柱,被当地称为“烟囱石”,高约15米,宽5米,长10米,是我国最奇特的冰蚀柱。而位于大兴安岭主峰海拔1083米伊勒呼里山上的冰石河,石质为火山岩,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由河谷中运移和堆积呈线状分布的冰川漂砾和冻融岩屑形成,“河谷”高于两侧“河岸”。

大兴安岭地区大量冰川遗迹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它使争论了半个世纪的大兴安岭地区有无第四纪冰川运动问题,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完全证实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

此外,冰川遗迹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过程以及分析现代气候环境演化趋势和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