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同在第四纪环境中
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说第四纪环境,使我们看到了科学飞速发展的轨迹。
刘院士坐在我的对面,全然没有81岁的老态,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很容易就把第四纪环境的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阶段,就好比我们常说的唐宋元明清中的一个。”刘老将我带进了生成最早岩石的第一纪、恐龙活动的第二纪、哺乳动物繁衍的第三纪。从250万年前一直到今天,都属于第四纪的时间范畴。第四纪时间跨度虽长,但地球表面的许多形态却十分接近于现代。
第四纪环境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囊括了覆盖在地球表面上所有松散的沉积物。中国西北的大沙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方的红土和东北的沼泽,都是第四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沉积物。
对于第四纪的研究,建国之前基本侧重于时间序列。尔后,随着开矿、建厂、筑路、修水库等大规模建设的兴起,地质研究工作开始走向环境的范畴。进入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之后,刘院士等明确提出了第四纪环境的概念,使地质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第四纪环境”成了重要里程碑。从此,科学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将第四纪的研究置于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之中,使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
刘院士的研究实践表明,进入第四纪环境的新阶段后,地质科学家们的科学视野、学术思想、研究领域都大为开阔。特别是在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刘院士用大量实例说明了第四纪环境研究的重要。东北克山病的防治是环境地质与人类健康的问题。研究黄土的形成过程、侵蚀类型和地貌的发育过程是制订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
目前我国从事第四纪环境研究的主要有四支队伍。其一是刘东生院士所在的中科院、国家环保总局组建的地质系统环境中心,“八五”期间完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的发展与预测”课题,从西北大沙漠、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一直到华北平原,做了一个横贯东西的大剖面,“九五”期间将继续做纵穿南北的剖面;其二是贵阳环境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主攻放射性同位素环境和稳定性地球化学,研究水库水与淤泥、陆地水和土壤间环境变化的关系、河套地区的地方病以及酸雨和大气中二氧化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其三是广州的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和第四纪研究室,在研究珠江三角洲环境、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与人的关系等领域有所建树;其四是在西安的黄土与第四纪国家开放实验室则在生态环境农业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刘院士显得颇为踌躇满志。他说,我们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两大高原,这是我们研究第四纪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在国内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意义。在国际第四纪环境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占领一席之地,也应该占领一席之地。我们要抓住大好机遇,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下去。
对于第四纪环境研究的未来,刘院士也有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应该提倡多学科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集团军作战而不能分散力量;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要及时将计算机、遥感以及其他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到研究中来,使研究产生突破;大力培养青年科研力量,给他们脱颖而出创造必要的条件,更要给他们肩上压担子。
年过八旬的刘院士挚爱着自己创立的事业。7年前他去了南极,大前年又到了北极。
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17年生,天津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52年,获多项重大成果。参加过中科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等。著有《黄土与环境》、《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并有大量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