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带晚第四纪地学研究出新

日期:2019.12.24
						

获首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中国海岸带晚第四纪多发-高频事件沉积的气候-环境意义研究》有15项新发现。比如,研究发现我国是全球晚更新世海岸风沙沉积类型最多,沉积序列最完整、基底最明确,多发-高频幕次性特征最清晰,也是最先建立起完整相模式的国家;再如,发现了大陆18000公里海岸带上不存在海滩岩,以往所谓海滩岩、高位海滩岩等称谓,都是因不明确环境标志和沉积序列而误定的;又如,在汕头达壕半岛,发现一个长宽不足500米的晚更新世复合洪积扇体,有23个扇层,还与风沙-土壤层序列相匹配,成为末次冰期期间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转换规律的重要见证物,充分说明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演化是一段时间干冷、一段时间湿暖,这种干冷-湿暖交替变化的频率为百年级到千年级,是一种非恒定周期在岁差周期范围内的变频周期。本项目研究了13万年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转换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大气环流-大洋环流传输转换模式,对地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如,总结了我国海岸带的十大特征,提出了新的海岸带和岛屿分类方案,证明了末次冰期时期的气候格局并非纬向分带,中国东部位于同一气候演化带上。本项研究还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是不存在的(以往关于海侵的概念应当废除),也没有全新世的高海面,现今海面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最高海面。认识到这一点,对新一轮陆架海域调查和古气候-古环境判别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本项研究还建立了风成沉积、生物礁、湖泊、洪泛等产物的相模式,证明了重力流转换为牵引流可以出现在同一自生旋回中,丰富了1930年Bailey关于递变层理与交错层理不共生的内容。本项研究还发现,晚第四纪是地球近50亿年的历史长河中气候变化最频繁、环境转换最迅速的时期,地质事件沉积作用类型多、频发性高、保存机率也很高,以致成为判别古气候状况和环境转换的替代性标志。当然,正确认识古气候变化和古环境转换的基本规律,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合理评估现今气候-环境条件,并对今后气候变化作出预测。有关专家说,现今是处在地球历史的湿暖期,相当于地质历史时期的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幅度小、变频快的特点,而2020年、2055年、2070年前后,可能是地质事件的多发阶段,如地震强烈、活火山活动、气候转冷等。据了解,本项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相比,海岸带13万年来事件沉积序列的四维时空序列研究是首创,已在古地磁,磁化率,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参数,年代学数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能够与深海岩心序列、冰岩心序列和其他序列相比较,分辨率已高于黄土序列中的马兰黄土。海岸带晚第四纪沉积产物的四维时空序列研究和沉积地质学、事件地质学的研究结果和基本原理是国内外领先的,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奠基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