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臼群”新观点:景点涡穴应是壶穴

日期:2019.12.24
						

记者倪寒霞通讯员沈红

磐安十八涡和美丽的百杖潭因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群”的发现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一睹自然奇观。不过,我国冰川学者郑本兴、裘善文和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桑广书等人日前实地考察后,否定了先前磐安十八涡和百杖潭存在冰臼群的说法,认为“冰臼”其实是很多山区河床普遍存在的壶穴。

浙东山地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吗?

磐安县的“冰臼群”,是2007年中国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在考察了磐安县夹溪和百杖潭之后发现的。韩同林认为,当地的涡穴是在第四纪冰川运动中因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冲刷而形成的,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夹溪还保留着目前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群,而天螺涡更因其完整风貌被称为“天下第一冰臼”。

对此,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的学者都很关注。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桑广书说,早在2002年,学术界对粤东是否存在冰川就进行过长时间争论,最后定论是粤东地区不存在冰臼。与此相同,对于浙江省的气候和环境能否发育冰川,学术界不少学者也表示质疑。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是目前省内从事地理学专业研究学者最多的单位,国内不少学者希望浙江师范大学能组成考察团对浙江省内是否存在冰川遗迹进行实地考察求证。

3月24日,浙江师范大学一批地理学专家组成考察团,邀请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郑本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裘善文前往上虞覆卮山、余姚罗成山、新昌万马渡、庆元举水乡、磐安夹溪等地,就先前发现的“冰川遗迹”进行了科学考察。考察后,专家认为浙江境内山地并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

磐安可能产生“冰臼群”吗?

参加此次考察的专家认为,就磐安来说,冰川形成的大环境不曾存在。桑广书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在第四纪曾有过多次冰期,距今最近的末次冰期时我国东部的雪线在3000至3600米,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出现需要一定海拔条件,而磐安县最高的山地大盘山海拔不过1245米,夹溪的海拔更是不足300米,因此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桑广书曾10多次到我国太白山的古冰川典型地貌区进行考察。他介绍,冰川在往前运动时,冰川流经的谷地会形成U形谷,山区河流侵蚀形成的谷地多呈V形谷。“磐安十八涡显然呈现V形,这也印证了它是现代河流地貌。此外,冰臼只是冰川的微地貌,如果当地曾经出现过冰川,那么除了冰臼之外,附近还应有冰川形成区的特有地貌,但这些并没有被发现”。

那么河床上为什么会出现涡穴呢?“这是由于流水夹带泥沙、砾石等在岩石的节理处旋转、冲蚀和磨蚀,久而久之形成了壶穴。它与冰臼在形态上没什么区别,都是穴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但冰臼是在冰川覆盖下因冰川融水急流作用形成的。”桑广书说,考察团在磐安县看到,十八涡的涡穴大多分布在河床上的瀑布激流之下,很多涡穴位于岩石节理的交叉部位,这些地方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其中椭圆形的涡穴长轴与流水方向一致,这更说明了这些涡穴是流水作用而形成的壶穴。

旅游开发要科学严谨

记者还连线了已经回到甘肃省兰州市的郑本兴教授。他从事冰川和地貌学研究已有50多年,与权威学者施雅风院士合作研究多年取得成果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项目刚在去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郑本兴对浙东山区存在冰川一说一直比较关注。他说:“这在科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有的学者不认同。我认为,国内学者有义务到实地考察一下,看看那些涡穴究竟是什么东西,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声音。如果等到外国专家跑来考察,一旦发现最大‘冰臼群’说法是错的,那就要被人家笑话了。”因此,当浙江师范大学专家考察团邀请他一同前往实地考察时,他便欣然接受了。

郑本兴认为,“冰臼说”是不合理的,在上虞覆卮山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实是在风化、重力等作用下形成的石浪,磐安十八涡“冰臼群”和百杖潭也只是在瀑布等急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壶穴,这些壶穴在南方河流地区比较普遍,并且仍然在形成中。这意味着若干年后磐安十八涡还会形成新的涡穴。

景点的冰臼之争不仅仅是学术争议,也对浙东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了提醒。郑本兴说,不少旅游景点是面向全世界游客开放的,景点的自然地质景观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必须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否则会误导游客。

磐安景区:两种说法都尊重

磐安县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对于专家有关磐安十八涡的不同意见他们都尊重,对于考察团新近得出的不同结论,相关部门将在研究之后对景区的开发进行适当调整,目前考虑把专家的两种不同说法都向前来景区参观的游客进行介绍。

左上图:专家在磐安十八涡考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