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冶集团为保护冰川擦痕遗迹不遗余力

日期:2019.12.24
						

本报记者 刘魁/文 于飞/图

走近位于京西翠微山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扩建工程工地,首先看到的是诚信奉献建设精品,追求卓越打造一流的巨幅标语。据了解,该工程施工单位——中国十冶(集团)公司冰川遗迹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的全体人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标语的内容。

全世界唯一的冰川遗址陈列馆

据了解,在世界地质史上,将曾经出现过的因气候寒冷而导致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又称冰期。冰期曾经出现过3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

据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馆长庞献辉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地质学术界曾一度认为,北京地区所处的海拔高度及经纬度位置,不可能产生第四纪冰川。而1953年前后,有关部门在修建永定河引水渠时,水利部原高级工程师李捷在京西石景山翠微山下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冰川擦痕,后经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鉴定确认,这些被前苏联科学家纳里乌金称为亚洲地质史上光辉一页的冰川遗迹,立即得到全世界地质界的普遍认可。于是,1957年,这些冰川擦痕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1989年,在冰川擦痕附近修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该馆不但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还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都爱国主义及科普教育基地。

但是,由于大量冰川擦痕遗迹长期裸露在外,受酸雨侵蚀和风化影响,擦痕遗迹受损严重,形状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再有5年到10年的时间,这些擦痕遗迹有可能彻底消失。为了保护这些科学成果,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石景山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从去年开始对冰川遗迹陈列馆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陈列馆不但展馆建筑面积从过去的750平方米扩展到4300平方米,还通过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将长期处于露天状态、1000多平方米的擦痕遗迹区域整体用一个巨大的建筑物罩起来。此外,陈列馆还增设一个大型地质样本展示园,用于展示北京,特别是北京西山地区一些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形态。计划于今年交付并对外开放的新馆,将通过对老馆扩建、改造、升级的手段,使之成为一个集科普、科研、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冰川遗迹上修建的大型建筑

在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扩建工程工地里,记者看到了新陈列馆的外观效果图,建筑物主色调为浅米色和棕色,线条清楚、棱角分明的整体结构极富现代韵味。

据施工单位——中国十冶(集团)公司冰川遗迹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黄师傅介绍,这个土建部分由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钢网架部分由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新型博物馆,其整体结构造型好似一块第四纪冰川岩石,是运用混凝土现场浇筑和钢网架支撑技术,在原有建筑设施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利用翠微山下山坡地形结构修建的一个大型公用建筑物。建筑物结构分为3层,地下室部分深5.4米,地上建筑有2层,最高点10.2米。

由于新博物馆的施工现场基本是围绕着要严加保护的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进行,所以,尽管工程项目规模不大,但施工单位为此却花费了许多心思。为了保护过去山坡上的3处较为明显的擦痕遗迹,尤其是那块由李四光亲自鉴定确认的遗迹,施工单位特意利用钢脚手架和铁挡板,在坑凹不平的山坡上,为几大块岩石搭建了3所简易小房子。为了使展馆西部长约50米、宽20米、高约6米的冰川擦痕遗迹保护区不受损害,十冶项目部在该工作面上工作时,一方面安排专人对整个山坡进行24小时看管,发现有人走进保护区立即予以制止,另一方面对部分地段用破旧地毯进行遮盖,同时还根据工作现场不能使用吊车和其他大型机械设备的客观条件,制定出了用铁锨人力代替机械翻斗,将外运来的混凝土一锨锨地铲进模板里的计划,并在工人们的积极努力配合下,硬是在崎岖的山脚下,浇筑出了方方正正的为支撑钢网架结构而修建的混凝土地基和好几根直径约80厘米、高度约6米的巨型混凝土支柱。十冶项目部工作人员表示:“这个项目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但为了使极具科学价值的冰川擦痕遗迹不受损坏,我们再苦再累再费事也值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