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壮企业发展“筋骨”
“十五”期间,平均每年获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成为青海油田公司50年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 5年来,青海油田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合理搭配科技“套餐”,运用成套关键技术,强壮企业发展“筋骨”。5年来,油田先后投入科研经费1.49亿元,进行技术课题研究3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率90%以上,创效近5亿元;5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突破3000亿立方米大关,进一步稳固了全国第四大气区的地位。 青海油田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青海油田以开放的用人观,推行“内引外联”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并进一步开放油田科研与技术服务市场,与一些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创新体系。 为解决制约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瓶颈,青海油田把培育油田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体系作为全面提升油田勘探开发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注重技术协作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通过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引进,带动油田勘探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实践和技术积累,科技创新已逐步成为青海油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十五”期间,油田通过积极开展非地震勘探和山地地震勘探联合攻关,使地震资料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在马北地区实现新区块和新领域的突破;通过开展“柴达木盆地藻灰岩储层研究与勘探目标评价”等项目,在跃进、花土沟等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25万吨,在跃进一号、大乌斯等地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890万吨。 涩北气田的勘探开发使柴达木盆地一跃成为全国四大气区之一。为实现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青海油田开始了新一轮攻关。2001年,在涩北一、二号气田的控制储量升级研究工作中,青海油田突破以往仅以地质认识、气藏规律和储层研究为重点的模式,充分利用2000年以来气田开发获得的各项新资料,以气田综合地质研究和多次储量评价为基础,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能等物理模型,重新建立了第四系有效储层的定量划分标准和第四系气层的定量解释标准。2002年,涩北一、二号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901亿立方米。 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青海油田不断加强主力油田“控水稳油”和综合治理力度,实现尕斯库勒油田百万吨连续稳产16年;不断加强老油田滚动勘探和扩边挖潜,原油产量年年攀升,花土沟油田产量比“九五”净增长54.4万吨;不断加强难采石油储量开发的机制创新和效益开发,七个泉油田油基压裂增产、增效技术经过56井次推广应用,施工成功率和措施有效率超过90%,累计增油超过10万吨,创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不断加强涩北气田产能建设和高效开发,通过开展“青海油田涩北一号气田提高单井产量研究及现场试验攻关”及相关项目的研究,积极采取长井段、高孔密等防砂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气井出砂,单井平均日产净增1.5万立方米,89%的试验井实现了稳产,年增加经济效益1.1亿元,一举攻克了第四系疏松砂岩气层防砂及增产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炼油化工方面,青海油田积极开发新的化工项目,建成10万吨甲醇装置、2万吨聚丙烯和MTBE装置。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使青海油田实现物料、水、电、蒸汽、天然气、净化风“六大平衡”,为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奠定基础。通过临氢降凝技术改造项目,结束了青藏高原地区不能生产-35号低凝柴油的历史;通过汽油降烯烃与脱硫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使格尔木炼油厂产品质量得以升级,适应了市场对“环保型”汽油的需求;通过供电系统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困扰生产长达10年之久的安全、稳定供电问题;通过聚丙烯装置聚合釜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单釜产量提高20%。目前,格尔木炼油厂的产品种类已从“九五”末的10种增加到目前的16种。 进入“十一五”,青海油田将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着力突破技术瓶颈,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目标,加快发展步伐。青海油田计划今年油气产量达到485万吨,2008年达到800万吨,力争“十一五”末油气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跻身千万吨级大型油气田行列,进入中国石油13个油气田的前8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