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从辛亥干将到红色部长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今古传奇(人物版)
【关键词】 中国电影资料馆;类型片;前期筹备;开机时间;冬雨;梁家辉;岩代太郎;佟大为;镜头语言;北京电影学院
【ISSN号】1003-3327
【页码】P18-20
【年份】2019
【期号】第7期
【摘要】
【全文】 文献传递
李四光:从辛亥干将到红色部长
“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他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创始会员之一,又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被周恩来称作“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一家三口同为中科院院士,又同为政协委员的家庭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四光和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家,“一门三杰”,包容多个领域。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李林研究物理,邹承鲁则主攻生命科学。
2014年1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座谈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什么是李四光精神?李四光精神就是热爱祖国、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精神。正因怀揣“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理想,李四光从赴日学习造船机械,到旅英学习采矿和地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界的中流砥柱。他作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又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被周恩来称作“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1988年4月28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一)》全套4枚邮票,“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其中第一枚。
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会议期间,一名服务员在人大代表行列中找到李四光,对他说:“请您到北京厅去一下。”当李四光走进北京厅时,见到只有毛泽东一人坐在那里,以为服务员说错了地点,连忙道歉说:“主席,对不起,我走错门了!”毛泽东却健步走了过来,握住李四光的手,说:“没有走错,是我找你的。”毛泽东风趣地说:“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毛泽东笑着说:“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他这才理解毛泽东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但被认为是“工业血液”的石油却十分短缺,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瓶颈。
外国的地质权威专家根据对中国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渺茫,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
对于这个权威定论,中国地质界十分笃信。但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
毛泽东把李四光找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怎么看?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肯定地说:“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他根据数十年来地质力学的研究,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地质条件,认为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
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毛泽东也十分高兴,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6年3月,李四光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他率领地质部在一些辽阔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在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进行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钻井,总进尺120多万米。几年里,他们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
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此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油田相继建成。在新中国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滚石油冒了出来。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58年12月,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科学家已临近古稀之年,但他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
他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04年,李四光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站在开往日本的船上,他踌躇满志。想到父亲给他讲述的甲午海战、庚子赔款,想起亲眼目睹洋人对同胞的肆意欺凌,他决心学习造船,为祖国造出强大的轮船。
1905年8月,李四光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孙中山见他年轻,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八字嘱托更加坚定了李四光报效中华的决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学成归来的李四光被任命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不久,袁世凯窃权,李四光自觉“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秽气,计算年龄还不太大,不如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他愤然辞去职务,前往英国学习。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一年采矿,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便开始专攻地质学。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政府选拔6个人为孙中山抬棺送灵。选拔的标准是:一、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二、在辛亥革命中有贡献;三、对当时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李四光便成了这6人中的一员。
1940年3月,李四光在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会议。蒋介石为了拉拢知识界,宴请与会者,李四光借口有病,拒绝参加;次月,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密电,要他代表国民政府去印度与尼赫鲁会谈,他拒绝接受并复电:“请转达最高当局另聘贤能”;次年,他又坚决辞去湖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职。连续三件事触怒了蒋介石,时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钱昌照秘密通知李四光说:“我在李济深处得知,蒋介石要抓你,快躲一躲。”
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
1948年,李四光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此后,他便旅居国外。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他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沈阳解放的消息,知道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他非常高兴。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年会上,他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新中国!”
1949年4月初,郭沫若带领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新中国的召唤,使李四光回国的心情更加迫切。当他等待启程时,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秘书找到他,掏出一张5000美金的支票,要他向世界发表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威胁说:“你若不肯,我们将采取必要措施,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气愤至极,当即严厉斥责:“我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收买吗!”
他当机立断,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备渡过英伦海峡,先去法国。临行前,他给时任国民党政府驻英国大使郑天锡写了一封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并规劝郑天锡“尽快脱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国的怀抱”。

周恩来(右)与李四光(左)
由于李四光绕道几个国家,有一段时间得不到李四光的消息,便有传言称李四光去台湾了。周恩来却说:“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并指示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一定要等李四光回来再开。
1950年5月6日,历尽艰辛的李四光终于回到祖国。
“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有了石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得以飞速发展。但国防建设,还需要铀。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日后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3年夏,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晚,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勘探。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等的汇报。他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他们给中央领导人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泽东见状很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直接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讲解、做部署。随后,中国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周恩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工作”
1965年,李四光被确诊患动脉瘤。他自知时间不多了,希望有生之年为国家做更多的工作。
1966年3月8日5时,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当天,周恩来召开紧急救灾会议,李四光也参加了。
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及其他单位汇报时,周恩来几次问及搞地震预报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国际上还没有解决。李四光力排众议,说:“国际上没有解决,不一定我们就不能解决。”
为了研究邢台地震发展的趋势,周恩来几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他对科学工作者作了明确指示: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考虑到李四光的病情,周恩来让他不要参加。但李四光坚持要去灾区,他对阻拦他的医生说:“你们不要再拦我了。总理都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灾区,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能贪生怕死!”他便以77岁的高龄去了灾区。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泽东找去谈话。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
临别时,毛泽东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并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毛泽东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后来,李四光亲自选编了7项科学资料送给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
1969年,渤海地震后,中央成立了地震领导小组,周恩来委派李四光任组长。承担这一任务后,李四光加紧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对攻破地震预报的难关充满了信心。
但此后不久,李四光的病情加重。病危期间,他流着眼泪对夫人说:“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是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死之前完不成这个任务,怎么对得起总理!我真想多活几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近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病逝,享年82岁。
周恩来在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份遗嘱,并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工作。”
(责编/李唯 来源/《李四光:挑战“中国贫油”论》,石建国/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0月25日;《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赵文津/文,《科技日报》200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