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的“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日期:2019.12.24 阅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庞岚,赖旭龙,殷坤龙,王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刊名】中国地质教育

【关键词】 自主学习;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精英教育

【ISSN号】1006-9372

【页码】P17-20

【年份】2019

【期号】第4期

【摘要】秉承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理念,“李四光计划”探索“小而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构建跨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以自主学习为轴心汇集优势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并且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建设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力地助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文文献传递

基于自主学习的“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自主学习的“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庞 岚, 赖旭龙,殷坤龙,王 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秉承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理念,“李四光计划”探索“小而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构建跨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以自主学习为轴心汇集优势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并且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建设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力地助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自主学习;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精英教育

在任何国家抑或任何社会,精英人才总是作为中流砥柱,引领着社会发展。大众化教育阶段实施精英教育, 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一般大学的主要标志[1]。精英教育既不是 “贵族教育”, 也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成为精英。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过程, 强调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学和管理,让学生接受到个性化的培养, 使学生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沉重的“钱学森之问”[2],也是一位著名爱国科学家最后留给我们的深沉思考。针对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同时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决定实施李四光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李四光计划”),以“李四光计划”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实验区,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

这种以培养本科精英人才为导向的特殊“计划”,以不同于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边界的教育组织形式,计划以凸显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通过完全学分制构建基于自主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李四光计划”探索“小而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主要筹建者之一,其创立的地质力学独树一帜,为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李四光计划”命名的目的,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努力造就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勇于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李四光计划”秉承精英教育理念,探索的是一种“小而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小规模的精英教育。学校每年在全校一年级在籍全日制本科生中选拔30名左右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申请学生的课程学习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以上,外语水平高,特别要求进入计划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立志献身科学研究事业。

3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虚拟班级,学生的学习以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突出基础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培养、实践(实验)技能训练。加入计划后,这些学生的学习可以打破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的局限,在地学类、理工类、经管类三大类学科的相关专业内跨学科专业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参加实践教学。学生修完各类规定学分(理论课、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就可以毕业。学校通过匹配各类优质资源,提供灵活并弹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平台为这种“小而精”的学生培养模式提供保障与支持。学生毕业时,学校鼓励他们进入学科专业全国排名顶尖的科学院所、“985”高校攻读研究生,并以此为平台,争取出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构建跨学科专业培养体系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也称为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或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B J Zimmerman,1989)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3]。由于现代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主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的观点,这已得到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目前,在大学扩招、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等因素影响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李四光计划”努力构建一种面向少量优秀学生、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跨学科专业培养体系。这种培养体系的自主学习特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享有自主设计专业的权利

学校在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发挥学生的特长,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

“李四光计划”从2007年开始,由专门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在全校一年级在籍全日制本科生中选拔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计划。入选的学生享有自主设计专业的权利。在地学类(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理工类(数学与物理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类(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内,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参加实践教学。这种学习既可以跨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学院。他们的学习可以穿越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所有专业与课程,只要修完各类规定学分(理论课、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他们就可以毕业,毕业时的专业由学校根据其学习的主体内容确定。据统计,已毕业的五届学生中,95%以上的学生所选学的课程跨越了至少2个专业。

2.鼓励以研究为导向的课内外学习

以研究为导向的日常学习主要体现在: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学习,接受不同学科专业高水平老师的指导。同时鼓励他们对某些特定的交叉领域进行学术探究,鼓励提前插听高年级或研究生课程,鼓励学生提早参加科研,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跟随导师一起参加学术活动,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等。

“李四光计划”还积极采用小班研讨课的形式,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特别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研讨班课程,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导向性。每学年都会聘请校内外、各学科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等为学生进行学术辅导,宣讲科研课题与科研方法,并与他们就具体的学术或专业问题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与一流的教师直接接触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计划也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班等方式去自由探讨、相互学习,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学校为入选“李四光计划”和“李四光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优先的外语学习条件和校际交流学习机会,开拓了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3.明确自主学习的制度要求

学校一直在完善管理制度,不仅鼓励而且要求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应开展基于研究的学习。因此,保证了研究性学习一直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不同于其他的本科生,“李四光计划”要求入选学生在学术导师指导下有计划地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等学术活动,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获得20个学分以上的自主学习学分。要求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接触导师的具体研究课题,并在毕业前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同时,学生通过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独立完成的读书报告、实验设计、调查报告、工程设计、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竞赛获奖等,经学校2名副高以上职称专家认定,每项可以获得1~3个自主学习学分。学生所获自主学习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实践教学和学校规定的自主学习学分。在教学方面,学校明确要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使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倡课程教学与成绩评判中,加大研究报告、学术报告、研讨等方面比重。

到目前为止,入选计划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参与了各类科研工作,并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并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实践证明,对自主学习的严格要求,助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做研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推动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三、以自主学习为轴心汇集优势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

近年来,为打破观念、资源、体制机制等多种制约,“李四光计划”汇集校内外的优势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建立开放、自由、包容的培养学生方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李四光计划”要求入选的学生必须选择高水平的教授担任自己的学术导师,学术导师由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治学严谨的教授担任。我校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如金振民院士、童金南教授、郑建平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都是“李四光计划”学生的学术导师。这些学术造诣很深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学务指导,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科研训练计划。与此同时,“李四光计划”通过“本科生学术导师”、“院士讲学”、“教授上课”、“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将本校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逐步推上本科精英人才培养的舞台,推动其言传身教,不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内容,而且以项目和课题为载体,吸纳本科生进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亲自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科研。

从2012年开始,我校整合了校内外相关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通过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邀请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最优秀的教师来指导和培养学生、学研结合,师生共同探究自然奥秘、社会规律,实现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从2012年9月至今,学校聘请了中科院合作研究所共7人次来校,开设了古脊椎动物学导论、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磁场与地球内部、地球化学导论、遥感科学技术与应用导论等组成的“地球科学导论”学科前沿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要求“地球科学菁英班”和“李四光计划”学生参加,而且面向全校开放,引发学生的广泛好评。

学校还为学生配备了优质教学资源以便保证不断冒出尖子。除德育和体育外,课程教学大多选用一流的教材,由经验丰富、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教师讲授。这些学生还享有一些其他的优质资源。如学校为他们提供研究生待遇的图书馆借阅证,可以享有免费的上机机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先申报国内外大学本科生访学计划等。

四、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建设管理与服务平台

为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拥有更宽广的成长平台,面向“李四光计划”的学生,学校领导班子亲自主导,从教育理念、办班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李四光计划”进行全盘考虑和指导,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卓有成效进一步增大了教学管理的弹性与灵活性,也进一步细化了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选拔很严格。这些入选的学生必须通过多次评审。首先由专业、学院组织面试并由学院推荐,其次由学校按地学类、理工类、经管类三类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面试,严格考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及发展潜质。入选计划后,教务处牵头组织导师及相关专家,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动态遴选机制,并且“分流不补进”,坚持“小而精”的培养模式。同时,为学生提供免试保研的倾斜政策支持,达到计划要求的学生100%保送研究生。

作为虚拟班级,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仍归原学院管理,行政和日常生活上仍参加原来所在班级的活动。但学校同时设计了双导师制,除了学术导师指导其学习与科研工作外,设立成长导师,安排他们的学术生活及与学习相关的系列活动。成长导师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处级领导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处级领导轮流担任,主要指导学生选导师、选课、协调学生学习和生活事务、安排学生的集体学术活动等。成长导师有一项重要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就是增加管理的弹性,为学生打破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管理壁垒,如自由选课过程中碰到的课程时间安排、实验室使用、实习时间安排等问题,方便学生实现学习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安排。而且,通过会议、个别面谈、电子邮件、QQ等网络联系方式,学生能够随时向成长教师讨论生活、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入选计划的本科毕业生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浓、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已成为一流大学和科研单位研究生招生的抢手目标。

“李四光计划”这种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小而精”本科教育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李四光计划”实施了8年以来,共选拔了8批学生,毕业了5批学生,共计138人(表1、表2)。

表1 “李四光计划”学生读研去向表 单位:人

注:除此之外,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大学还有: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

学校批次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学校汇总中国科学院6 6 7 6 3 29北京大学3 2 2 4 5 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1 3 2 3 10华中科技大学2 1 1 1 5厦门大学1 1 1 2 5武汉大学1 1 1 1 4清华大学1 1 1 3浙江大学1 2 3同济大学1 1 1 3中国人民大学1 1 2北京师范大学1 1 2

表2 “李四光计划”5批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情况

直博/硕博连读学生(人) 2006级26 8 17 2 4 2007级24 8 15 1 6 2008级31 6 24 1 8 2009级28 0 28 0 5 2010级29 7 22 0 7合计138 29 106 4 30百分比(%) 100 21.01 76.81 2.17 21.73年级参加推免学生(人)留校读研学生(人)进入“985”大学和中科院所学生(人)本科直接出国学生(人)

从“李四光计划”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参与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的情况、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情况来看,该计划的学生在全校本科生中起到了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学分绩点稳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的前列、100%的学生参与了各类别的科研项目,近100%的学生读研。读研学生中,近77%的学生被保送“985”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直博/硕博连读及出国的毕业生近24%,学生培养质量受到本校老师与推免研究生所在机构老师的广泛好评,人才培养成果逐步显现。

“李四光计划”的成功实践证明,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具有明显的助推效果。从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重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来看,这种改革尝试有利于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思考,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信心及决心。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后的思考[EB/OL].(2009-10-13)[2014-10-22].http://edu.ifeng.com/opinion/200910/1013_69 80_1385383.shtml.

[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EB/OL].(2009-10-13)[2014-10-22].http://news.sina.com.cn/c/2009-11-03/070416543453s. shtml.

[3] Zimmerman B J, Pons M M.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J].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1986,23(4):614-628.

Titl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ing Mode of “The Li Siguang Program” Based 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Author(s): PANG Lan,LAI Xu-long,YIN Kun-long,WANG Ying

Keywords:self-directed learning; Li Siguang Program;innovative talents; elit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2014)04-0017-04

收稿日期:2014-11-06。

作者简介:庞 岚,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