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达像创造者,李四光像医生

日期:2019.12.24 阅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刘许生

【刊名】国土资源导刊

【关键词】 中国电影资料馆;类型片;前期筹备;开机时间;冬雨;梁家辉;岩代太郎;佟大为;镜头语言;北京电影学院

【ISSN号】1672-5603

【年份】2019

【期号】第4期

【摘要】

【全文文献传递

陈国达像创造者,李四光像医生

陈国达像创造者,李四光像医生

文 /刘许生

在采访中,问及李四光和陈国达在学术成就上的对比时,陈国达院士第一批博士之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国能有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比喻:“陈国达像创造者,李四光像医生。医生只能利用这个理论去看病,而创造者则是发现与发明。从体系上讲,地质力学只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而‘地洼学说’却是国际上可以与地槽、地台并称的三大学术流派之一。”

这样说并不是简单地认为李四光在学术上的成就不如陈国达,因为李四光在其他方面的地质成就同样斐然。

李四光 陈国达基础理论1941年,李四光在演讲“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时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对地质力学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地质力学是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即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的科学。它从地质构造的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1956年,陈国达发表了酝酿多年的论文——《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 “华夏古陆”问题》,标志地洼学说的诞生。地洼学说克服了“地槽—地台”学说“静态的缺陷”,否定了地台是地壳运动的最后阶段的论点,阐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不是两个,而是多个;地壳演化由活动的地槽阶段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后,通过地台区活化,进入一个新的活动区阶段,呈动定递进、不断演化、呈螺旋上升发展方式,形成了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应用找矿李四光通过地质力学,找到了新中国一系列特大型和大型油田。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根据“地洼学说”的成矿理论,在国内外找到了诸多多金属矿,缓解了危机矿山资源稀缺,延长了矿山采矿寿命。在国内,发现了以高产著名的任丘市古潜山油气藏;在海南岛发现了金矿;在鄂东,探明了金、铁、钼、钨、铜、铅、锌等多种矿体,使铜、铅、锌储量增加了3倍;结束了湖南花垣县鱼塘铅锌矿长期“呆矿”历史,找到大型富矿;在四川盆地边缘,找到中型铀矿,结束了无铀矿远景观点;在广西找到了大型三水铝土矿,突破了中国大陆少三水铝土矿的观点……在国外,苏联地质学家运用地洼学说的观点,在以前认为无矿或者愿景不大的贝加尔湖地区,找到了储量可观的钨、铜、锡、萤石等多种矿藏。随后,巴西、越南、朝鲜、澳大利亚、捷克、法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根据地洼学说成矿理论,在本国找到了锡、汞、锑、萤石、金、铅、银等矿藏………其他发现预测地震: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后,李四光提醒说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一路走来,都被李四光言中。另外,李四光还总结了中国的4大地震带,即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发现第四纪冰川: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赞叹“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此前,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复式海线:1948年发表《广州附近之上升浪蚀阶地籍粤省复式岸线之成因》一文,论证广东省海岸线是既有沉降又有隆起的复式海线。此前,关于中国海岸线的沉降一直由已故国际地理学会会长、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的“中国海岸以舟山群岛为界,北起为隆起岸线,南为沉降岸线”观点统治。丹霞地貌:1934年发表《广东之红色岩系》,最先提出“丹霞地貌”术语。1937年,在江西贡水流域考察时,形成“丹霞地貌”的初步概念。1938年,确立“丹霞地貌”概念。为后来研究丹霞地貌的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向。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