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之光——纪念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20周年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45

【类型】期刊

【作者】马胜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刊名】中国地质教育

【关键词】 李四光;地质学家;地球科学

【ISSN号】1006-9372

【页码】P88-91

【年份】2019

【期号】第4期

【期刊卷】0

【摘要】李四光是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可说是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缩影。

【全文文献传递

地 质 之 光——纪念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20周年

地学人物

地 质 之 光
——纪念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20周年

马胜云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编者按:李四光(1889~1971)教授是我国近代地质学、地质事业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给予李四光很高的评价,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李四光光荣入选。值李四光教授诞辰120周年之际,本刊特刊发一组缅怀文章,以示纪念,以飨读者。

摘 要:李四光是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可说是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缩影。

关键词:李四光;地质学家;地球科学

一、矢志献身地球科学

李四光先生出生在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刚十五岁他就远渡重洋去日本学习造船,以求船坚炮利救中国。正在学习之时,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等发起的新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在日本东京秘密组织,李四光闻讯,立即参加,当时只有十六岁。孙中山领着他宣誓后,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你年纪这么小就参加革命,很好,有志气。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学习毕业,回国后,被清廷勒令赴京考试,考试成绩达八十分以上,列为最优等生,授“工科进士”。之后,立即投入推翻腐败、落后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革命政府建立,即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为实业司),实业部的职责是掌管全省农、林、工、商、矿及一切实业行政事务。湖北的实业当时在国内还比较发达,但因战事影响,一些实业单位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汉口被清兵焚掠,损失尤为惨重。李四光正积极恢复、建设首义之区的武汉之时,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他眼看着革命首义之区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黎元洪手中,革命力量被分化瓦解,愤然辞去实业司司长职务,离开祖国,又远渡重洋寻求救国之道。他深知国家要富强必须要有充足的煤、铁资源,因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包尔顿教授学习地质,从此献身地球科学。

1918年,李四光完成了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取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对欧洲地质作了考察。1920年1月,李四光应邀在法国巴黎留法勤工俭学会作了一次学术报告,题目是《现代繁华与炭》,他提出:“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凡遇着新境象、新学说,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搞科学研究的,“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掌握逻辑思维,天经地义的学说,也不能吓倒我们,要知真正科学的精神,就是为真理而奋斗。”他对祖国的矿产尤其是能源倾注了全部心血。在报告中,他列述了国内的煤田和开发情况,并精确地估算了我国煤炭的储量。还提出利用潮汐力、太阳辐射、水力、风力及原子裂变等以替代有限的煤、石油资源。

勤奋学习之中李四光认识到,地质学不仅是开发地下资源财富造福人类的科学,也是一门揭露大自然奥秘的科学。

毕业后,李四光拒绝外国优厚待遇高薪的聘请,毅然回国意图振兴祖国实业,改变祖国落后面貌。首先从事人才的培养并协助蔡元培校长办好北京大学。到北大地质学系后,他一面教书,一面进行科学研究,此间,他除培养了一批优秀乃至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外,同时他把备课、讲课、带学生实习作为实践的机会,不断地积累资料、不断地思考研究问题。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第一次发现了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写成《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发表在英国的《地质杂志》上,从而为中国新生代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在长江中下游、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和华南其他地方,开展进一步调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著作,其中《冰期之庐山》是其代表作之一。他为了把含煤地层划分清楚,着重古生代地层及其中所含的生物群,对科化石尤其注意。他采集了大量科化石标本,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壳体构造,从而建立了科化石分类标准,奠定了科化石分类、演化、分布及应用的基础,解决了长期未划分的华北石炭二叠纪太原系和广泛分布于华南的奥陶纪、志留纪、下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之对比、划分。其专著之一《中国北方之科》一书,英国伯明翰大学因此专著特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7年李四光应前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邀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颠沛流离,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时期,找煤、找铁,创办科学实验馆等,支援抗日。在极其艰难困苦中,他仍然坚持教学和科研,此期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做是地应力的结果,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构造体系。他把构造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各种扭动构造,以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的分布规律,并建立了一套工作方法和步骤。对这样一门边缘学科,他觉得用“地质力学”这一词更为确切。《地质力学概论》专著即其代表著。

1934年,李四光应邀去英国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讲《中国地质学》,他在开篇之章首论“西藏高原”地质概貌,在英国的讲坛上大义凛然地表达,“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坚石般的信念,这在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心不死的战乱年代,其勇气之伟壮、爱国心之强烈跃然纸上。在书的第222页(英文版),分析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育的特点时,指出在华北平原下部,有可能找到石油储藏;还用一章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材料。

二、开辟新中国的地质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四光冲破重重艰难险阻,返回祖国。回国即肩负重任,接受中央的委托组建全国的地质机构,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开始筹组机构、恢复地质勘探与仅有而分散的地质人员调配。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在任21年中,规划了地质勘探、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他为了使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建立在我国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础上,并为适应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先后组建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及十几个专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扩建了全国辅助性设备,调整、扩大、建立了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院校和许多中等技术学校,从此,地质队伍不断扩大、健全起来。因而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解决了建国初期恢复、建设、发展的急需矿产,并为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和重型建筑等完成了大量的地质工作。

1953年底,为工业急需的石油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就此征询李四光的意见。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可能储油的远景是光明的,关键是要抓紧开展普查勘探工作。李四光的回答是肯定的。周恩来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储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工作。”3月1日,李四光应邀到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李四光在指导石油普查工作中,不仅在战略上指出含油的远景区,而且在战术上对石油普查的方法、步骤以及普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都很重视。他几乎对每一地区的石油普查工作都有过许多具体指导。),石油地质工作获得重大突破,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

1954年春,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内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当时,李四光一手抓寻找石油,一手抓寻找放射性铀矿床。他指出在中国寻找铀矿,主要是在几个东西构造带上。其次,南北向构造带,也有晚期花岗岩等。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接着李四光在中科院院务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原子能研究,推广同位素应用的建议。经中科院党组与二机部党组联合报请中央政治局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张劲夫、刘杰、钱三强为副主任委员。李四光为发展核能事业,寻找铀矿资源,做了大量工作。

李四光在中国科学院还担任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副院长期间,协助郭沫若院长积极筹划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他担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时,认为改进数学教学工作对科学事业发展关系重大。在他逝世前一年,还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及清华、北大等学校数学教师,研讨教学方法及新编数学教材。

三、不朽的精神激励后人

李四光早在1922年与地质界同仁发起并组成了中国地质学会,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嗣后担任了较长时间的会长、理事长。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李四光在重庆同爱国进步科学工作者一起,并团结大后方的科学工作者,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任监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作为中国科协的创建人之一和新中国多项科技事业的组织者,李四光不仅团结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还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和全面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竭尽心力。

李四光担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和全国地震领导小组负责人时,对山西、甘肃、四川、广东等地区的地震灾害,都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是邢台发生地震后,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他力排众议,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和预报地震。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构造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基建工作的“安全岛”,以及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同时他还积极开展新能源如地热等的开发和利用。

《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一书,是李四光最后的一部巨著。该书把天体、地球、生物三者视为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地壳乃至地球的演化和发展。该书表达了李四光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思路、观点与认识。

李四光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他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论及整体论学术思想,特别是在创立地质力学理论过程中,李四光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风格却又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对地质科学研究而且对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前后共发表科学论文和专著170多篇、部,涉及的领域很广,他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巨大成就与他严谨治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重复前人)、并付诸有效的行动是密不可分的。

在地震工作方面,他逾古稀之年,还亲临地震灾区,进行现场考察。直到他卧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在他逝世前一周,还不知疲倦地过问我国海域找油工作。在他临终前一天下午,还对大夫说:“请你坦率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让我好好安排一下工作 ”李四光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不辞辛劳,竭忠尽智,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我们应当奉为楷模,认真学习。

李四光对自然知识的孜孜以求和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为人类自然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文明和创造付出了毕生心血;他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全力以赴为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地震预报问题、环境地质等问题,奋斗终生,倾其赤子忠诚。李四光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责任心,与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自尊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给予李四光很高的评价,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更加证明,李四光不愧为我国科技界一面光辉的旗帜。

Glory of Geology——Celebrating the 12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Li Siguang, an Brilliant Geologist

MA Sheng-yu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Li Siguang is an brilliant geologist, educator, social activist and greater patriot, and has mad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onstruction cause. Mr Li is one of founders of geological cause, whose life is, as it were, a history miniature of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eological cause growing out of nothing, small, and from old China to the new.

Key words:Li Siguang; geologist; geoscienc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09)04-0088-04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马胜云,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质力学的研究工作。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