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能救“李四光”
本报记者 杨丹
近日,吉大一院成功完成省内首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由血管外科赵文光主任指导,王宏飞医生独立完成。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该院血管外科再次填补省内血管外科领域空白,医疗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以往我省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一直是外请专家进行,此例病人在4年前已经发病,并前往北京求治,经检查明确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但由于患者心、肺功能较差,传统的开刀手术风险非常大,且当时没有相应的腔内治疗器具,所以仅能进行保守控制血压治疗。不久前,病人再次发生剧烈腹痛,紧急送往吉大一院。在急诊经过检查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但手术治疗风险仍很多,手术成功率很低,唯有腔内治疗一途可以挽救病人生命。在我省血管外科带头人赵文光主任的带领下,经过急诊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瘤体消失,双下肢动脉搏动良好,血压稳定,病人清醒,手术成功,术后3天病人康复出院。
据资料显示,1955年,美国7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猝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16年后,中国82岁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也因腹主动脉瘤破裂与世长辞。由于此类疾病患者一般无不适感,仅能发现上腹部或脐周有一个搏动性的、拳头大小的肿块,偶尔会有隐痛或胃肠受压迫的症状。腹主动脉瘤一旦形成,就会不可逆地不断扩张、持续增大,直至无法抵抗血流的冲击而突发致死性破裂大出血,以致许多病人最终发生不明原因的猝死。
据了解,腹主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老龄、炎症等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腹主动脉局段薄弱、向外扩张,外观上呈“瘤”形扩张,故称之为“腹主动脉瘤”。
迄今为止,尚无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有效药物,手术是预防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唯一有效方法。传统手术即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需要全身麻醉,腹部切大,手术时间从两小时到十余小时不等,输血量达几千或上万毫升计,而且对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有着直接的影响,术后易导致心肌梗死等多种并发症。因此,手术死亡率和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率一直居高不下,住院时间长,康复缓慢。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动脉腔内完成,它不需开腹,仅需在两侧腹股沟部切3厘米长的切,将合适径和长度的支架的人工血管复合体从股动脉导入至腹主动脉瘤腔内,并将其撑开固定于病变两端的正常腹主动脉瘤内壁上,即可达到隔绝瘤壁与动脉血流、避免动脉瘤破裂的目的。由于“微创”,术后恢复快,许多患者手术当晚即可进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并发症率、死亡率均明显降低,使许多因高龄体弱、多并存病而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老年患者也获得了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