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任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上)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全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是,很快发现这种组织形式还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很重视,还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 李四光原名仲揆,蒙古族,出生在湖北黄冈回龙镇下张家湾乡的一个穷山村。14岁出国留学,凭的是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成绩。在去日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 李四光是中国同盟会的创建会员之一,参加过1905年7月30日的同盟会筹备会和8月20日的东京同盟会成立大会。这年,他16岁,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在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特地走到李四光跟前,摸着他的脑袋说:“你年纪这么小就参加革命,很好,有志气,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2年2月7日,李四光被推选为湖北军政府的实业部长。袁世凯当权后,李四光辞去职务,留学英国。这一去,奠定了他终身为之献身的地质学事业。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政府选拔6个人为孙抬棺送灵。选拔的标准是:一、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二、在辛亥革命中有贡献;三、对当时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四光便成了这6人中的一员。4月2日,李四光参加孙中山的祭奠活动后,到中央公园社稷坛 (今中山堂)为孙中山抬棺送灵。孙中山的遗体棺被抬到门外后,放到高架灵梓上,在几十辆黑白相间的马车和众多送灵人陪同下,前往西山碧云寺。李四光则从中央公园一直步送到西直门外的万牲园。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邀请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党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先是拜访了曾经与他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他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这使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全家搬到农村去居住。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不因此而中断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到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他没有下船,直接到达上海。1948年2月,他应邀参加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会后,他没有立即回国。 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国民党要员纷纷南逃,地质研究所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知道这个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他的反对和地质研究所的其他同事的努力,地质研究所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启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外国的地质权威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 中国地质界相信这个定论的正确性。但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还在1928年,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要更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瓶颈。毛泽东把李四光找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毛泽东的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领袖的信任,更是他努力向前的动力。他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未完待续) (据4月15日 《中国档案报》顾育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