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与黄石地质勘探

日期:2019.12.25
						

(黄石日报)□马景源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系湖北黄冈香炉山人,1889年出生,14岁考入武昌路高等小学堂,两年后,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学习。1913年公费赴英留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回国,次年任北大地质系教授,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他十分关心家乡湖北的地质工作和建设事业。他不仅亲自对湖北鄂西和鄂东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而且指派他的学生和他领导下的地质研究机构成员到湖北西部和鄂东南的黄石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研究。

黄石是古矿冶之乡,但古人采矿,多凭山上生长的植物来识别矿石。如南朝梁人的著作《地镜图》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等等。再就是凭矿丁的经验,没有专门勘矿的人员和机构。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开始雇聘外国地质专家(矿师)到中国勘矿,使18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世界形成的地质科学用于中国。黄石地区的地质勘探始于1869年,首先是进行地层调查,而后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勘探的专家人数之众,次数之多,是中国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

第一个到黄石进行地层调查的是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他是受上海(英)商会之托来的,调查的地点为黄石港、石灰窑。第一个到黄石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的是英国地质专家郭师敦,勘查的地点为阳新县全境和大冶部分地区。

1890年张之洞督鄂,在湖北创办钢铁工业,为获得铁矿、煤矿,聘请一大批外籍矿师到黄石地区复勘铁矿,勘查煤矿、白石矿和锰矿等。这些外国矿师复勘结束后,在向总督张之洞报告之前,竟先向各自国家的政府报告,要他们谋取铁矿的开采权。由于张之洞及时揭穿其阴谋,某些国家政府的企图才未得逞。

由于外国矿师总想利用在中国勘矿之机,帮助其政府侵吞中国矿权。盛宣怀1903年在上海成立全国勘矿总公司,不让外国矿师随便到中国矿山勘矿,把勘矿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辛亥革命后,一批在外国学习地质的留学生回国,中国的大学也陆续培养了一批地质人才。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此时湖北省准备发展矿业,发展矿业首先要查清省内的矿产资源状况。省建设厅厅长石瑛于是去函南京,求助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李四光接到石瑛的信函,立即派地质专家承担鄂东、鄂中两地区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黄石地区则以叶良辅、赵国宾两人为主,叶赵二人在湖北省建设厅熊说岩、何作霖的协助下,调查了阳新锰铁矿及牛头山、韩家山、赤马山、欧阳山、封三洞、七峰山等处铜矿;大冶龙角山、天台山一带铜矿,石灰窑、阳武山一带煤矿;对灵乡铁矿床进行了研究。在调查中,先后测绘了阳新、大冶地区地质图,并采集了矿石标本。两人合作撰写了《湖北阳新、大冶、鄂城之地质矿产》一文,对阳新、大冶、鄂城地区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分布作了较为详实的阐述。叶良辅通过对灵乡铁矿床的研究,撰写了《湖北鄂城灵乡铁矿》(当时灵乡属鄂城,建国后划归大冶管辖),列出了灵乡铁矿矿产储量表,初步计算出铁矿石储量为173万吨。他们还对调查区内的火成岩进行了研究,由何作霖撰写《湖北阳新、大冶、鄂城一带火成岩之种类》一文,发表于1928年《地质研究所集刊》第二号上。

这次调查,系统地对黄石地区铁、铜矿床及煤矿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为以后的矿产资源普查和详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共和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地质部前身)。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以大冶铁矿资源为基础,在湖北黄石建设我国第二钢都。这就要查清大冶及鄂东南地区的铁矿资源,作出钢铁工业发展的远景规划。李四光决定在黄石组建两支地质队,一支为进行铁矿普查的资源勘探队,一支为进行工程地质工作的工程地质队。并决定从全国各地调一批地质人员到黄石组建两队。

为搞好铁矿资源普查,李四光把当时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程裕淇借调到黄石,让他组建资源勘探队。同年5月1日,程裕淇在黄石铁山组建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四二九队(工程地质队由于新钢铁厂选定武汉青山,在武汉组建)。四二九勘探队以黄石铁山为中心,投入70多台探机,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物探、钻探、槽探、坑探、测量。历时两年,查清了大冶铁矿老矿区的铁矿储量,还找到了被外国地质学家称为“空白地带”的尖林山潜伏矿体,破解了尖林山“地质之谜”。大冶铁矿虽经50多年大规模开采,尚有铁矿石储量1亿吨以上;灵乡铁矿的铁矿石储量由原计算的173万吨,上升到4000多万吨。还探明了金山店的铁矿石储量和铜绿山的铜、铁矿石储量及鄂城程潮、西山铁矿的铁矿石储量。为我国第二钢都——武钢和中国第二大粗铜冶炼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准备了充足的原料。

黄石地区地质勘探的成果,与李四光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黄石人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不能忘记李四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