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李四光盼地震早日能准确预测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次日,我陪同外地朋友,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古城黄州城北龙王山下的李四光纪念馆,拜谒了这位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李四光先生。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一个贫寒人家。早期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采矿、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尔后,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5月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地质部部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李四光的一生功勋卓著,成为上个世纪影响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落户的孔子、司马迁、鲁迅等40位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群里,其中现代名人占15位,李四光名列其中。他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李四光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是: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李四光穷40余年之力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是他自己的重大理论建树,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各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形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的起源,探讨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李四光,这位科学巨匠对地震发生的先期预报工作呕心沥血,探索不止,成效显赫,贡献巨大。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北京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当年曾经预测我国有4个地方将要发生地震,这4次地震分别是:唐山、四川、邢台、临沂。而结果是四个中的唐山、四川、邢台真的先后在六十年内发生地震了。
邢台地震是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里氏7.6级,当天18点45分又在滦县发生了7.1级地震,同年11月15日宁河发生了6.9级地震,主震后的余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灾害。唐山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起伏大,余震活动历经二十余年未平息。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强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断,通讯瘫痪,城市停水、停电,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人受伤。
四川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有6.9万多人遇难,37.5万多人受伤,无数房屋垮塌,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由此可见,李四光对地震的预测,似乎离人们想象的震前准确预报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采用地震地质的分析方法,并落脚到中长期震中预测上,这是迄今为止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长期预测。
对李四光的离去,我们至今依然扼腕叹息。历史永远不可磨灭人们对他深深的崇敬,深深的怀念。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这位历史老人,他已经尽力了。他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已经达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了。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就在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我们常常责问苍天,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苍生的祥和,为什么当年不再给李四光20年、10年、甚至半年的时光呢?一次次地震,我们流了太多的鲜血和眼泪,我们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最低。
令人遗憾的是,李四光离我们而去之后,地震的发生至今还困扰着人类,成为当今人类最大的刽子手。地震的准确预测至今仍然还是扑朔迷离,成为当今的世界难题 。
是啊,“上天有路,入地无门。”人类迄今尚不能深入到发生地震的地球内部安设仪器,对地震的震源进行直接的观测。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又使得掌握地震的规律面临很大困难。由于地质情况跨越的时空尺度往往超越人类的极限,相关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不易获得可靠的结果。
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有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地震工作系统的论述与研究成果,让后来人对其更好地继承并对之作系统、全面的探索和拓展,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有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孜孜不倦的努力,地震预报的曙光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