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之名缘于笔误
日期:2019.12.25
他以“地质学家”身份而著名,但在古生物研究领域同样成就卓著;他为一类已经灭绝的微体有孔虫创造了专有名词“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他,就是李四光。昨天是李四光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宁多位院士、专家聚集一堂,纪念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是李四光的学生的弟子,说起“祖师爷”,周志炎“爆料”说:李四光本名李仲揆,改名缘于一次笔误。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表时,错把“姓名”栏当成了“年龄”,写下了“十四”两字。发现错了后,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可是“四”字如何改呢?他正左思右想,忽然抬头看见大厅中央悬挂的一块横匾,上刻“光被四表”,便在“四”后加了个“光”,从此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不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国微体古生物学的创始人。“他与南京渊源颇深。”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前副校长王德滋介绍,“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的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校长因压制学生抗日救国热情而被迫辞职。群龙无首之际,李四光出任中央大学代理校长,竺可桢任教务长,深受学生欢迎。 李四光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该所专家张遴信透露,李先生多才多艺,精通古生物学、地质学,还拉得一手好提琴。1920年,李四光在巴黎写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是有记载的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晚会上,第一次公开演奏。 本报记者 解悦 本报通讯员 陈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