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学术争鸣涛声又起施雅风质疑李四光冰川学说跨世纪的学术争鸣涛声又起施雅风质疑李四光冰川学说
本报讯(记者王华楠)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普遍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我国乃至国际地学界争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影响深远的重大学术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在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杂志新近刊出中科院资深院士施雅风的新作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积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长期以来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对于地貌形态和沉积物成因的认识,正是廓清疑案、还庐山历史以真面目的关键所在。
1933年,李四光先生正式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37年写成《庐山之冰期》。凭借李四光先生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1960年代,在李四光先生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全国有许多人响应,于是从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个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然而,庐山在第四纪真的存在过冰川吗?198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倡导之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他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提出了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否定意见。他撰写的《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鸣。1989年施先生与多人合作的60万字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专著系统阐明这一观点。黄汲清院士当时评价此书“内容丰富,论证详实,他们的结论基本上否定了李四光学派的成果和观点,这是一件好事”。施雅风院士的新作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预示着关于这一历史疑案的学术争鸣将再起浪涛。
对于地貌形态和沉积物成因的认识,正是廓清疑案、还庐山历史以真面目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庐山有无第四纪冰川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施先生在上文中以深入浅出的笔法作了详细论述:(1)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2)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黏土矿物、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成,并非冰川所成;(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最近,在北京延庆大庄科一河谷内揭露出一巨型壶穴,许多媒体纷纷报道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冰臼”,是二三百万年前的产物,说什么“千米厚的冰川曾覆盖北京”。据《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章雨旭研究员实地考察报道,该壶穴位于河谷拐弯且变窄处,位于河道正中,不可能是“古代“的产物,是近现代大洪水时期在河道拐弯变窄处因漩涡冲蚀而形成,与冰川毫无关系。
2008年11月,在南昌举办的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年会上,施先生发表了题为《关于庐山的侵蚀与沉积问题———李四光庐山冰川学说的误解与修正》的学术演讲,再次系统阐述了他与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分歧的由来和发展。标题改成了《庐山的困境———
CNG创刊人施雅风院士的呼吁》。在这篇演讲的最后,施雅风说:李四光先生首先提出第四纪冰川问题,鼓舞人们从事此项研究,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我们受教益于他,深为感念,现在发展与修正他的认识,同样是我们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