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新中国地质学奠基人

日期:2019.12.25
						

1948年,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摄于英国伯恩茂斯。

李四光著作

2009年5月,有关方面宣布,李四光青铜雕像落户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华世纪坛从2002年开始,陆续在其环廊上安放40位中华文化名人的雕像。这40位文化名人均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如孔子、司马迁、鲁迅等。李四光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的名字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他的很多故事却鲜为人知。

从“工科进士”到地质部长

传奇人生

从“工科进士”到地质部长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李家祖上本是蒙古族“库里家族”人。由于家境贫寒,李四光曾祖父一代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李四光从小在父亲李卓侯执教的私塾就读。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一人到省城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因再买报名单要花钱,他便将“十”字改成了“李”字。但“四”字不好改,他见中堂一块匾上挂着“光被四表”四字,就在“李四”后加了一个“光”字。于是,“李仲揆”变成了“李四光”。

在武昌高等小学堂,李四光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1904年7月,学习未满两年,李四光便被破格选送到日本学习造船机械,1910年7月毕业回国。1911年9月,李四光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留日期间,李四光参加了同盟会,年仅16岁的他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获得孙中山赞赏。

武昌起义后,李四光被推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不久辞职,于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回国效力。1920年起,李四光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1950年,李四光历经周折回到国内,先后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简介

李四光(1889-1971),著名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8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漂泊国外之时,即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国家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系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和先驱之一,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独创理论为新中国找到石油

历史贡献

独创理论为新中国找到石油

国外地质学家过去一直断定中国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我国遇到了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咨询。

李四光根据自己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向中央领导人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他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

毛泽东、周恩来根据他的建议,随即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发现大庆油田之后,他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之初,李四光作为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还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新中国找到了一系列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有着很深的国学基础,不仅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他1920年在巴黎写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这首曲子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晚会上,第一次公开演奏。

李四光的独生女李林、女婿邹承鲁也均是中科院院士。李四光一家三院士,已传为佳话。

追忆

生前断言地震可以预报

今天正好是罹难24万人的唐山大地震发生33周年纪念日。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近9万人死亡和失踪。近年来地震的活跃,引起很多人的关心。地震是否可以预报,也成为科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李四光生前曾断言,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李四光在生命的最后7年,以老弱之躯,始终在指挥和领导着中国地震预报的工作并奋斗在第一线。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他坚定地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李四光当时要求,“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些地方发生的地震,后来均被李四光言中。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后,曾任李四光秘书多年的原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李四光的侄子、原上海海事大学教师李熙亮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苗培实等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些专家认为,李四光生前不仅提出了科学预报地震的理念,还在实践上作了系统安排。比如,他曾亲自领导建立了三个以地应力为核心监测内容的地震监测台站。在地震预报方面,李四光提出了地应力测量的概念,认为地震本身就是地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现象,通过观测地应力情况可以预报地震。

从事地震预测研究40年的科学家黄相宁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唐山地区有地震的危险性最早是李四光提出来的。李四光曾经预测:“天津—北京,清楚地有一个北西向的断裂带……即使京津不发生地震,在京津以外的地方发生地震,也有可能影响到京津。”李四光逝世5年后,唐山大地震发生。

1989年10月26日,中国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在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李四光“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2008年“5·12”大地震后,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吴胜明在网上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李四光曾在晚年对很多地质科学家讲,只要再给他几年时间,他就一定能把地震预报搞出来。

地震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地下产生了一种力量推动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壳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到了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破裂,发生地震。

——李四光认为通过观测地应力情况可以预报地震

学术成就

发现第四纪冰川创立地质力学

李四光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包括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李四光通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创立了鉴定科的10条标准,这些标准以后被中外学者采用。运用这10条标准,李四光确定了中国北部20多个的种属。连“”这个生僻字,也是李四光所创。

19世纪以来,许多国外地质学家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可言。李四光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庐山等地,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研究,发现了大量冰川证据,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并最终得到国际科学家的公认。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它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它主要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各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在世界地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