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日期:2019.12.25
						

明安图

忽思慧

占布拉道尔吉

李四光

“评选10位蒙古族杰出科学家”是第三届草原读书月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活动的目的在于让科技明星走进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对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产生重要影响。此次评选的十大科学家必须是在科技事业上做出过突出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明星,现代科学家必须是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达到院士标准的人才。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20位候选人的事迹,他们是:明安图、巴玉藻、李四光、杨石先、特睦格图、占布拉道尔吉、忽思慧、萨本栋、金世琳、傅守正、李林、何天祥、萨本茂、吴超元、陈界新、乌可力、官春云、旭日干、云锦凤、冒怀庆。广大读者可邮寄选票到组委会参与评选。读者参与投票的表格将于近期公布。

明安图:

涉猎广泛的科学巨星

明安图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巨星,他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与祖冲之、梅文鼎等大数学家齐名。在天文历法、地图测绘等方面,明安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安图,字静庵,蒙古族,蒙古正白旗(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

18岁时,明安图以官学生之名义进入钦天监学习天文、历法和数学。由于明安图在钦天监学习成绩十分突出,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

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康熙皇帝为了统一音律和历法,集中包括明安图在内的全国的科技人才编撰《律历渊源》。

《律历渊源》全书包括三大部:《历象考成》、《数量精蕴》、《律吕正义》,计100卷。这部大型的以天文历法为主要内容的书,历时11年才编纂完毕。由明安图担任编撰的《历象考成》是一部于理甚深、于法甚密、致用简捷的天算巨著,在我国天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明安图还参加编修了《日躔月离表》。

从乾隆九年起到十七年止,明安图又编修了著名的《仪象考成》。《仪象考成》全书32卷,前两卷介绍新制的玑衡抚辰仪的构造、性能和用法;后30卷是新编的星表,录星3083颗。

大约在乾隆初年,钦天监在今呼和浩特市五塔寺的照壁上绘制了一幅石刻天文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惟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此时正在编撰《仪象考成》一书的明安图也参与了此图的绘制,并且为此图的绘制进行恒星观测。如今,五塔寺的石刻天文图保存完好。

明安图还奉命参加了康、乾时期的3次测量地貌、绘制地图的工作,对我国新疆等地及中亚细亚等地的地图绘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终于形成了用近代科学方法测绘成功的我国第一幅“全国大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这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地理学界至今对这份地图亦有极高的评价。

由于在科学上的特殊贡献,乾隆二十七年时,明安图被破例升任为钦天监监正,主管钦天监工作。公元1701年,法国传教士杜德美于公元1701年东渡来华,介绍西方新的数学成就“割圆三法”。但只介绍了“割圆三法”的公式,并没有介绍如何求证的“立法之原”。

为证明这些数学公式,明安图经过长期努力,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创立了割圆十三术。他的割圆术被清代学者誉为“明氏新法”,是“弧矢不祧之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明安图因病辞去钦天监监正职务,不久去世,享年73岁。

2005年5月,经中国科学院报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将国家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28242号小行星命名为“明安图星”。以古代少数民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忽思慧:写出世界首部营养学专著

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该书的作者名叫忽思慧,是古代著名的蒙古族营养学专家。

据史料记载,忽思慧在元朝宫廷的饮膳机构里担任“饮膳太医”之职。后来,忽思慧把自己多年研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整理,从主食、汤、本草、肉、菜、水果中取出具有“性味补益”的部分著成《饮膳正要》一书。该书的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的食用药性等,涵盖甚广。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

《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等;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即包括诸般汤煎、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内容;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忽思慧在该书中深刻地论述了养生之道,特别就饮食与健身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翔实论述。书中还写到:“避色如避箭,避风如避仇,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后粥。”“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凡夜卧被,发梳百通,平日头风少;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等等。忽思慧在“妊娠食忌”一节里还讲到了“胎教之法”和“乳母杂忌”等,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对“饮酒避忌”的道理讲得更为深刻。

从《饮膳正要》中不难看出,忽思慧是从多方面来注意养生之道的。在“聚珍异馔”一节里,忽思慧共开列处方94个。每个处方,都详尽地列出了每项食品的分量、烹饪法、主菜和副菜的搭配法等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营养食谱”。

忽思慧应该是最先应用“食物中毒”这个名词的人。忽思慧指出,食物中毒的原因有的是食物本身具有毒素,如菌子、蘑菇等;有的原本无毒,由于某些如环境温度的改变等原因变成毒物;还有的是因不同食物成分搭配不当而形成毒物等等。又讲了不少解毒的办法,比如,一时判断不清是吃什么造成中毒时,需马上煎苦参汁给患者喝下,使其将胃中食物呕吐出来以减轻中毒程度。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正确的。

忽思慧在这部书中引入了许多蒙古族的特殊食物,如“必思塔”、“八檐仁”等,并且保存了许多蒙古族的术语,如“细乞思哥”、“脑瓦剌”等等。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蒙汉医学和饮食交流的产物,对研究元代宫廷生活和当时的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饮膳正要》里的众多插图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形象生动之余,还很能说明问题。该书第三卷是食用动植物图谱,其中包括谷类8种、兽类32种、禽类32种、水产类11种、水果类39种、蔬菜类43种、调料类18种,详细介绍了每种食物或动植物的性状、所治之病、食疗益处等等。

占布拉道尔吉:蒙古族的李时珍

占布拉道尔吉是一名蒙古族佛学大师,也是著名的蒙医药学家,在中国民族医药界享有“蒙古民族李时珍”的美誉。

占布拉道尔吉的身世一直无从考证,直到不久前内蒙古大学的额尔敦白音博士赴西藏搜寻藏文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用藏文撰写的占布拉道尔吉传记和占布拉道尔吉所著《具徳四续部之坛城仪轨·摩尼鬘》等珍贵著作,从而揭开了占布拉道尔吉的身世之谜。

额尔敦白音博士发现的占布拉道尔吉传记名为《我主金刚持叶喜日东布丹毕贾拉赞自行注疏·唤醒今世长梦之如意摩尼》,此书是占布拉道尔吉于1871年由他本人以韵文体口述,其弟子札林央普日来于拉萨以北的一小佛洞中加注散文体详细阐述刻写的。

据这一新发现的珍贵资料记载,占布拉道尔吉又名奈曼托音,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生于公元1792年,其父是清代奈曼旗第九代扎萨克诺颜巴拉楚克,母亲名为巴拉姆。占布拉道尔吉在家里的兄弟中排行老二,他7岁开始学习蒙古、藏、汉文。16岁时,由于他在一次围猎中表现英勇,被清朝嘉庆皇帝看中,封为内臣,成了皇帝的随从。19岁时,占布拉道尔吉娶喀喇沁王的女儿为妻。23岁时,占布拉道尔吉在泽当堪布阿旺希日布尊前接受《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演讲,从此萌生出家的念头。

25岁时,占布拉道尔吉放弃富足的宫廷生活,剃发为僧,开始系统地学习佛经。27岁时,他只身一人奔赴西藏,拜泽拉孜巴·叶喜丹曾为师,受沙弥戒,得法名为叶喜东日布丹毕贾拉赞。后来,占布拉道尔吉先后拜150多位名师学习佛法,成为一代高僧。他用藏文写下的上下两卷《具徳四续部之坛城仪轨·摩尼鬘》是藏传佛教的珍贵著作。此外,占布拉道尔吉用藏文所撰写的《蒙药正典》(又称《蒙医本草从新》),是蒙医药学方面最完整的经典巨著,在内蒙古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称之为蒙医药学的《本草纲目》。

在占布拉道尔吉生活的时代,藏药和中药的有关著作已经在蒙古民族中流传开来,使得蒙医常用药物的种类增多,从而出现了藏、汉、蒙药名称混淆的现象。《蒙药正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占布拉道尔吉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当世的医学家们坚持各自的认药经验,对药物谬误解释,随意起名,混淆药物汉名……这些差错,是没有搞清药物名称的缘故。其大多数系坚持官布扎布公《药名》一书错误观点的缘故,以致以讹传讹。”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占布拉道尔吉才撰写了这部书。

《蒙药正典》中共记载879种药物,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药味、药性、功效、药用部位、采摘时间、炮制方法等均有详细记述;书中对每味药物名称进行蒙古、藏、汉3种文字对照,并且附有576幅药物插图,以方便后人辨认;书中对外科器械的形状和用途、放血、针灸等疗法,以及人体各部位的划分也有详细记述;书中记载了300多个穴位,并且对重要穴位予以详细图解。

《蒙药正典》后来逐渐成为学习蒙药学的指南范本,现在已经译成蒙古、汉、俄、英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令无数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科学家李四光,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位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还是一个蒙古族人。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原名李仲揆。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姓厍。据李四光的女儿李林介绍,她曾祖父因为家境极其贫寒,才被迫离开内蒙古地区,沿街讨饭,流落至湖北。李四光的父亲名叫康爵,号卓侯,当时既姓厍,又姓李,所以在修家谱时,谱名为“厍李家族”。

1921年夏,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第二年在英国《地质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第一篇文献,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

创立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对地球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他致力于华东石炭——二叠纪地层工作时,发现这些地层北方主要是陆相碎屑沉积,夹有海相灰岩,而在南方则主要是海相灰岩。这表明从北往南,海水加深。经他对大陆上海水进退规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种假说:大陆上海水的进退有可能是由赤道向两极和由两极向赤道的方向性运动。这种方向性运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反复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所引起的,构成大陆的岩石受到长期地应力作用会发生刚性和塑性形变,他根据多年野外工作经验,发现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切形变(构造)现象,它们的方位,对地球自转轴来说,是有规律的。李四光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思想,先后较系统的发表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中。

建国初期,地质学界“中国贫油”的说法甚嚣尘上。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1954年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的石油道路?”李四光回答:“中国的几条呈雁型排列的隆起,现在称为山脉,实际是地球自转运动时形成的褶皱,是一种扭动性构造,这一系列的隆起和沉降体系,叫做新华夏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找石油就要到这些地方去做石油普查。”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极需要能源的时候,滚滚石油冒了出来。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逝世后,周总理亲自参加了李四光的追悼会,并致悼词说“李四光同志是中国的一面红旗”,“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卓越的科学家”,“光被四表,泽及千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