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之锤叩开深部金矿大门

日期:2019.12.25
						

35年,他栉风沐雨,不忘初心,足迹踏遍齐鲁大地;35年,从渤海之滨到新疆天山,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地勘项目;35年,他从一个基层技术员成长为山东地质行业的领军人物。他,就是第十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宋明春,他创建的胶东型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叩开了地下深部金矿宝库的大门。

勤奋敬业 治学严谨

宋明春获得第十五届李四光科技工作奖的消息传到山东省地矿局,他的同事都替他高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实至名归。

“宋总获得这个奖,对我们来说并不意外。”山东省地矿局地质矿产处的曹佳说。曹佳自2010年到山东省地矿局后,就一直跟随宋明春工作,亲眼目睹宋明春在业务上的努力和勤奋,“下班后钻进书房,研究到12点之后是家常便饭,我们经常半夜两三点收到回复邮件。”曹佳说。

在同事眼中,勤奋是宋明春身上最大的标签,“我们每天下班回家,想的是喝个茶、聊个天,让自己放松一下。对宋总来说,钻研业务是他生活的全部。”与宋明春共事10余年的一位同事说。

严谨则是宋明春的另一标签。“他工作一丝不苟,做事特别认真,到野外工作时,每一块岩石、每一件标本、每一项数据,都看得特别认真。”山东省地矿局矿产勘查处处长孟庆宝说,“野外勘查时,他经常拿着一块岩芯看半天,反复琢磨。”对于宋明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孟庆宝并不感到意外,“他能从研究的角度下苦功夫、从细致处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正因为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发现胶东金矿成矿规律,为地质找矿做出突出贡献。”

被窝里的大学生

拥有如此高的学术造诣、取得这么多成就的宋明春,最早参加工作时,却只有中专学历。

1982年,从山东省地质学校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毕业时,未满20岁的宋明春被分配到山东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是通过大量野外实地勘查、实验测试和综合研究,将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信息标绘在地理底图上,最终形成地质图件,这是地质勘查工作中最艰苦、最具探索性的一项。

“刚参加工作时,凭着的是对地质工作新奇探索的心,那时候的交通条件、通信手段不像现在这么便捷,经常是出野外一两个月都不能回来。”艰苦的野外工作是宋明春地质梦的开始,他咬牙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

在从事地质调查的实践中,宋明春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知识量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学习,于是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函授,白天出野外,晚上自学。“那时候在野外工作,我们那批中专生,都坚持学习,冬季天寒地冻,大家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做作业、学习,同事们戏称我们是‘被窝里的大学生’。”取得大学学历后,宋明春仍没有停止求知的步伐,又考取了在职研究生,并于2008年取得理学博士学位。

在知识积累的同时,宋明春在工作上也不断取得成就,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踏遍青山人未老

从事野外区域调查是宋明春最初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宋明春进入地质领域的工作起点。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野外连续工作一两个月是家常便饭。”宋明春回忆起往事,颇为感慨,“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联络,进行野外工作时,我们每天会设定好路线,司机将我们送达地方后,晚上再到约定地点接我们,但是有几次因为迷路,出现了人找不到车、车找不到人的状况,我们只能以天当被、以地当床露宿荒郊野外。”

宋明春在新疆天山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克服了高山缺氧、冰川峡谷、山石崩塌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地质调查任务。“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有一次马陷进沼泽地里了,费了好大劲才把它拖出来。”宋明春说。因为受物理风化的作用,新疆的山石破碎比较严重,爬山时会有碎石滑落。“虽然条件艰苦,有时候还很危险,但是那边的风景还是挺美的,正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找矿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工程建设的选址提供基础资料。宋明春主持完成了多项区域地质调查、全省系列地质图编图、重大工程项目地质论证等项目,发现和厘定了一些新的地质单元,与同事们共同建立了全省较为完善的地层、侵入岩、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新发现大量新元古代花岗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确定了山东省威海-日照地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形成演化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完善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编制的山东省系列地质图改观了山东省第一代地质图图面结构,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主要地质规律,已被山东省的地质工作者广泛使用。

打开深部金矿大门钥匙

胶东地处山东半岛的东部,三面环海,是我国金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累计探明金矿资源和黄金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能源高速消耗,矿产资源开发强度比较大,浅层矿产资源已基本开采完,出现金矿资源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深部找矿成为必然。宋明春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山东省地矿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开展胶东金矿深部找矿研究。

胶东的许多金矿延伸到地下四五百米左右的深度就消失了,500米以下是否还有金矿?这是亟需地质工作者解决的重大理论认识问题。宋明春经过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科学实验,创建了胶东型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这一理论认识反映了断裂控矿的自然规律,解决了深部成矿空间、赋矿位置、找矿方向问题,揭示了断裂缓倾段赋矿、陡倾段无矿规律,开辟了深部找矿“第二空间”。

该项成矿理论技术是在找矿实践中逐步形成的。2007年,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莱州寺庄深部发现了一个51.83吨的特大型金矿,实现了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批示表示祝贺。此后,宋明春与地质六院的技术人员共同深入研究深部成矿规律,创建了新的深部成矿理论体系。自2005年至今,山东省地矿局所属地质勘查队伍在胶东地区累计探明金矿资源总量2000余吨。

胶东深部找矿理论和勘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深部资源勘探项目,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1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宋明春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7年,获得第十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地质工作者奖,又为他挚爱的地质事业增添了别样的华彩。

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宋明春却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锲而不舍地开展找矿研究工作,迈向更高的山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