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平常始终如一

日期:2019.12.25
						

“我的一生,可以用两句话来回顾和总结,始终平常,始终如一。”

六十四年弹指一挥间。今年7月19日,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原总工程师、“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惠龙,带着对山西煤炭地质勘查事业从一而终、无怨无悔的爱与责任,带着“我还是想干点事”的朴素情感,溘然长逝。六十四年间,他用自己淡泊名利、匠心做事、精心育人的高尚品格,铸起了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

许惠龙,江苏常州人,1949年9月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专业,1952年毕业分配至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工作。1954年山西局组建,山西这块产煤宝地,对于有志于祖国煤田地质勘探的许惠龙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一年,他带着对地质事业的无限憧憬和热爱,背起行囊,从北京转战百业待兴的山西,由此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著作等身的地质人

许惠龙毕生醉心于地质勘查技术研究工作。祖籍江苏的他,身材瘦削,温文尔雅。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极富儒生气质的人,竟踏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长期从事技术研究的他,不是作家,却著作等身。在山西局工作的37年间,经他手提交和编撰的地质报告多达500余件,覆盖了全省的六大煤田,为山西这一煤炭资源大省的煤矿建井和扩建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和技术理论支撑;整理编纂了“山西省煤矿资源图集”,准确绘制了山西煤炭资源的“家底”分布情况;与专业院所合作编写了太原西山煤田、河东煤田、晋东南和平朔矿区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等学术论著。

退休后的许惠龙也未曾割舍这份对于地质事业的衷情。1995年,山西局承担第三次全省煤田预测工作,许惠龙也参加了编制。“工作结束后,我们帮许总收拾办公室,地质报告、各类资料等成摞地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足足有一人多高。”他一人要逐份查阅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再综合分析形成最后的报告。由于对电脑文字键入不够熟练,许惠龙只能在手写板上一笔一画的书写录入,一写就是四五万字。除此之外,他还主持、参与完成了1999年出版的《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2006年出版的《山西省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2007年出版的《山西省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2008年出版的《山西省煤炭资源图集》《山西省煤炭地质图集》,2014年出版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分析》等,这些编制成册的报告和图集至今仍是诸多地质工作者案头必备的资料。

博学笃行的实干家

作为山西局技术专家,许惠龙参与了很多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实施。在前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的潞安煤矿一、二区煤田地质精查工作中,他负责地层对比、构造分析、储量计算等部分报告的编制工作。其间,他深入学习其先进技术,不知疲倦地深入矿井、探坑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根据大量事实作了有根有据的论证和科学计算。这一成果不但获得了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也成为共和国早期提交的供煤矿设计使用的地质报告的蓝本。在中美、中罗对外合作开发项目——平朔、霍县露天煤矿地质成果总结工作中,许惠龙主持提交的地质资料,保证了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如今,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安太堡露天矿区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生产基地。

任144队(现一四四院)技术负责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时,许惠龙比一般的技术负责人更为严格——报告要精、数据要实、钻孔不能有偏差,每个孔位他都要亲自走一遍。那些年,他转战山西霍西煤田、河东煤田和沁水煤田,参与主持完成了灵石、霍县、洪洞、孝义、翼城、乡宁、沁水、襄汾、阳城、晋城、长治等矿区的找矿、普查和详查工作,提交了数十件质量过硬的煤田地质勘查报告。一线施工条件艰苦,技术人员到了工地也没有特殊待遇,一样爬沟过坎、风餐露宿,还要帮着搬运设备。为了把周边的几个钻孔看遍,他和地质科的工作人员,山上山下不知要跑多少趟,回到工区还要熬夜整理报告。在担任局总工程师期间,正值山西煤炭工业建设迅猛发展之际,他依旧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组织编制与实施了山西煤田地质科技发展“六五”“七五”“八五”规划,查明了平朔、西山、大同、阳泉、离柳、潞安、晋城、乡宁重点煤矿区矿井开发建设所需的煤炭资源储量,为地质、物探、水文、测量、钻探、环评等专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成果转化和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山西省授予在科学工作中作出贡献的省级劳模荣誉称号。

技术革新的领跑者

专于学术的许惠龙对新技术有着敏锐的嗅觉。上世纪80年代,山西局紧跟潮流,于1985年成立了信息中心。中心成立后,作为技术负责人的许惠龙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这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都是从全局抽调的,有的缺乏计算机操作经验,为整合优势资源,他找来了山西大学的专业学者提供技术服务。几番努力和周折,1988年,历经三年的《山西煤炭地质综合数据库系统》研制完成,这一成果不仅对合理规划、综合开发利用煤炭的资源,实现煤炭资源管理数字化、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实现计算机辅助提交地质报告创造了条件。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地质报告的潘庄1号、潘庄2号精查报告,也是由许惠龙主持完成的。这份地质报告实现了70%计算机化图件成图、受到了全国储委高度评价。计算机在山西煤田地质技术和管理工作中的成功运用,为全局地质勘查由勘查施工型向施工科研型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皓首丹心求实路

1993年,62岁的许惠龙摘得国内地质界最高荣誉“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他自己却说,搞地质工作下基层、出野外,理所当然,没什么可炫耀的。他也感慨,现在宏观著作多了、学院式的论点多了,却没什么人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了。2006年,刚上班不久的勘查院李文婕参加了《山西省煤炭资源图集》的制图任务,图集的主编就是返聘勘查院工作的许惠龙。勘查院的年轻人对许惠龙都颇为敬重,私下交流都称他为“许爷爷”,他也是这些80后心中的偶像。“能和他一起工作,无疑是令人羡慕的。”李文婕回忆说,当时与许总有工作交集的项目大多是全省性的煤炭资源调查研究项目,涉及很多对比统计的工作。“当时许总已经75岁,但是思维清晰,记忆力好,好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多少煤矿,多少储量核查单元许总张口就能说出数字。不仅如此,他还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查表格、发邮件,指导年轻人操作Excel软件的高级功能。刚开始工作难免失误,偶有拖沓,但许总从不发火,每次都在图上一处处标出修改内容,再用一张稿纸,把修改意见一条一条写下,见面后再逐条和我解释,叮嘱我改后再打印给他看。等我改完拿给他,他又细细地核对清楚,再交代给我新的工作。图集交付前,许总前前后后反复审校了多次,至今我还留着他亲笔修改的图稿。”

杨绛曾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许惠龙就是这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矿业的高潮,到九十年代的低谷,再到煤炭的黄金十年,跌宕起伏中,他始终坚守着“求真求是求实”的信条,履行着“从一而终”的承诺,用纯粹和执着树起了山西煤炭地质人的精神丰碑。“没有人到暮年的消沉倦怠,也没有成就卓越的居高临下,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始终平和、耐心。眼前浮现七年前办公楼里那个缓步拾级而上的背影,淡定、从容,仿佛他可以一直这样工作下去。”

燃一炷心香,遥祭许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