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塑造矿业最美丽的模样
六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座落在北京市怀柔区的“圆金梦”国家黄金矿山公园愈加散发出别样的生机与绿意。
锅炉咖啡馆、阳光酒吧、矿山小剧场、淘金乐园、找矿植物园、黄金科普馆、藏在硐口深处的拱形宾馆、承载矿业文明进化的七彩阶梯……一系列复古而又新奇、浪漫而又颇具匠心的设计,让记者实在难以想象眼前这个号称“中国唯一的黄金科普旅游观光景区”,居然是由一座废旧的黄金矿山改建而成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主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以推动李四光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求实、科学、爱国、创新的矿业文化精神,听听大家对新时代矿业文化建设和矿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6月23日,中国矿业文化发展研讨会暨李四光纪念活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彭齐鸣平易而简短的开场白,使会场的气氛一下子明朗起来。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前来参加座谈的有来自自然资源部主管部门的领导、从事地质矿产研究的专家、地学旅游的倡导者、地勘行业一线的地质人、矿业企业的带头人、矿业文化的传播者、行业协会的爱好者……4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满怀促进新时代矿业文化繁荣、推动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的强烈愿望,坦陈己见、畅所欲言。发言中,他们没有掩饰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对地质矿业经济冲击的担心,但谈论最多的还是对我国矿业文化建设的高度认同和美好愿景。
发展矿业文化需要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如此,一个行业更是如此。
任何时候,地质工作者只有把知识、才智和激情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其生命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从赴日学习造船机械,到旅英学习采矿和地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最终成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界的中流砥柱,李四光的一生从来都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家国需要和民族振兴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李四光纪念馆理事、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作为特邀嘉宾,也来到了会议现场。
邹宗平简要介绍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并以一部《李四光》微型纪录片同与会代表作了分享。
“李四光先生严谨治学、跨界科研及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学习的楷模,是中国矿业文化的代表与矿业精神的典范。”彭齐鸣深情回顾了自身学习地质的经历,并就“矿业文化发展与展望”谈了思考和认识,他指出,在推进矿业科学、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并发扬优秀的矿业文化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言辞切切,无不中肯。
岁月会让许多精彩故事沉淀为历史,唯有不朽的文化和精神品质历久而弥新,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灵动和鲜活。
“纪念李四光精神,用适当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一代理解、接受并学习,是我们的初衷和动力。”北京山谷的风文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蒲越介绍了《少年李四光》动漫制作计划,“未来,我们将用更加生动的画面和多样的形式,让矿业精神更多地走近社会、融入生活。”
无独有偶。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原副院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书记王小烈对此深表赞同。
“当前我国地质工作进入了新时代,地质文化更要与时俱进。”王小烈以“李四光基金会与矿业文化”为出发点,强调新时代就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每一位矿业人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要让以李四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矿业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继承发扬李四光等老一辈革命传统和奉献精神,结合新时代矿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矿业文化助推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度成为本次会议的主旋律。(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