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八大关看“地质之光”

日期:2019.12.25
						

展览引起参观学生的兴趣。

昨日上午,地质之光纪念馆开馆,图为纪念馆内部。臧磊 摄

昨日上午,位于八大关湛山二路1号的“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和中国著名诗人柳亚子,都曾在这座有着85年历史的欧式别墅中居住,现在它被打造成以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展览馆。记者从市机关事务局了解到,作为太平角八大关区域唯一与花石楼相媲美的花岗岩建筑,它成为该区域继花石楼、公主楼、蝴蝶楼之后,第四座揭开神秘面纱的欧式别墅。

《地质力学概论》在此完稿

据了解,位于太平角一路和湛山二路交叉路口的这座欧式别墅建于1931年,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中国建筑师唐蔼如等设计。原来别墅最初的主人英国人魏希德在建造此楼时,只有现在西侧的部分。后来别墅在1935年让渡给了美国华侨贺清。贺清在任职上海电力公司总裁时,经常来此消夏,他又在原楼基础上,在东侧进行了扩建,成为了现在主楼联体别墅式的样貌。

在这座别墅85年的历史中,曾经有两位名人在此居住。一位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另一位是现代诗人、曾经组建了著名的文学社团 “南社”的柳亚子。从1957年到1961年,李四光曾经四次来青在此居住。1961年那一次,因为李四光在北京的居所改造,所以他和家人在青岛待的时间最长。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在这里完稿,奠定了新中国地质科研工作的基础。柳亚子旅居青岛则是在1934年,青岛现存的有关这段时间的记载不多,但仍能从他描写青岛的几首诗中看到与青岛的交集。

李四光外孙女捐出手稿

在昨日上午的开馆仪式上,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也专门莅临现场,并且捐献了李四光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一份手稿。 “我跟着外祖父、外祖母在这里前后生活过4次,但前3次我太小了,没有印象,唯一的印象是最后一次在这居住,那一次我们在这里住了6个多月。 ”在两层小楼里,邹宗平一直努力寻找当年自己居住过的痕迹,她告诉记者,1961年自己只有3年级,跟着外祖父、外祖母来青居住期间,暂时在附近的海军子弟学校上学。尽管已经过去了55年,至今邹宗平仍然记得外祖父李四光在此写作《地质力学概论》的情景。

“他每天开会、作图、写书,休息的时候拿个小马扎坐在外面。”邹宗平说,外祖父李四光特别喜欢海,对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有着别样的感情。 “一次我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出海,我和外祖母一直晕船,外祖父却一点事没有,他说自己适合做水手,一看到海就觉得心旷神怡。 ”同样研究地震地质出身,邹宗平说,她希望这个曾经留下自己和外祖父美好回忆的地方,能成为宣传科学知识、让小朋友们懂得地质常识的平台。据邹宗平介绍,无论是在李四光生活时间最长的北京,还是他的老家湖北,都有纪念李四光的地质纪念馆,青岛算得上是第三处。“但北京是外祖父在那做事,湖北是老家,他对于青岛则是喜欢。 ”邹宗平说道。

3D打印让珍贵标本重生

在“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的院落里,迎面的巨石上镌刻有李四光的个人手迹 “地质之光”四个大字,除了开馆当天邹宗平捐出了珍贵手稿外,李四光展厅的绝大多数展品同样来自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和李四光生前工作的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捐赠,同时专题展厅的布展陈列也得到了北京李四光纪念馆的倾力扶持。

李四光曾珍藏的一块珍贵石质标本,这一标本让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成为定论。借助3D打印技术,“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让这一标本得以复生。记者注意到,这一标本颜色与肌理都与实物相差无几,尺寸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除了实物,展厅里还有一本超级电子书,工作人员将一本李四光画传存入其中,依托感应装置,即可翻动书页阅读这本近两百页而且颇具份量的大书。

在柳亚子展厅里,参观者能读到柳亚子对于青岛的风物吟咏,其中包括崂山、当时的中山公园和海水浴场等地。柳亚子创建南社并与毛泽东以诗会友,特别是有关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的来龙去脉,也在展厅中有所展现。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李四光中队小学生成开馆首批观众

昨日上午的开馆仪式上,来自青岛朝城路小学李四光中队的学生代表成为了第一批游览者。 “当年我们学校6年级2班中队的孩子们,以节约为主题做各种活动,2006年被全国少工委命名为李四光中队。”青岛朝城路小学德育老师詹小璐说,作为青岛市唯一一支李四光中队,他们也专门考证过这一名字的来历。 “李四光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直呼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他从科学的角度看待资源问题,认为地球上的资源不是无尽的,号召当代人要有节制使用资源,为子孙后代负责。 ”让孩子们欣喜的是,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听说在青岛有一支李四光中队,今年春天还专门到校看望了孩子们。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