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航行35万海里测量百万平方公里

日期:2019.12.25
						

文/图本报通讯员柏杨曹海华周超烨

本报特约记者钟魁润

2011年8月25日上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首次对外正式发布中国海区国际标准电子海图。

此时,正在军港休整的海军南海舰队某海洋测量船大队“李四光”号测量船全体官兵激动不已:这标准电子海图,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艰辛,铭刻着他们耕海犁浪的足迹。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中远海综合测量船,“李四光”船服役13年来,大部分时间漂泊在深蓝大洋上作业。在30多次超常规的中远海测量任务中,安全航行35万海里,测量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填补了我国海洋测量100多项空白,在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航道上写下了不朽传奇。

陌生海域绘就蓝色经纬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在海洋测绘领域仍旧是一片空白:浩瀚的中国海,竟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海图!

没有自己的海图,如何建设强大的海军?新中国第一代海测兵乘坐小舢板,利用水铊、测杆等简易测量工具,开启了人民海军的深蓝梦想。

1998年,装备我国最先进测量仪器的“李四光”船,正式加入海军序列,当年底就参加南沙测量大会战。

高温高盐高湿的南中国海考验着这支新生的海测力量。烈日灼伤了皮肤,湿热让很多人身上生出脓疮,“李四光”船官兵凭着顽强的意志,在波峰浪谷间日夜奋战,获取南沙海区水深、重力、地形地貌等数据百余万组。

四年后,一个个测点、一条条测线,编织出这片蓝色国土上的道道经纬。

南沙会战,只是一场战前热身,更大的挑战接踵而来。

2004年8月,“李四光”船挥师东征,拉开了西太平洋海域测量的序幕。首次闯入大洋的“李四光”船官兵在激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忐忑:此次测量,要对6000米深的海底进行底质采样,这在我国海测史上尚属首次,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与他们相伴的还有恶劣的海况。当天晚上,风力达到9级、浪高足有5米,数千吨的测量船犹如沧海一叶,颠簸不止,90%以上的船员出现了晕船反应。

时不我待!测量主任董庆亮和十多名官兵把自己捆在后甲板的船舷上连续展开作业。风浪一次次把他们吞没,但没有人后退一步。8000多米长的钢缆,如游龙般一米一米地伸向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1000米!2000米!5000米!6314米!当钢缆触底的信号传回海面,“李四光”船后甲板上沸腾起来,我国乃至亚洲测绘史上的一项底测采样纪录诞生了!

13年,“李四光”船27次纵横南中国海,14次勇闯太平洋。由它完成的100多幅测量成果图中,40多幅获海军测绘成果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科技创新破解深蓝奥秘

1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相当于5个广东省面积;100多项海洋测绘领域空白,让我国跻身国际海道测量先进国家行列……“李四光”船如何在短短的13年创造如此辉煌的业绩?

采访期间,工程师刘翀带我们参观了船上的数据处理中心:一排排显示屏迅速启动,数千个数据在显示屏上急速闪烁……数百米深的海底地貌影像如CT扫描那样一幅幅呈现在大家面前。刘翀说,这只是在海底地貌测量软件的一个最简单功能。

在一张刚刚完成的数据原图面前,记者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吸引。“我们每天就是跟这些数据打交道,每个海区的深度、盐度、磁力、重力都是不一样的,而这对军事行动影响很大。”刘翀介绍说。

随着海洋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多波束测深系统、重力仪、磁力仪、侧扫声纳等一批高新测量仪器相继列装“李四光”船。刘翀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船上给了我们广阔的创业平台,但是要想发掘新装备的最大潜能,离不开四个字:科技创新。”

海洋磁力仪拖鱼传感器的技术要求极为苛刻,要投放约为全船总长度3倍的拖曳缆绳,才能使仪器避开船磁的干扰。测量部门技术员张保华经过近百次反复试验后,选定伸缩性小、不打滑的白纤维缆绳,这一成果很快在海军测绘部队得到推广。

创新带来了战斗力的飞越。该船政委黄良军告诉记者,由他们开发的“某型智能化数字深海探测仪”、“某型多波束测量系统”、“水深数据处理与成图”等成果被纳入海洋测绘专业教材,为各级机关、院校和部队学习新装备、掌握新技能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李四光”船破解深蓝奥秘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6月,“李四光”船首次运用自主研发的测绘软件和多种信息化测量手段,只用了29天便完成了原本需40多天的某专项测量任务,受到军委、总部和海军首长的高度赞扬。

碧海丹心辉映忠诚本色

翻开“李四光”船的航泊日志,记者被一串数字深深震憾:2010年,该船累计在海上航行200多天,最长的一次达59天。

“12年来,我们累计在海上航行1600多天,总航程35万海里,测量里程55万公里,这些数字是几代海测兵像农民犁田一样犁出来的。”船长刘永新这样形容海测兵的艰辛。

在海上,官兵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测量任务,还要与恶劣的生活条件抗争:淡水对远航的舰艇来说尤为重要,为节约用水,大家出海都理成光头;鲜肉在冻库内储存超过半个月就味同嚼蜡,遇到天气不好没法补给,大家就一起吃酱油泡饭,由于缺少新鲜蔬菜,很多官兵吃得口舌生疮……

那年,“李四光”船赴某海区执行水文调查测量任务,官兵们奋战了整整39天顺利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接到上级临时下达的某海域水深测量任务。在副食品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又遭遇了台风,全船官兵仅靠咸菜稀饭和面条果腹,一边与台风搏斗,一边利用台风间隙进行测量,连续奋战了10多个昼夜,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闯大洋,我们和着波涛的旋律;战恶浪,我们接受大海的洗礼;备战场,我们勇做开路的先锋……”深蓝有我,一曲《海测兵之歌》,唱出了“李四光”船弛骋大洋的豪迈与激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