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这样炼成的

日期:2019.12.25
						

自然界里千变万化的事物,吸引着每一个热情好问的少年儿童,在他们的脑海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多么希望能够得到解答啊!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就开始动手为孩子们编写回答“为什么”的书,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回答“为什么”

1958年那会儿,编辑曹燕芳真被家中小儿女给问烦了。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楼房汽车,孩子们看见什么,就缠着她问什么,还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曹燕芳当时30多岁,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的一名编辑。不知是谁先挑起的想法:咱们编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图书吧,正好可以作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图书!

曹燕芳想起了自己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干脆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自己看!”

书名是借来的

一套好书,首先得有个响亮的书名,它要叫得响传得开。王国忠发动大家来起名。有段时间,一编室、二编室的编辑们天天看见三编室的人对着一块小黑板较劲。小黑板上写了不少粉笔字:《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科学趣味问题》……这些都是备选书名,大家有空就讨论,几十个题目轮番琢磨,有同志提出:“既然孩子们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干脆叫《十万个为什么》得了。‘十万个’体现问题之多,方面之广,也正符合少年儿童的胃口。”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其实是借来的,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写过一本科普读物,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百龄的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书在译成中文时就用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小册子,书的副标题是“室内旅行记”。那本书用文学的笔调,带领读者在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书橱再到大衣柜,提出一个个“为什么”。

向孩子征集问题

那时候的洪祖年不仅是上海少儿社的编辑,还是长寿路第四小学和天马山中心小学的课外辅导员。其他几位编辑每人也都有两所“联系”学校,为的就是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和想法。组稿失败后,洪祖年他们决定:向孩子们征集问题!

直到今天,几位老编辑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路边的大树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

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可惜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大人们早就熟视无睹了。

编辑们也自己找题目。负责“动物”分册的张伯文后来干脆当上了动物园义务饲养员,还真就瞧出了问题:孔雀为什么要开屏?白鹭站在水里的时候为什么要蜷起一条腿?

首版风靡全国

《十万个为什么》到1962年8本分册陆续出齐,一共收录问题1484个,总计100万字。小巧的36开本,封面被分割成小块,象征着一块块砖石搭建起科学的大厦,每块“砖石”里有一幅活泼可爱的插画,表现着不同的贴近生活的学科问题:水壶里为什么会长水垢?为什么馒头里有一个个小洞洞?为什么汽水瓶一打开会有很多气泡翻腾……有趣的问题背后是新奇的科学知识,今天看来依然很吸引人。

这套丛书很快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看的人多了,新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十万个为什么》上说菠菜豆腐不能一起煮,因为会产生草酸钙,对人体不好。读者纷纷来信说,“我们单位食堂都这么做呀,到底行不行?”潘勋照找营养专家一问,原来炒之前把菠菜放进热水里焯一下就行了。还有老科学家来信说,月亮在中秋节不一定就是最明亮的,倒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这些问题让编辑们如坐针毡,怎么才能把错误修改过来呢?于是决定赶紧出第二版。

大科学家加盟第二版

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扩大了好几倍。南京植物所里本来只有汪嘉锡一位作者,写第二版时就增加到四五位,都是被汪嘉锡带动起来的年轻人。三编室的编辑们还请来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等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科学家们审稿。

卞咏梅被汪嘉锡拉入伙时,才刚从大学毕业。为写“菊花为什么有那么多品种”,她连清代古书《菊谱》都研读了一遍。从最古老的菊花品种讲起,说到自然选择和人工嫁接,一直谈到如何用激光改变菊花结构。为了使文章读起来有意思,卞咏梅连老电影《秋翁遇仙记》都捎带提上了。

之后,《十万个为什么》有了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直到今天要编纂第六版。当我们回望一套科普书曾有的辉煌,试图探寻它成功的奥秘时,仍然可以发现,撇开一切时代和社会的成因,还有一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在今天,它因为稀缺而更是难得和弥足珍贵,那就是――诚意。

据《北京日报》侯健美

相关链接 德国有部《什么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伴随着很多中国人成长的重要的科普读物。而在德国,也同样有这样一套针对儿童的科普读物《WASISTWAS》(中文版名称《什么是什么》)。

《什么是什么》这套丛书从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这套书共计120册,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采用了大量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而有趣的知识点则是用青少年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现象。在德国,每一个家庭至少拥有一本《什么是什么》。这套图书伴随了德国三代人的成长,成为德国孩子房间的必备。

《什么是什么》的作者都是德国各个领域最杰出的获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馆长、大学教授和科学记者。这套书把每一个领域讲得都非常仔细,可以构建孩子们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