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功臣李四光
李四光是继丁文江之后的第二代地质科学 家,他的思想格局和治学方法基本上是在英国 留学时形成的。留学归国后,他通过丁文江的 推荐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教授,解放后担任 新中国的地质部部长,为地质事业一生呕心沥 血。同丁文江一样,李四光也有先后到日本、 欧洲两次留学的经历。 李四光出生在贫寒家庭。1904年,由于 成绩优秀,他受湖北武昌高等小学堂的选派, 官费到日本留学。按照留学生监督的指定,他 先到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在这里,他接受了 日本语和初等数理化的训练。三年后升入大阪 高等工业学校学习。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为 了实现为祖国造船的理想,他选择了舶用机关 这一科,并且成为了该班唯一的外国学生,但 他还是游刃有余,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日本后来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 规则》,李四光准备罢学归国,但没有成功, 只好继续留学到1910年毕业,方才结束了长 达七年的留学生活。回国后,民国建立,李四 光当选为湖北军政实业司司长。袁世凯窃取革 命果实后,一批革命党人纷纷要求出国留学, 孙中山以他们“有功于民国,向学甚诚,为便 淹没”,而悉数派往国外学习。李四光得到这 个消息后,也感到自己“力量不够,造反不 成,一肚子的秽气,计算年龄还不大,不如再 读书十年,准备一份力量”,遂向黎元洪要求 出国留学。黎元洪正求之不得,惟恐不能及早 把这批革命党打发走。1913年7月,李四光 接到通知,准备出国。这一年对于李四光来说 可算得上是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走上了寻求 科学救国的道路。 他来到伦敦后,决定学习采矿。由于他的 英语、数理化都需要补习,所以先进了预科 班。在当时的英国大学中,李四光选择了在采 矿方面较为出名的伯明翰大学。在学校附近他 找了一家公寓住下。李四光是个不知疲倦的学 生,即便在休息时间也是抄抄写写或者思考一 些问题。可是,这种平静的生活并没能持续多 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整个英国物资短 缺,许多留学生都因生活条件的恶劣而不能坚 持学业,但李四光节衣缩食地挺过来了。 当李四光从预科转到采矿科经过一年的学 习后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学,于是他又进了地 质系,跟着包尔顿学习。这位教授很热心地指 导他的这位中国子弟。那时英国生活艰苦,中 国当局发给留学生的钱又不够用,李四光就利 用假期跑到矿山去做临时工以继续自己的学 业,这样也使他获得了实际工作的体验。 1917年7月李四光通过了学时考试。暑 假期间他又查阅了一些地质资料,编出了一幅 中国若干地质情况的路线踏勘图,包尔顿教授 看后十分高兴,鼓励他继续努力。在教授的鼓 励之下,李四光广泛收集中国地质文献,经过 一年的努力,提交了一篇长达387页,题为 《中国之地质》的英文论文,并于1918年6月 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在学习期满 后,李四光婉言谢绝了一位老师建议他去印度 一矿区当地质工程师的好意,因为他的意愿是 回国为祖国找矿。在回国之前,李四光到了康 卫尔锡矿以及欧洲大陆做了一番地质考察,还 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之后,他接到了丁文江的 邀请回国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 正是丁文江、李四光这样的人托起了中国 的地质事业,让它从 无到有,从有到辉煌 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