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中找寻
2009年10月23日,是一个值得张宏一生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接过了李四光地质科学(野外)奖的奖状。53岁的张宏心潮澎湃,在代表获奖者发言时他动情地说:“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此生无憾!”这一年,他担任内蒙古地质调查院院长整10年。
当好为百姓谋利益的找水人
1978年,张宏从河北地质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内蒙古从事地质工作。
被几大沙漠包围的阿拉善右旗严重缺水,旗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的生活用水要从87公里以外的金昌市引过来。2000年,张宏带领他的队伍来到这里,成功打成一眼优质水井,并为该镇勘查到一处可日供水量5000立方米的水源地,彻底解决了该镇用水困难的问题。
鄂尔多斯南部由于缺乏涵水构造,当地留传着“宁舍一桶油,不失一碗水”的民谣。2001年,张宏带领技术人员来到伊金霍洛旗新庙乡,运用了多种物探手段,终于找到一处含水裂隙,打成一眼好井。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由于水资源缺乏,发展一直受到制约。凭着岩溶地区找水积累的丰富经验,张宏揽下这个“瓷器活”,一钻下去,打出一眼日涌水量达3100立方米的水井。两年后,内蒙古地调院在这里又成功打出一眼日涌水量3600吨、推算日最大涌水量6300吨的优质水井,又一次实现了在岩溶地区找水的重大突破。如今这里已建成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有上百家企业上马。2008年,内蒙古地调院为地处沙海边缘的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勘查评价了一处中型水源地,2009年,国家将投入2000亿元在上海庙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
就这样,张宏和他的队伍先后转战在内蒙古中西部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10年来共在干旱缺水地区打井46眼,日总涌水量达5.5万多立方米,可同时满足40万人、50万头(只)牲畜、55万亩农田草牧场的用水。
做好改革创新的找矿人
张宏常说:“宝藏深埋在地下,谁下的功夫多、做得细、研究得深,谁就能找到。”几年下来,他们先后评价了大兴安岭中南部罕达盖铁铜矿点、白音查干银铅锌等一大批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发现一批铁、钼、铜、银多金属矿产地或矿化带,有十几处矿点通过进一步勘查有望成为大中型矿产地。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地区的卯独庆、油篓沟过去就有人淘沙金,但取样分析的结果是:品位很低,工业价值不大。张宏他们把目光锁定在当地黑绿色的岩石上,最终认定该矿床属品位低、规模大、易采选、易堆浸的层状矿床,其矿床类型与澳大利亚著名的霍姆勒金矿类型相似,为绿岩带型金矿。这一突破,不仅把整座的山头点石成金,而且为绿岩型金矿的找矿提供了思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此专门在大青山召开了现场研讨会。
地质调查要突出一个“精”字
“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是张宏的一句口头禅。
内蒙古的基础地质工作薄弱,到2000年时还有许多地质调查的空白区。地调院成立后,张宏抽调精兵强将迅速开展工作。夏天,在大兴安岭潮湿闷热的林子里,各种蚊子多得难以想象,地质人员要穿上几层衣服,戴上专业的防蚊帽才能抵御各种蚊虫的叮咬。而在戈壁滩,毒辣的阳光照射下,地表的温度超过50℃,几十甚至几百公里范围内都找不到一处遮阳蔽日的地方。张宏就奔波于这样一些野外项目组中,不仅填补了大兴安岭地区1:20万区域地质空白区,还解决了“确认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变质核杂岩、逆冲推覆构造,认定大青山南部太古代变质岩系均属大型构造推覆岩片”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基础地质问题。
地质数据库建设过去一直是内蒙古的弱项,内蒙古地调院接手此项工作后,张宏通过强化科学管理,1:20万地质数据库作业流程等多项经验被作为样板在全国地调系统加以推广。
在张宏做工作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精神指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多次把野外数字化地质填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放到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搞试点。
要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团队
24名博士、47名硕士,42名正高级工程师、90多名副高级工程师......张宏提出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内蒙古地调院建成“区内一流,国内先进”地调队伍的目标。他促成内蒙古地调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举办一期工程硕士班和一期博士班,职工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多人次入选自治区和国土资源部人才库。张宏还先后引进3位院士、6名首席专家,在全国范围开创了基层地勘单位请院士的先河。
既能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又能开展科学研究正是张宏所要打造的模式。如今,内蒙古地调院在完成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的勘查任务的同时,每年还承担多项科研规划任务,其中包括国家级的科研项目。
张宏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院长以来,使内蒙古地质勘查程度明显提高,发现并探明一大批各类资源,使内蒙古从资源潜力大区向国家21世纪资源接续基地的目标迈进。
因业绩突出,张宏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被中国地调局授予“全国地质调查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被自治区政府聘为“首席专家”;200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